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氧化酶无膜生物燃料电池及性能优化
发布时间:2022-01-24 00:25
酶生物燃料电池(Enzymatic biofuel cells,EBFCs)是通过生物酶作为催化剂催化生物燃料的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新型绿色能源。由于葡萄糖、乳酸等生物燃料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类的体液中,EBFCs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而且在可穿戴式和植入式电子设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纳米材料的不断发展,EBFCs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针对EBFCs存在能量输出低等问题,本文探究了改善EBFCs性能的方法。一方面,从EBFCs的反应原理出发,通过合成新型纳米材料、设计多孔透气性的电池结构,改善EBFCs装置内氧气(Oxygen,O2)扩散以及促进电子传递。另一方面探寻了无膜EBFCs装置电极阵列以及电池结构的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EBFCs反应原理,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制备了 EBFCs装置。通过丝网印刷碳糊电极统一电极基底的制备,并对电极单元和装置结构进行规范化设计,从而实现了装置良好的一致性。设计了无膜EBFCs装置结构,实验验证了O2对EBFCs输出性能的影响。在自然空气状态下研究EBFCs电池...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EBFCs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示意图??1.2.2酶生物燃料电池的分类和特点??
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fonic??acid)?diammonium?salt,?ABTS)?[13】己被普遍用作酶生物传感器和EBFCs的电??子媒介体。此外,萘醒(Naphthoquinone,?NQ)由于其低氧化还原电压和在水中??的低溶解性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被用作电子媒介体I14]。然而,电子媒介体制备复??杂,有些媒介体对环境要求高、有毒性,所以越来越多的研宄者尝试进行酶和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转移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图1.2B。然而,酶的特殊蛋白质结??构、酶的固定化方法以及酶活性中心的指向等问题一直是限制DET发展的主要??障碍。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的不断发展为实现DET提供了更加方便的途径,??已经越来越多的研宄者开始使用DET方法制备EBFCs电极。??此外,按照电池结构EBFCs可以分为单极室和双极室两种类型,其主要区??别是双极室燃料电池通过质子交换膜将阴阳两个极室分开,而单极室燃料电池??没有质子交换膜。当使用质子交换膜时,只有H+被选择性透过,阴阳两个极室??可以被单独隔开,反应互不干扰|151。然而,质子交换膜的使用会增加EBFCs的??生产成本,并且不利于实现装置的小型化。而单极室(无膜)EBFCs不存在质??子交换膜,可以减小电池装置体积,降低电池制备成本。因此,为了推进EBFCs??的小型化和实用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致力于高性能无膜EBFCs的研??宄但要确保反应物、产物的物质传递不受影响,并且电极之间不会短路。??Mediated?Electron?Transfer?(MET)?Direct?Electron?Transf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彳/S?T2?(,normai)?Cu??又令条2。??Site?of?substrate?(coined?bimjcleor)??oxidation?Trinudetw?duster:?sit??of??oxygen?reduction??图1.3?MCOs的活性位点,绿色的球体即铜原子[34]??1.3.3酶的固定化方法??在EBFCs的初期研究中,酶通常以自由状态分散在溶液中,这种情况下酶在??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不稳定,电子在溶液中传递困难而且酶很难重复利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Plotkin和Persson就发现当酶被固定在电极表面时EBFCs的??输出可以有很大的提升%37]。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酶在电极表面的固定化技术仍??然是影响EBFCs表现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酶的固定不仅会增大EBFCs的输出电??流/功率密度,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EBFCs使用寿命。近年来,常用的酶固??定化方法主要是物理吸附[38]、共价键交联法[39]、包埋法[22]、电化学聚合法@]和??层层自组装[4|]。??(1)物理吸附法??物理吸附法通过氢键、范德华力等物理吸附力将酶和媒介体等固定在载体材??料上,是最简单、经济的酶固定化方法。物理吸附不会破坏酶或者媒介体的物理??结构,可以使酶保持高催化活性[42,43]。但是酶的固定不是特别牢固,固定在载体??上的酶往往会发生解吸。此外,酶固定的量受载体种类影响较大,常选用具有高??吸附能力和大比表面积的吸附剂。??(2)共价交联法??共价交联法是固定酶最常见的策略,它是通过酶的功能化基团和基底电极之??间的化学键绑定来实现酶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细胞电生理检测的在体及离体微电极设计仿真[J]. 徐莹,杨勇,韩斌,罗平. 传感技术学报. 2009(08)
