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光学活性碳点的制备及分析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6 18:24
【摘要】:手性是一种拥有不重叠镜像的非对称结构。由于其在分子识别和疾病诊断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特别是药学领域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纳米尺度上的手性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方向主要集中在手性金属纳米颗粒(metal nanoparticles,MNPs)、手性纳米棒(nanorods)和部分手性无机半导体量子点(inorganic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上。碳点(carbon dots,CDs),自2004年发现以来,由于其容易制备、良好的光稳定性、低毒性和环境友好等性质特点,而备受关注。然而,关于手性发光碳材料尤其是手性CDs的报道却很少。我们预想,当CDs被赋予手性,它将展现更加奇妙的性质,并作为桥梁将材料化学和生命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本文阐述了一种简单通用的方法——两步碳化法,运用功能性手性配体分子青霉胺(penicillamine,Pen),使CDs表面钝化,从而制备出具有光学活性的手性CDs。在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手性产生的机制,并利用手性CDs作为光学探针,实现了高尔基体靶向和抗生素药物的检测。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两步碳化法:一种通用策略制备手性碳点本文阐述了一种简单、通用的方法:两步碳化法,即在非手性碳核表面,通过手性分子的表面钝化,去获得手性CDs。具体内容包括,分别合成了两对具有手性光学活性的CDs——青霉胺-柠檬酸碳点(Pen-CA CDs)和青霉胺-酒石酸碳点(Pen-TA CDs)。首先以柠檬酸(citric acid,CA)作为碳源,第一步高温碳化形成非手性碳核,第二步用一对对映体分子L或D-Pen钝化碳核表面,进而得到目标产物L-Pen-CA CDs和D-Pen-CA CDs。接着考察它们的光学活性,数据表明,该CDs不仅具有较强的手性光学活性还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quantum yield,QY),分别为49.2%和52.7%。结合文献报道,以邻位效应模型理论解释L-Pen-CA CDs和D-Pen-CA CDs的手性来源。为了考察该方法的通用性,又利用酒石酸对映体分子(tartaric acid,TA)作为碳源,L或D-Pen为手性配体,运用相同的方法成功制备了L-Pen-D-TA CDs和D-Pen-L-TA CDs,考察了其光学性质,讨论了Pen-TA CDs的手性来源问题。2 Pen-CA CDs的生物学效应及成像研究对制备的手性Pen-CA CDs进行了生物学效应考察和成像研究,以观察其手性依赖性应用。实验结果表明,L-Pen-CA CDs和D-Pen-CA CDs两者的细胞毒性都很低,但可见一定的手性依赖效应,即D-Pen-CA CDs比L-Pen-CA CDs有着更低的细胞毒性。在亚细胞器定位实验中发现,L-Pen-CA CDs和D-Pen-CA CDs均具有特异性靶向高尔基体的作用,虽然二者区别并不明显,但D-Pen-CA CDs具有相对较高的靶向效应。在相同方法下制备的、无手性光学活性的消旋-青霉胺-柠檬酸碳点(rac-Pen-CA CDs)没有显示出靶向能力,表明靶向作用与分子的手性构型有关。同时以不含巯基的手性光学活性丙氨酸-柠檬酸碳点(L-Ala-CA CDs和D-Ala-CA CDs)做了对照实验,结果表明,丙氨酸-柠檬酸碳点对映体均不具有高尔基体特异性靶向作用;而用手性配体Pen做的竞争性抑制实验表明,Pen可以明显抑制D-Pen-CA CDs和L-Pen-CA CDs的高尔基体靶向作用,说明手性配体Pen及分子中的巯基在高尔基体特异性靶向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实时观察高尔基体形态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可对设计靶向高尔基体的药物提供新的思路。3 Pen-TA CDs用于强力霉素的检测对合成的L-Pen-D-TA CDs进行了光学性质考察,结果表明,该CDs具有激发波长依赖的发射性质,具有较强的光稳定性、盐稳定性、pH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可作为荧光探针用于药物检测。强力霉素(Doxycycline,Dox),是一类广谱的抗生素,广泛用于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的治疗,其吸收光谱与L-Pen-D-TA CDs的激发光谱能够很好的重叠,因此,我们基于内滤效应,以L-Pen-D-TA CDs为荧光探针,建立了对Dox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检测。该CDs荧光强度变化比值的对数(ln(F_0/F))与Dox的浓度在2.0μM-200μM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86μM(3σ),实现了实际样品牛奶中Dox的检测。综上,本文运用两步碳化法,合成了两对具有手性光学活性的CDs,研究了其光学性质,探讨了CDs的手性来源,发现L-Pen-CA CDs和D-Pen-CA CDs均具有特异性靶向高尔基体的作用,L-Pen-D-TA CDs可作为荧光探针,用于强力霉素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测。以上结果对于深入探究手性光学活性碳纳米材料的性质,进一步拓展其在成像与药物检测方面的应用上,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文】:

