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掺杂钡铁氧体陶瓷的制备与微波吸收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14:44
   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电磁波在军事与民用方面的应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电磁污染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研究具有高损耗与宽带宽的吸波材料很有意义。介电常数与磁导率等材料的内在属性对增大反射损耗以及拓宽带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BaFe_(12)O_(19)是一种多功能材料,具有良好的电磁特性,在微波频段,由于材料的自然共振现象,可产生较大的磁损耗。因此,通过离子掺杂替代Fe~(3+)可改变钡铁氧体的微波吸收特性。Co/Ni是典型的磁性金属,高价态Zr~(4+)掺杂有助于产生双共振峰,因此,Co~(2+)-Zr~(4+)与Ni~(2+)-Zr~(4+)掺杂有利于改善材料的吸波特性。本文首先利用固相烧结法制备陶瓷Ba(CoZr)_xFe_(12-2x)O_(19)与Ba(NiZr)_xFe_(12–2x)O_(19),其中组分x=0.2,0.4,0.6,记作BMZFO-x(M=Co,Ni)陶瓷。并对BMZFO-x陶瓷相结构及微观形貌进行表征,采用振动样品磁力计测量BMZFO-x陶瓷的磁性,Co~(2+)-Zr~(4+)与Ni~(2+)-Zr~(4+)离子掺杂使陶瓷样品饱和磁化强度变大,矫顽力变小。本文选择石蜡与聚乙烯醇(PVA)两种粘结剂制作吸波样品,采用空气线法测量BMZFO-x陶瓷的电磁参数。PVA混合BMZFO-x陶瓷样品的磁导率虚部中可观察到明显的共振现象,共振峰的位置随组分的掺杂而移动。根据传输线理论计算陶瓷样品的反射损耗,PVA混合BCZFO-x陶瓷的反射损耗可达到–28 d B,而BNZFO-x陶瓷的反射损耗可达到–60 d B,且具有较大的带宽。离子掺杂对钡铁氧体的吸波特性影响较大。等价态离子组合明显增强了钡铁氧体陶瓷的反射损耗,而高价态离子掺杂有助于调节损耗峰的位置及拓宽带宽。因此,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高价态Ti~(4+)掺杂钡铁氧体陶瓷BaTi_xFe_(12-x)O_(19)(BFTO-x,x=0.2,0.4,0.6),并对其结构、磁性及吸波特性展开研究。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BFTO-x陶瓷的电磁参数,分析BFTO-x陶瓷的吸波特性。高价态Ti~(4+)掺杂使磁导率虚部出现双共振峰,并且双共振峰随组分掺杂的增多向低频方向移动。采用石蜡与PVA两种粘结剂制作吸波样品。PVA混合BFTO-x陶瓷的吸波样品最大反射损耗为–44.9 d B,随着厚度的变化,损耗峰向低频方向移动。BFTO-0.6陶瓷样品频率随厚度调节范围覆盖测量范围的81%,实现了大范围频率调节作用。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Q174.1
【部分图文】:

流程图,固相烧结法,流程,流程表


固相烧结法简要流程

烧结温度,陶瓷,钡铁氧体,对比图


图 2-3 BNZFO-x 陶瓷与标准钡铁氧体 PDF 卡片 XRD 对比图: (a) 烧结温度为 1180℃,(b) 烧结温度为 1200℃(2) BMZFO-x (M = Co, Ni) 陶瓷形貌的表征

形貌,陶瓷表面,形貌,样品


图 2-4 BCZFO-x 陶瓷扫描电镜图: (a)、(b)与(c)为 1200℃下组分 x = 0.2, x = 0.4 以及 x = 0.6样品的陶瓷表面形貌,(d)、(e)与(f)为 1180℃下组分 x = 0.2, x = 0.4 以及 x = 0.6样品的陶瓷表面形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郭洪范;朱红;林海燕;张积桥;;导电高分子在雷达吸波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师;2007年10期

2 郑国禹;;导电高分子在隐身材料中的应用[J];工程塑料应用;2007年02期

3 孙晓刚;碳纳米管吸波性能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05年01期

4 罗发,周万城,焦桓,赵东林;高温吸波材料研究现状[J];宇航材料工艺;2002年01期

5 赵东林,沈曾民,迟伟东,温永魁;碳纤维结构吸波材料及其吸波碳纤维的制备[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0年03期

6 吳晓光,费肖卿,车晔秋,张虹;新型吸波材料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颉;M型钡铁氧体离子掺杂及低温烧结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刘强春;微纳结构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韩雁冰;离子替代M-型纳米钡铁氧体材料结构及磁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4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844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c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