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绿色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1 16:36
   随着汽车尾气中NOx、PM2.5等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迫切需求开发绿色动力电池系统。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而成为绿色动力电池的首要选择。在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中,层状的氧化钴锂材料(LiCo O2)由于钴资源的稀缺和毒性以及高温条件下较差的安全性等问题,使得该材料在动力电池的应用成本增大。而橄榄石型的磷酸铁锂(LiFe PO4)材料因其低的能量密度,很难满足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需求。因而开发新型的、环境友好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越来越受到大家的亲睐。本论文主要以发展绿色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为中心,设计和制备了一系列高性能的富锂锰基锂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并考察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一)表面梯度钠离子掺杂对于提高富锂材料动力学性能的研究通过在氯化钠熔融条件下,基于钠离子在高温下的热力学浓差梯度的扩散,实现钠离子在富锂材料表面的梯度掺杂。利用钠离子在结构中的钉扎效应来维持材料结构的稳定、改进材料的动力学性能,进而提高富锂材料的倍率性能以及循环稳定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球差校正透射电镜(STEM)以及电化学技术对材料微观形貌,晶体结构,表面组成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且测试其作为锂离子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该材料在0.1C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可达285 mAh g-1,首圈库伦效率高达87%,并且倍率性能优越,在电流密度为0.2C、0.5C、1C和2C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65 mAh g-1、236 mAh g-1、215 mAh g-1以及185 mAh g-1。并且在0.2C下,循环100圈后,克容量保持在233 mAh g-1,具有很好的循环稳定性。(二)基于KCl/Na2CO3熔融盐条件下富锂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采用共沉淀的方式,合成形貌均匀的碳酸盐前驱体,将碳酸盐煅烧成氧化物后,与化学计量比的碳酸锂、碳酸钠以及氯化钾混合后于高温下煅烧,得到钠离子掺杂的并且具有大量结构缺陷的富锂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电化学技术对富锂材料进行了研究,得到高比容量、倍率性能优异以及循环稳定的富锂材料。该材料在0.1C(1C=250 m A g-1)下放电容量可达270mA h g-1,首圈库伦效率84%,倍率性能优越,0.2C、0.5C、1C、2C、4C下放电容量分别为252mAh g-1、230mAh g-1、200mAh g-1、180mAh g-1以及130 mAh g-1。材料在0.5C下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率92%。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TQ131.11;TM912
【部分图文】:

世界能源


989-2014年间世界能源使用结构变化

示意图,正极材料,钴酸锂,质量比


图 1.4 目前主要正极材料电压和质量比容量示意图[ 7]3.1 钴酸锂( LiCoO2)钴酸锂 LiCoO2于 1991 年由日本索尼公司首次实现在锂离子电池中商业正极材料。钴酸锂为具有 α-NaFeO2型层状晶体结构的材料,其空间群为 R

晶体结构,电化学过程,锂离子,铁离子


图 1.7 LiFePO4晶体结构图[4 ]LiFePO4晶体的空间群为 Pbma,沿不同取向的晶胞参数分别为:沿 a =0.6008 nm,沿 b 轴 b=1.0334 nm 以及沿 c 轴 c=0.4694 nm。结构中包含 FeOiO6以及 PO4三个部分。其中锂离子在八面体的 4a 位,铁离子在八面体的 4c 位锂层,Li+占据一半八面体的位置[ 4,14]。在电化学过程中,LiFePO4脱锂后转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致远,管道安,张娜,邓艳波;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5年10期

2 谌立新;;天津研发出高安全性能锂离子动力电池[J];功能材料信息;2005年03期

3 孙晓磊;张全柱;邓永红;马红梅;;矿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智能充电关键技术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4 叶春峰;薛卫东;;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J];化学教育;2007年07期

5 常鸿雁;;锂离子动力电池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J];上海化工;2010年03期

6 龚雪;杨金龙;姜玉林;木士春;;静电纺丝技术在锂离子动力电池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4年01期

7 赵庆川;李军;孙世岭;;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保护与均衡电路设计[J];煤矿安全;2013年11期

8 马华;从长杰;王驰伟;;储能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4年03期

9 李焦丽;张成亮;梁福鑫;杨振忠;;锂离子动力电池隔膜的研究及发展现状[J];中国科学:化学;2014年07期

10 谭聪;朱文;刘勇;马建;;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倩;唐致远;陈玉红;于非;;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产业化现状[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黄学杰;;高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研究进展[A];2006中国动力电池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张利波;;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与应用[A];第六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翮辉;侯敏;赵文鹏;刘思;曹辉;;锂离子动力电池热仿真模型开发及应用[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凌国维;唐致远;;人工神经网络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中的应用[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6 施孝承;王英;谢先宇;樊晓松;;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机械性能试验安全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于力娜;王丹;张克金;赵中令;陈雷;刁洪军;;锂离子动力电池用Al_2O_3/PVDF-HFP隔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A];面向未来的汽车与交通——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精选[C];2013年

8 覃迎峰;周震涛;;锂离子动力电池过充行为的研究[A];电动车及新型电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9 艾新平;杨汉西;曹余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黄学杰;;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究与开发[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碧玛;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路在何方?[N];科技日报;2005年

2 刘洪恩;“锂离子动力电池”10月产业化[N];深圳商报;2005年

3 通讯员 袁鹏邋记者 乔地;洛阳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开建[N];科技日报;2008年

4 王景春;洛阳打造锂离子动力电池基地[N];中国化工报;2008年

5 杨章锁邋叶斌;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新能源产业化项目落户雄县[N];中国特产报;2008年

6 武平乐;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昨投产[N];洛阳日报;2008年

7 姚红亮;洛阳市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投产[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8 记者 林若飞邋通讯员 章程;深圳雷天锂电全球布局[N];深圳商报;2008年

9 记者 付强;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一期建成投产[N];吉林日报;2008年

10 记者 李志民;我市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一期投产[N];辽源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焱;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改性及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赵星;锂离子动力电池电极材料失效分析及电极界面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云凤玲;高比能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热性能及电化学-热耦合行为的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6年

4 欧阳剑;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SOC估算和SOF评估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郭永兴;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关键技术基础及其安全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靳尉仁;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及其仿真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1年

7 刘云建;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制作与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衣思平;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风险管理与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赵磊;锰酸锂和镍钴铝酸锂混合材料在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方面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许建青;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状态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吴彬;锂离子动力电池热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5 何敏;锰酸锂的掺杂改性及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工艺设计[D];长沙矿冶研究院;2014年

6 胡三丽;电动车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SOC预测方法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5年

7 丁修乘;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快速充电技术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5年

8 孙培坤;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健康状态估计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吴朴恩;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特性建模与加热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李坤;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电化学耦合特性分析及有限元模拟[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237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8237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e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