CD光谱,条带,手性


)AgNCs 分离后,各部分条带的 CD 光谱。每个条带的 L-Pen 包被的 AgN被的 AgNCs (红) 均呈现镜像对称的关系。rac-Pen 包被的 AgNCs (黑) 无re 1-2 (a) CD spectra of each numbered silver nanoclusters compound. Mirror ationship in the CD signals between each numbered L-Pen-capped (green curveapped (red curve) silver nanoclusters can be seen. No CD signals were obtainedthe rac-Pen-capped silver nanoclusters (black curve).性无机半导体纳米颗粒手性 MNCs,手性无机半导体纳米颗粒 (semiconductor nanopa较晚。2007 年,Moloney 等人[52]首次报道,在微波加热的情况下n 为包被剂,制备了手性 CdS QDs。Han 等人[53]报道了环糊S QDs,,可以通过荧光信号的增强来检测色氨酸 (tryptophan, Tyhionine, Met)。有趣的是,手性 CdSe/ZnS QDs 的荧光信号对不同有着明显的差异。当 L-Tyr 存在时,β-环糊精包被的 QDs 的荧%,而 D-Tyr 存在时,只增强了 8%,即 L-Tyr 增强的荧光信号值。同样,α-环糊精包被的 QDs 与 L- Met 相互作用后,荧光信号显

纳米纤维,手性,CD光谱,碳纳米材料


因此,发展低毒、生物相容性好的新型手性发光显得尤为重要。1.4 手性碳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 (carbon nanomaterials) 是一类主要由 sp2和 sp3杂化碳原子构材料,最早始于 Smalley 等人[58]发现的富勒烯 (fullerene)。由于其特殊的、电学、光学和机械等性质,使得碳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传感、生物医化、能量储存和转换等领域,特别是将其适当的功能化后,碳纳米材料建高性能的电化学传感器,在医疗诊断和治疗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5的碳纳米材料包括富勒烯[63]、碳点[64]、碳纳米管[65]、石墨烯[66]等。近年碳纳米材料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2015 年,Zhang 团队[67]以多种超薄的一维和二维纳米材料为原料,在聚中剧烈的搅拌下,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制备手性纳米纤维 (chiral nanofibers子显微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和原子力显微镜 (atomicroscopy, AFM) 显示了纳米纤维的螺旋结构,CD 光谱展现了纳米纤维的手性,如图 1-3 和 1-4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127.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立凤;脂肪酶在催化合成光学活性农药中的应用[J];农药;1999年08期

2 ;光学活性氟西汀简便合成法[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4年05期

3 ;抗生素[J];生物技术通报;1988年07期

4 周小鸣,薛芬,楼亚平,邵以德;用不对称环氧化合成光学活性β-苯基乳酸及其甲酯[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5 宫崎昭雄;张育苍;;光学活性有机磷杀虫剂的合成及立体化学与生物活性的相关性[J];农药译丛;1988年01期

6 周桂兰;曹淑英;;光学活性聚甲基丙烯酸三苯基甲酯作固定相HPLC拆分手性化合物[J];分析化学;1988年03期

7 裴月湖,李铣,朱廷儒;光学活性的α-甲基丁酰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绝对构型与旋光方向的关系及其合成[J];药学学报;1989年06期

8 宓爱巧,李敏;使用手性相转移催化剂立体选择合成光学活性氰戊菊酯[J];农药;1989年01期

9 陈邦华;纪庆娥;;相转移催化不对称碳烷化研究 光学活性的二氢吲哚酮类衍生物的合成[J];化学学报;1989年04期

10 夏仕文,尉迟力,沈润南,李树本;光学活性环氧化物的酶催化合成[J];分子催化;199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效松;金传飞;贺红武;;对映选择性羟基化制备光学活性α(取代苯氧乙酰氧基)苄基膦酸酯及其除草活性[A];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 黄骅隽;邓建平;;不对称聚合法制备光学活性螺旋取代聚炔纳米材料[A];201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3 赵彪;邓建平;;分散聚合法制备光学活性聚炔微球[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H: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7年

4 马学兵;周锡兰;傅相锴;;光学活性1,1-联萘-2,2-二酚的固载[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荣瑶;张向东;;基于分子手性传导的等离激元光学活性现象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6 冯兆池;李灿;;拉曼光学活性光谱在手性研究中的新进展[A];第十八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5年

7 白建伟;刘立佳;张春红;刘文彬;徐晓冬;沈贤德;;以苯甘氨酸基为侧链的光学活性甲基丙烯酰胺共聚物组成对其光学活性的影响[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合成[C];2013年

8 席秀娟;毛俊骏;江黎明;孙维林;沈之荃;;VA唑啉取代的光学活性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不对称聚合[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田Z赯

本文编号:2682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682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b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