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工业规模变压吸附制氧工艺模拟与优化

发布时间:2020-08-04 06:43
【摘要】:变压吸附制氧由于其能耗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此种工艺的有效性得到普遍认可。由于变压吸附原理的复杂性,变压吸附制氧各操作变量存在相应的耦合关系,不同的变量之间存在协同或抑制的关系,大多数研究机构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或具备一定的经验才能摸索出较为满意的工艺。随着吸附理论的完善,数值模拟计算水平的提高,在动态仿真模拟软件中建立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可以考察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对产率、收率、处理量以及单位能耗的影响,从各种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的组合中适配出符合生产要求的设计方案,给实验和设计提供指导性意见,进而缩短研发时间、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模拟分析M个参数影响时,各参数通常选取N个数值,将形成M~N种组合,计算次数尤为巨大。在合理的决策变量的变化范围内,采用r-SQP优化算法,对工艺流程进行优化,找到最佳工艺流程的操作点;将能耗和产量进行调优,寻找出最具经济价值的生产流程,即能对现有的工业变压吸附流程进行升级,也可对新项目的流程设计做出指导性的建议。本文在gPROMS中改进并建立基于PDAEs模型的PSA工艺基础模型库,对变压吸附分子筛床层、能耗设备吸附过程中质量、动量、热量、吸附速率以及吸附等温线准确描述,建立了带有单向阀门的两塔六步的真空变压吸附的数值模型,仿真模拟工业规模制取80%氧气的创新工艺,缩短了吸附和再生步骤的准备时间,采用简约序列空间二次规划法进行优化。在不改变结构参数,和产品气氧气浓度不低于80%的条件下,对操作变量进行优化,实现最小功耗和最大产量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潜在性能,用来满足各种生产要求。经过计算,最小的消耗能从0.313降低至0.289 kWh Nm~(-3) O_2,同时,氧气产量也从106.42下降到93.75 Nm~3 h~-11 ton~(-1)。当最大产量作为优化目标,产量能够提高到117.87Nm~3h~(-1)ton~(-1),但功耗也随之上升到0.324 kWh Nm~(-3) O_2。为清楚地了解决策变量对变压吸附制氧过程的影响程度,对优化后的流程进行对比分析,为生产调优鉴定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116.14
【图文】:

吸附塔,轴向流,径向流,变径


图 1-3 立式轴向流吸附塔Figure 1-3 Vertical axial flowadsorption bed图 1-4 卧式吸附塔Figure 1-4 Horizontal adsorption bed图 1-5 径向流吸附塔Figure 1-5 Radial flow adsorption bed图 1-6 变径吸附塔Figure 1-7 Variable diameter

均匀分布,吸附塔


使得能耗增加[42]。为解决立式轴向塔床层处理量较小的问题,采用卧式结构吸附塔,如图1-4,卧式吸附塔通过增加床层截面积从而提高处理量[43]。但是采用较大的床层截面积时,如何能使气流分配均匀以及保持床层吸附截面相对平整成为主要的问题。,并且,截面积过大容易导致分子筛混层,气体会沿着塔壁空隙率高的位置流动,造成局部位置穿透[44]。随着制氧设备的大型化,卧式轴向塔占地面积大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占地面积小,不受塔高影响的径向流结构吸附器创新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径向流的实现是通过三层同心多孔圆筒实现的。其结构如图 1-5 所示[45]。空气从吸附器底部进入,进入吸附层外围均匀分布,穿过同心圆筒的氧化铝层,其中的水分、二氧化碳等被吸附,然后进入分子筛层,氮气被吸附,最后,氧气从中间管道和塔顶流出。

吸附塔,径向流


12图 1-5 径向流吸附塔Figure 1-5 Radial flow adsorption bed图 1-6 变径吸附塔Figure 1-7 Variable diameteradsorption bed无论是立式轴向、卧式轴向还是径向吸附结构的吸附器,随着吸附的体流动方向上氧气浓度逐步升高,气体流量逐渐降低,气体在吸附塔的流速是不均匀的。位于塔顶的吸附剂利用率较低,导致整体的吸附量降低。蒋兆华提出将吸附塔设计为变径型[46],如图 1-6 所示,从进端方向成由大到小的锥形。保证气体从进气处到产气处气流尽可能维致的流速,从而,提高吸附剂的单位产量,使装置的效率更高。变压吸附的步骤切换是通过阀门开关实现的,在实际生产中,阀门由停的切换使其故障率较高,一旦阀门失效,流程就会发生改变;尤其吸附塔相互耦合时,尽管能够有效的提高产品的回收率,但由于设备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变压吸附行业系列报道之一 发展中的变压吸附行业[J];气体分离;2010年03期

