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09:43
   理论上混凝土强度越高耐久性应越好,但实际情况强度高的混凝土并没有一定呈现出高耐久性,往往中低强度混凝土也具有较好的耐久性,由此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之间的联系变得模糊不定。为了探索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之间的规律,本文采用“先加载,后试验”的方法来模拟服役混凝土的耐久性试验,即先对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试件进行加载,然后对加载后的试件进行抗冻性、抗碳化性、抗化学腐蚀性等耐久性试验,研究了服役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应力水平(应力与强度的比值)为0%时,即纯材料状态下(现行测试耐久性的方法),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之间的关系符合“强度越高,耐久性越好”的规律,此时混凝土强度等级决定了耐久性。(2)在应力水平为40~60%时,即服役状态下,高中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耐久性大致相当,与纯材料状态下强度与耐久性内在规律不同,此时强度与耐久性关联性不大,而应力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3)混凝土服役状态下的耐久性比在纯材料状态下的要低,以纯材料状态下混凝土的耐久性成果用于指导实际工程应用是不准确的,夸大了服役状态下混凝土的耐久性。(4)混凝土所受应力水平越高,耐久性下降越快,故对于复杂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还可用通过增加混凝土结构的富余强度或降低结构实际承受的应力水平的方法,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学位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528
【部分图文】:

曲线,重复荷载,低应力,应力-应变曲线


第 3 章 模拟服役混凝土受载试验方案设计加载的应力水平。服役混凝土结构一般要承受 40~60%的应力水平进行加载。试件加载—卸载速率。《混凝土力学性能实验方法》中试验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 C30 其加载速率取 0.3级高于 C30 加载速率取 0.5~0.8MPa/s。因此为简化试上,本课题中加载与卸载速率均取 0.5MPa/s。加载-卸载循环次数、恒载持续时间。图 3.1 表示为低变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凝土受载时发生的变形有载后将会恢复部分变形,残余变形即为塑性变形。当,残余变形累加,当其塑形变形比例(残余变形累加发生最大弹塑性变形量之比时)>80%,即弹性恢复比可以认为是有效可行的。弹性恢复比例 E 越小,试后试件的孔结构就与服役状态下的孔结构越类似。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南国;徐亦斌;付传清;金贤玉;王治;;荷载、碳化和氯盐侵蚀对混凝土劣化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15年10期

2 许崇法;曹双寅;范沈龙;刘其伟;;应力、碳化及酸雨作用下混凝土中性化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3 王凯;;水泥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分析[J];科技信息;2014年03期

4 侯云芬;吴越恺;;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劣化机理研究现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5 陈立军;窦立岩;张春玉;赵洪凯;;混凝土孔结构的分类命名与高性能混凝土的孔结构种类[J];混凝土;2012年07期

6 沈嫣秋;;粗集料强度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6期

7 骆冰冰;毕巧巍;;混杂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孔结构对抗压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2年03期

8 张伟潼;江守恒;王洪生;;孔结构与混凝土抗渗性的关系[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5期

9 于本田;王起才;周立霞;张粉芹;;矿物掺合料与水胶比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2年02期

10 李相国;刘敏;马保国;蹇守卫;苏雷;赵志广;;孔结构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与控制技术[J];材料导报;2012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旭剑;水泥用量对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2 丁广胜;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赵丙芳;掺加粉煤灰和硅粉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研究[D];长春工程学院;2015年

4 梁宇;服役混凝土的抗冻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5 李轲楠;服役混凝土抗渗透性与抗碳化性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6 伍晓丹;服役混凝土的耐久性[D];南昌大学;2011年

7 徐浩;服役混凝土的耐久性[D];南昌大学;2011年

8 陶博;混凝土孔隙结构对氯离子扩散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孟庆超;混凝土耐久性与孔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宋开伟;粗集料对混凝土抗折强度影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52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852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6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