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土搅拌机扬尘成因及控制措施研究
【学位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Q172.6
【部分图文】:
由于该搅拌机为连续式稳定土生产设备,在生产过程中,骨料和粉料按照的配比连续的从投料口投入搅拌机中,拌合好的水泥稳定土源源不断地从卸料口。双卧轴搅拌机的两根搅拌轴同步反向旋转,且转速高达 80r/min。当骨料和粉料主机时,首先碰撞到高速旋转的搅拌臂和搅拌叶片,粉料被打散抛起,从而产生大扬尘。同时,在稳定土向出料口运动的过程中,一部分混杂在稳定土中间的粉尘随定土料流一起向出料口运动,双卧轴的搅拌臂与搅拌叶片又对混合的物料进行全、均匀的振动搅拌,还未彻底与骨料、水混合的部分粉料会被再次扬起形成扬尘。对稳定土生产过程的调查,拌缸内产生的扬尘主要从出料口大量涌出。只要稳定土过程不停止,那么扬尘也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出。同时,也不能直接在出料口安装除尘尘装置,因为除尘、集尘装置体积普遍都比较大,安装在这里不仅严重妨碍稳定土车的工作,还会增加稳定土搅拌站结构设计的难度。因此,为了方便生产,降低成本定土生产过程中任凭扬尘从出料口不断涌出,而且没加净化措施直接扩散到空气中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符合国家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2.2 稳定土搅拌机扬尘成因分析全面了解拌合站的生产过程,各种装置的位置设置能够有助于加深对本课题所研究内容的理解。WDB 稳定土拌合站生产示意图如下图 2.2 所示。600t/h 稳定土振动搅拌机为连续式搅拌设备,所有物料经连续计量、连续输送到搅拌缸进行搅拌,连续出料,最后运输至施工现场。生产实践发现,从物料投入搅拌缸开始,搅拌主机进、出料口便连续不断的产生扬尘。由此可见,生产过程中粉尘的产生不仅与物料本身属性有关,而且与搅拌主机自身结构特点及物料和搅拌装置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图 2.3 骨料、粉料进料口 图 2.4 骨料、粉料进入主机图粉料主要包括水泥灰、粉煤灰、矿粉等,其自身就由大量的微细颗粒组成。实际生产中,由于双卧轴搅拌机自身特点,两搅拌轴中央交汇区是物料混合搅拌的主要区域。因此,粉料投料位置首选中央搅拌区,这也被行业人士所认可。但仔细分析则会发现,若粉料投入该区域,则落入搅拌缸的粉料颗粒与搅拌装置接触时,其运动速度方向与搅拌装置旋转方向在竖直方向的分速度方向恰好相反(如下图 2.5 所示)。这就意味着,在粉料连续不断的投料过程中,搅拌装置必然会与粉料料流在竖直方向上直接“相撞”,高速旋转的搅拌装置会冲击粉料料流,致使粉料先向斜上方抛起,随后下落,粉粒就会迅速向四周分散开来。由于部分被打散的粉料颗粒质量较轻,便会飘浮在搅拌缸上部空间形成扬尘,而质量比较重的就落进拌缸内。同时由于粉料的集中投放,料流密度大,流速高,这更加剧了上述碰撞作用,拌缸内的扬尘也就更加剧烈。600t 稳定土搅拌机一个小时连续不断生产稳定土 600t,粉料的配比约为 4%,即 1 小时内将有约 24 吨粉料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新国;严新华;孙呈亮;;绿色环保型混凝土搅拌站的建设要点分析[J];商品混凝土;2015年12期
2 王建国;;关于沥青拌和站粉尘相关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中国科技信息;2015年10期
3 靳欣刚;王岩;;论水泥制造过程中的粉尘危害与防治[J];四川水泥;2015年02期
4 王新民;王文娟;李杰;王亚娥;李鸯;;我国城市扬尘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S2期
5 赵治夫;黄水立;;电除尘器选型设计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34期
6 方晓霞;温变英;刘鹏;;重力沉降法制备功能梯度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4年15期
7 焦永乐;黄静刚;王任;王红伟;;环保型混凝土搅拌站[J];商品混凝土;2014年05期
8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危害治理工作的通知》[J];石材;2013年12期
9 郑建坤;赵恒文;周超;许卓;;曲面型叶片轴流式搅拌器数值模拟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3年04期
10 邓庆阳;丁顺古;汪继荣;;新一代混凝土搅拌站[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邓庆阳;丁顺古;蔡其辉;彭琳;陈幕斌;汪继荣;;混凝土搅拌站二次搅拌工艺探讨[A];“第四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楠;;粉尘危害严重 治理刻不容缓[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宏基;旋风除尘器机理性能研究及改进[D];江南大学;2006年
2 田玮;脉冲喷吹袋式除尘器清灰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柳巍;超重力并流除尘技术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22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822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