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再生混凝土受弯梁裂纹扩展路径的分形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6 10:34
  再生混凝土是将建筑拆迁等废弃混凝土经过加工处理后,取代部分或全部天然骨料配制成的一种绿色混凝土,实现了垃圾清除和资源的再利用。由于混凝土结构内部本身存在一些微孔隙、微裂缝等缺陷,在混凝土受载过程中,裂缝不断延伸、拓展、贯通,最终导致结构破坏,裂缝的演化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以及混凝土自身特性,对构件表面裂纹的探究,为分析和评价混凝土构件的安全性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混凝土是一种多相复合材料,各材料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界面与界面交汇曲折,致使混凝土裂缝在开裂、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具有随机性。而裂缝的发展具有自相似性,通过分形理论能够更好的分析混凝土在不同条件下裂纹演化特征,进而分析结构构件的受力特性。本文以水灰比和再生骨料取代率为试验变量,制作12根试验梁进行四点受弯试验,分析了不同水灰比下再生混凝土单条裂缝,纯弯段、弯剪段以及全梁侧面裂纹分布的分形维数,以及再生混凝土在受弯过程中的挠度、最大裂缝宽度变化与分形维数的关系特征。分析表明,再生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裂缝发展均具有明显的分形特性,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30%时,水灰比对混凝土表面裂纹分布及分形维数影响较小。当水灰比相同时,在混... 

【文章来源】:新疆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再生混凝土受弯梁裂纹扩展路径的分形研究


建筑拆迁现场

粗骨料,废弃混凝土,天然骨料,研究背景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 研究背景随着“十三五规划”的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大量混凝土结构行拆迁改建工作,由此产生大量废弃混凝土,预计到 2020 年,废弃混凝土总接近 6.4 亿 t[1]。目前这种废弃混凝土大部分未经处理便选择填埋或堆放于郊区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而天然砂石的开采亦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2,3]。材料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正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再生混凝土是废弃混凝土经碎、筛分、清洗处理后,按照一定比例取代天然骨料配制成的一种绿色混凝土[4它能够合理利用废弃材料,不仅减少了天然骨料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与破坏也提高了环保与经济效益。因此,研究再生混凝土对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约型社会拥有深远意义。

地点,天然骨料,再生混凝土


材料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正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再生混凝土是废弃混凝土经碎、筛分、清洗处理后,按照一定比例取代天然骨料配制成的一种绿色混凝土[4它能够合理利用废弃材料,不仅减少了天然骨料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与破坏也提高了环保与经济效益。因此,研究再生混凝土对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约型社会拥有深远意义。图 1-1 建筑拆迁现场 图 1-2 再生粗骨料堆积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形理论在混凝土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姜思凡,于江,秦拥军,蔺鹏杰.  中国科技论文. 2018(13)
[2]不同配比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J]. 乔宏霞,关利娟,曹辉,路承功.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18(03)
[3]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尺寸效应试验研究[J]. 张莹,杨秋伟,赵靖芸,梁超锋,王学航,陆晨.  混凝土. 2018(02)
[4]不同服役年限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抗压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 李涛,王社良.  混凝土. 2017(08)
[5]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孔结构及碳化性能分形特征研究[J]. 周静海,康天蓓,王凤池.  硅酸盐通报. 2017(05)
[6]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损伤声发射分形特征试验研究[J]. 吴超,石启印,杨帆.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6(06)
[7]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J]. 史才军,曹芷杰,谢昭彬.  材料导报. 2016(23)
[8]尺寸效应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 杨海涛,田石柱.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1)
[9]再生粗骨料替代率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J]. 姚宇峰,金宝宏,章海刚,兰宏伟.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10]不同水灰比、养护条件下混凝土孔结构、抗压强度与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J]. 谢超,王起才,李盛,惠兵.  硅酸盐通报. 2015(12)

硕士论文
[1]掺锂渣再生混凝土梁的受剪性能试验研究[D]. 侯勇辉.新疆大学 2017
[2]掺锂渣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D]. 严文龙.新疆大学 2016
[3]钢筋混凝土梁损伤过程声发射信号的分形特征试验研究[D]. 吴超.江苏大学 2016
[4]基于Najar能量法的混凝土分形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 任梦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5]粗骨料粒径变化对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演化规律的分形研究[D]. 丁俊.苏州科技学院 2011



本文编号:3479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3479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2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