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9 16:5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资源、环境以及人口三者间的矛盾越发升级。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在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同时,我们必须去考虑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可持续性发展。而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能兼顾利用废弃纤维和废弃混凝土的绿色新型建筑材料,对于进行可持续性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点话题。在对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进行大规模使用前,需对其的耐久性进行必要的研究,而碳化性能作为衡量耐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工业化的进程,致使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混凝土的碳化问题也愈发广受关注。近现代混凝土中大量掺入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合料,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此外,在工程实际中的混凝土结构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应力作用,同样会对混凝土的碳化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考虑掺合料、荷载等因素对所处环境中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所造成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一般正常环境下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产生影响的外加剂(物)因素(粉煤灰,矿渣微粉,减水剂及钢筋)、力学因素(弯曲拉应力荷载和单轴压应力荷载)进行考虑,并通过试验研究了单一因素下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性能规律,并最终... 

【文章来源】: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性能研究


图2.1试验粗骨料??Fig.?2.1?Coarse?aggtegate??

俯视图,横截面,试件,二维


2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硕士研宂生学位论j??E?M顶面⑴n?F???I??(S〇?(5"??底面(b)??图2.8碳化后试件的横截面俯视图??Fig.?2.8?Top?view?of?cross?section?of?specimen?after?carbonization??(3?)混凝土一维碳化深度的测量??此处的一维碳化深度是指测量单个面(包括顶面、底面和左右侧面)的碳化深度值。??于测量时,注意只需测量各面显色与未显色边界中区的碳化区域。笔者以测量顶面作为??范例,需最先找到顶面与左右侧面的边界交点,记为a、〇2,即在测量顶面碳化深度时,??我们只测量OiM和02N区段,碳化深度测量的精度精确至0.01mm,单块顶面的碳化深??度即为对应区段实测的平均值。依此方法测量其余各面的碳化深度,并重复测量同组3??块试块,则各面的最终碳化深度测量值即为各块对应面碳化深度的平均值,计算公式如??下:??S?(hxjT^/2,?(2.1)??j?=?l?\i?=?l?j??式中:X一一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某面既定碳化龄期的碳化深度平均值,单位mm;??X'一一某组某试块某面上第i个测点的碳化深度值,单位mm;??n一一为某试件某面的测点个数。??(4)角区混凝土二维碳化深度的测量??所谓的二维碳化与各面的一维碳化有所区别,二维碳化是指C02沿两相邻面同时产??生扩散作用的过程。通过试验和分析,可以发现浇筑面分别与左右侧面相交处有明显的??二维碳化现象。而相比较之下,底面由于骨料堆积的缘故未有明显的二维碳化现象出现,??所以仅考虑顶面和两相邻侧面交汇处的二维角区碳化深度。如图2.9所示为角区混凝土??的二维碳化

示意图,二维,混凝土,示意图


岛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深度值,以三个试块作为一组重复试验测得每组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角区混凝土的二维碳??化深度值。??E?M?\??X'2D?*?><??p?B?\??P?〇??A??乂?V???Lz?a_??图2.9角区混凝土二维碳化深度示意图??Fig.?2.9?Schematic?diagram?of?two-dimensional?carbonization?depth?of?concrete?in?comer?area??2.2J碳化一一静力荷载耦合试验??U)试验装置??在拟定承载混凝土碳化试验的过程,最关键的点在于加载装置的选择,?方面需要??确保荷载施加的准确性,另…方面需要满足试件的尺寸和碳化箱容积的大小,在选择加??载装置时要保证尽量的简单可行。所以,在查阅相关国内外碳化应力加载的试验装置后,??最终设计出了两套分别针对于施加拉压力和压应力的试验装置,加载装置分別见图2.10??和阁2」1??弹簧??垫板??i??4>12螺杆?§??4>?50圆柱体垫块?.?,??试件?/??i??!??50?100?100?100?50??_?_?_?_?_?_?_?_?—??图2.10拉杆弯曲加载装置??Fig.?2.10?Rod?bending?load?device??1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进展[J]. 孙琪,曲艳东,于照民,孔祥清,林鸿泉.  混凝土. 2018(05)
[2]钢纤维再生砖骨料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 李斌,黄炜,李昌宁,董昆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3]钢纤维再生混凝土配合比正交试验研究[J]. 张丽娟,高丹盈,闫兆强,卢静云.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4(06)
[4]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损伤分析[J]. 周静海,张晚来,刘丹.  混凝土. 2014(04)
[5]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试验[J]. 周静海,刘子赫,李婷婷,杨永生.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6]掺粉煤灰、矿粉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J]. 周万良,方坤河,詹炳根.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2(12)
[7]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J]. 董江峰,侯敏,王清远,张东亮.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2(S2)
[8]浅谈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J]. 李东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19)
[9]氯盐侵蚀钢筋表面的坑蚀特征及蚀坑演变规律[J]. 王波,袁迎曙,陈瑞.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1(02)
[10]应力状态下混凝土碳化深度的神经网络预测[J]. 陆春华,刘荣桂.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8(10)

硕士论文
[1]高温后聚丙烯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轴压和断裂性能试验研究[D]. 张蓉.广东工业大学 2016
[2]混凝土碳化模型及其参数研究[D]. 陈立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87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987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d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