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应器中Ce 2 O(CO 3 ) 2 ·H 2 O前驱体的合成及CeO 2 的制备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6 19:45
以Ce(NO3)3和NH4HCO3为原料,在微反应器中采用液-液沉淀法制备出水合碳酸氧铈(Ce2O(CO3)2·H2O)前驱体材料,将前驱体样品进行热处理后获得纯净的CeO2产品。分别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 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能谱分析仪(EDS)、热重-差热分析仪(TG-DTA)等对制备的前驱体和热解产品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微反应器内23.6 s的停留时间, Ce3+在不同反应温度下均可达到99.8%以上的沉淀率。反应温度为70℃及以上时,获得结晶度更好的Ce2O(CO3)2·H2O前驱体,为类六棱形片叠加的花瓣状规则形貌,粒径较小。此前驱体样品在600℃下热处理2 h后制备得到了纯净单一的立方晶系CeO2
【文章来源】:中国稀土学报. 2020,38(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600 ℃下热分解产物的FESEM (a)和EDS (b)图
本实验所用微反应体系的温度分别设置了常温、 50, 70和90 ℃ 4个值, 考察对溶液中Ce3+与NH4HCO3发生沉淀反应的影响, 其结果如图2所示。液-液两相在微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t的计算公式为:图2 微反应器中不同反应温度对铈沉淀率的影响
微反应器中不同反应温度对铈沉淀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形貌二氧化铈的制备及其紫外屏蔽性能研究[J]. 高天佐,于晓丽,张玉玺,张升强,周芬,聂磊. 湿法冶金. 2018(06)
[2]微反应器内制备三水碳酸镁工艺研究[J]. 赵畅,马学虎,兰忠,郝婷婷.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8(05)
[3]片状和球状纳米CeO2的可控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J]. 王竹梅,朱晓玲,李月明,沈宗洋,左建林. 人工晶体学报. 2017(08)
[4]运用微通道技术制备氧化锌材料[J]. 毕元春,赵斌,王玉军,骆广生. 中国粉体技术. 2012(01)
[5]不同形貌的CeO2的水热法制备及表征[J]. 栾宝平,余锡宾,刘洁,王立同,华庆松,周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6]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研究[J]. 韦薇,杨冬霞,杨申明,李路,袁葵. 稀土. 2009(05)
[7]超重力场反应器制备二氧化铈超细粉体[J]. 涂安斌,张越非,张美,丁春华,池汝安. 稀土. 2009(01)
[8]草酸盐沉淀法制备超细氧化铈的研究[J]. 柳召刚,李梅,史振学,胡艳宏,王觅堂,国树山. 中国稀土学报. 2008(05)
[9]撞击流微反应器制备超细硫酸钡研究[J]. 吴国华,周洪兆,朱慎林. 无机材料学报. 2006(05)
[10]微反应器的研究与进展[J]. 刘娟,郑成,陈永亨. 广州化工. 2005(06)
本文编号:3142058
【文章来源】:中国稀土学报. 2020,38(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600 ℃下热分解产物的FESEM (a)和EDS (b)图
本实验所用微反应体系的温度分别设置了常温、 50, 70和90 ℃ 4个值, 考察对溶液中Ce3+与NH4HCO3发生沉淀反应的影响, 其结果如图2所示。液-液两相在微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t的计算公式为:图2 微反应器中不同反应温度对铈沉淀率的影响
微反应器中不同反应温度对铈沉淀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形貌二氧化铈的制备及其紫外屏蔽性能研究[J]. 高天佐,于晓丽,张玉玺,张升强,周芬,聂磊. 湿法冶金. 2018(06)
[2]微反应器内制备三水碳酸镁工艺研究[J]. 赵畅,马学虎,兰忠,郝婷婷.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8(05)
[3]片状和球状纳米CeO2的可控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J]. 王竹梅,朱晓玲,李月明,沈宗洋,左建林. 人工晶体学报. 2017(08)
[4]运用微通道技术制备氧化锌材料[J]. 毕元春,赵斌,王玉军,骆广生. 中国粉体技术. 2012(01)
[5]不同形貌的CeO2的水热法制备及表征[J]. 栾宝平,余锡宾,刘洁,王立同,华庆松,周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6]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研究[J]. 韦薇,杨冬霞,杨申明,李路,袁葵. 稀土. 2009(05)
[7]超重力场反应器制备二氧化铈超细粉体[J]. 涂安斌,张越非,张美,丁春华,池汝安. 稀土. 2009(01)
[8]草酸盐沉淀法制备超细氧化铈的研究[J]. 柳召刚,李梅,史振学,胡艳宏,王觅堂,国树山. 中国稀土学报. 2008(05)
[9]撞击流微反应器制备超细硫酸钡研究[J]. 吴国华,周洪兆,朱慎林. 无机材料学报. 2006(05)
[10]微反应器的研究与进展[J]. 刘娟,郑成,陈永亨. 广州化工. 2005(06)
本文编号:3142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314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