2 季宗升;;变压吸附系列报道之三 变压吸附制氮装置的设计应用[J];气体分离;2010年06期

3 孙朝庆;孟进;;焦炉煤气精制及变压吸附制氢在梅钢的应用[J];梅山科技;2012年06期

4 ;变压吸附设备[J];气体分离;2012年05期

5 卜令兵;张剑锋;杨云;;变压吸附空分制氧应用进展[J];气体分离;2007年03期

6 安静;;变压吸附系列报道之四 变压吸附技术市场潜力巨大[J];气体分离;2011年01期

7 本刊;;2019变压吸附技术产业发展大会即将召开[J];气体分离;2019年02期

8 李穗凡;;2015年变压吸附网四届二次全网大会暨技术交流会隆重召开[J];气体分离;2015年06期

9 贾冰;;变压吸附系列报道之五 变压吸附制氧在有色冶炼上的应用再分析[J];气体分离;2011年02期

10 贾冰;;变压吸附行业系列报道之二 变压吸附制氧设备现状[J];气体分离;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安平;胡学奎;杨炯良;;大型真空变压吸附空分制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A];2013年年会暨工业气体供应技术论坛论文集(上海)[C];2014年

2 周彩霞;陈志强;张寅珂;;无损检测技术在变压吸附塔制造中的应用[A];2014年中国炼油化工技术与装备供需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3 周彩霞;陈志强;张寅珂;;无损检测技术在变压吸附塔制造中的应用[A];2014沈鼓杯大型空分装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4 王华金;;大型变压吸附制富氧装置的现状及应用[A];200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暨炼铁年会文集[C];2004年

5 张力钧;顾飞龙;;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原理及应用[A];2004年全国化工、石化装备国产化暨设备管理技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王华重;;变压吸附空分制氧装置技术的运用与现状[A];全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第二十八次工作会议暨信息发布会论文集[C];2007年

7 姜贺;刘世合;;变压吸附制氧设备工艺设备选型及设计[A];变压吸附设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古世擰;刘应书;吴天瑞;杜雄伟;蒋华峰;刘文海;;变压吸附制氮关键工艺参数实验研究[A];变压吸附设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延波;;变压吸附在焦炉煤气提氢的应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贺彬艳;李静伟;;变压吸附技术在分离CO_2气体中的应用[A];中国金属学会炭素材料分会第二十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严格质量管理领先科技创新[N];科技日报;2003年

2 王庆;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冶金用氧新途径[N];中国冶金报;2003年

3 王华金;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在冶金行业应用前景看好[N];中国冶金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王庆;发展空间大 关键要做强[N];中国冶金报;2019年

5 谢昭萍;变压吸附技术快速发展[N];中国工业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谢昭萍;变压吸附:从气体中“淘金”[N];中国化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庆 通讯员 沈芳;致力变压吸附 助力节能减排[N];中国冶金报;2013年

8 谢昭萍;变压吸附:从气体中淘金[N];中国环境报;2006年

9 谢昭萍;变压吸附技术为传统工业“提气”[N];中国化工报;2003年

10 李晓岩;变压吸附工艺显身手[N];中国环境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昌忠;新型四塔变压吸附提纯氢气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沈春枝;碳材料捕获燃烧后二氧化碳过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啸;非等温变压吸附空分制氧过程的计算和优化[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4 刘峥;活性炭吸附法净化丙酮和二氧化硫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5 薛全民;二氧化碳与氮气或甲烷混合物的吸附分离[D];天津大学;2009年

6 王璐;沸石13XAPG吸附分离CO_2-N_2混合气过程研究及其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7 刘艳娜;焦炉煤气中氢气和甲烷的吸附分离[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水利;瓦斯组分吸附浓缩的实验与模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浩宇;变压吸附制氧径向流吸附器内变质量流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10 祝显强;RVPSA制氧吸附床内流动、传热传质及分离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靓;变压吸附氢气纯化性能的参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2 丁兆阳;工业规模变压吸附制氧工艺模拟与优化[D];天津大学;2018年

3 田彩霞;制氧吸附剂的合成与双回流变压吸附空气分离模拟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4 韩治洋;真空变压吸附的模型预测控制[D];天津大学;2018年

5 吕爱会;高原环境下变压吸附制氧工艺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7年

6 彭育志;氢气纯化变压吸附的穿透曲线及循环热效应[D];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

7 赵士永;变压吸附制氢控制系统设计与控制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6年

8 阎海宇;变压吸附捕集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模拟、优化及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9 周言;低浓度含氧煤层气变压吸附升级过程模拟与安全优化[D];天津大学;2017年

10 杨亚超;真空变压吸附捕集二氧化碳建模及动态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80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780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f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