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过渡金属纳米材料在电催化中的应用探索

发布时间:2021-11-13 19:02
  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电解水装置都是以电化学催化为基础的新型能源技术。在这些技术当中,会涉及到氧还原(ORR)、氢气氧化(HOR)、析氢(HER)和析氧(OER)等半反应。由于这些反应动力学迟缓、有较高的过电势,所以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催化剂来加快其反应进程。目前比较好的催化剂主要是贵金属Pt、Pd、Ir、Ru等材料,但是他们价格昂贵、资源稀缺,限制了新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寻找高效廉价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尤为重要。为此,我们瞄准过渡金属Co和Ni,对它们的可控合成和电催化测试应用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具体工作如下:一、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是一类具有巨大催化潜力的材料。本章节中,我们通过氧化、插层、剥离等方法制备出单层的带正电的CoNi-LDH纳米片,然后将其和带有负电的氧化石墨烯复合,制备出CoNi-rGO纳米材料。该材料在1 M KOH中显示出十分优异的ORR和OER催化性能。其氧还原半波电位在0.85 V(相对于RHE);OER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其相应的电压只有1.56 V,该性能可以和贵金属Ir/C的催化效果相媲美;在6 M KOH电解液中进行电流密度为10 m...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过渡金属纳米材料在电催化中的应用探索


图1.2常规碳纳米材料结构

流程图,碳纳米管,非金属,酸性


第一章?过渡金属纳米村料在电催化中的应用探索??性不同,会使得其周围的碳带部分正电,有利于对氧的吸附,从而更好的实现氧??气的催化。Yu等46研宂结果表明氮掺杂的碳纳米管NCNTs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而没有掺杂的CNTs几乎无催化活性,说明氮的引入对氧还原的催化??活性有显著的影响。如图1.3所示:??a?、董咖■(备你?NC?NT*?、4卜??a?/=〇,';〇??c:wii?%%\?(?^?n??h?^?4-?CNU?C?20?ssaftmg?I???°:.?NCMTf?一-?|??,?一-2〇?/?f??I'08:?/?1.40/??^-1.6:?--60?j?"??一?2'〇l.,.?-8〇?r??-2?4???????^???■??-100?L-—— ̄一 ̄— ̄ ̄■ ̄—-J??-0?2?0?0?0?2?0?4?0?6?-0?2?0.0?0.2?0.4?0?6?0.8??E?(V)?vs?Ag/AgCi?E?(V)?vs?Ag/AgCI??图1.3(a)非金属碳纳米管催化剂制备流程;(b.c)CNT和NCNTs在酸性条件下??的活性和稳定性47。??Yang等48制备了硼元素掺杂的CNT,改善了碳本身电子结构,有利于对氧??的吸附和催化,表现出很好的催化活性以及抗CO毒性和抗甲醇渗透的能力。同??时对于二元或者多个元素的掺杂人们也做了很多的工作。Qiao等49合成出氮、磷??共掺杂的石墨烯材料,通过两种杂原子来调控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和电荷密度,也??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Yu等5(1制备出氮磷共掺杂的碳纳米管材料,测试结果显??示出更高的电流密

反应机理,红线,碱性,酸性


过渡金属纳米村料在电催化中的应用探索?第一章??1.3.1氧析出反应机理??〇?4-H'?w?..?+H,0,??"I??\/〇^?*〇hY\??^>H20i:?s?\??f+0H?V??M-OOH?M'0H??\e??.haT?m-o?^?H.??图1.4在酸性(蓝线)和碱性(红线)条件下的氧析出反应机理53。??析氧反应简单来说就是产生氧气的过程,在不同的电解液中,其反应历程也??不相同,人们对此提出了两种反应机理,其中大都支持在反应过程中会形成中间??体M0丨丨、M0。在催化的具体过程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反应途径:一种是绿色??路线所示,如图1.4所示,由两个M0结合产生氧;还有一种途径是形成MOOH,??黑色的路线所示,该中间体随后分解成氧气。一般对于OER反应,中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整个电催化过程十分重要。??在酸性体系下的催化反应机理:??M?+?H2〇(D^?M〇H?+?H+?+?e-?(1)??MOH?—?MO?+?H++?e-?(2)??2?MO?2?M?+?〇2(g)?(3)??M()?+?IbOii)?—?MOOH?+?H++?e—?(4)??MOOII—>?M?+?〇2(g)?+?H++e-?(5)??在碱性体系下的催化反应机理:??M?+?OH-—MOH?+?e-?(6)??MOII?+?OH'?MO?+?H20,i)?+?e'?(7)??7??


本文编号:3493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3493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9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