[2]串/并联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J]. 李顶杰,何辉,卢翠香,李浩然,杜竹玮. 过程工程学报. 2009(02)
[3]高效细胞电融合芯片中的电场分析[J]. 曹毅,杨军,阴正勤,侯文生,郑小林,胡宁,杨静,许蓉,张瑞强. 分析化学. 2008(05)
博士论文
[1]三维碳纳米材料基葡萄糖氧化酶修饰电极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 康泽朋.北京科技大学 2018
[2]柔性纳米发电机的制备及其在自驱动紫外传感器的应用[D]. 张璐.兰州大学 2017
[3]基于氮掺杂碳材料的酶生物燃料电池研究[D]. 盖盼盼.南京大学 2015
[4]基于MEMS的低电压细胞融合芯片与系统的研究[D]. 蒋峰.华中科技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葡萄糖生物燃料电池酶电极的构建和性能研究[D]. 张兆.山东大学 2019
[2]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串并联与电源管理系统的研究[D]. 徐驭帆.东南大学 2016
[3]基于纳米碳材料的酶生物燃料电池阳极构建与性能研究[D]. 孙龙飞.湖南大学 2015
[4]基于碳纳米管的酶生物燃料电池酶电极的研究[D]. 刘娟.湖南大学 2012
[5]固定化酶的制备与酪蛋白合成类蛋白的研究[D]. 鹿波.东北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05459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EBFCs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示意图??1.2.2酶生物燃料电池的分类和特点??
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fonic??acid)?diammonium?salt,?ABTS)?[13】己被普遍用作酶生物传感器和EBFCs的电??子媒介体。此外,萘醒(Naphthoquinone,?NQ)由于其低氧化还原电压和在水中??的低溶解性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被用作电子媒介体I14]。然而,电子媒介体制备复??杂,有些媒介体对环境要求高、有毒性,所以越来越多的研宄者尝试进行酶和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转移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图1.2B。然而,酶的特殊蛋白质结??构、酶的固定化方法以及酶活性中心的指向等问题一直是限制DET发展的主要??障碍。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的不断发展为实现DET提供了更加方便的途径,??已经越来越多的研宄者开始使用DET方法制备EBFCs电极。??此外,按照电池结构EBFCs可以分为单极室和双极室两种类型,其主要区??别是双极室燃料电池通过质子交换膜将阴阳两个极室分开,而单极室燃料电池??没有质子交换膜。当使用质子交换膜时,只有H+被选择性透过,阴阳两个极室??可以被单独隔开,反应互不干扰|151。然而,质子交换膜的使用会增加EBFCs的??生产成本,并且不利于实现装置的小型化。而单极室(无膜)EBFCs不存在质??子交换膜,可以减小电池装置体积,降低电池制备成本。因此,为了推进EBFCs??的小型化和实用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致力于高性能无膜EBFCs的研??宄但要确保反应物、产物的物质传递不受影响,并且电极之间不会短路。??Mediated?Electron?Transfer?(MET)?Direct?Electron?Transf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彳/S?T2?(,normai)?Cu??又令条2。??Site?of?substrate?(coined?bimjcleor)??oxidation?Trinudetw?duster:?sit??of??oxygen?reduction??图1.3?MCOs的活性位点,绿色的球体即铜原子[34]??1.3.3酶的固定化方法??在EBFCs的初期研究中,酶通常以自由状态分散在溶液中,这种情况下酶在??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不稳定,电子在溶液中传递困难而且酶很难重复利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Plotkin和Persson就发现当酶被固定在电极表面时EBFCs的??输出可以有很大的提升%37]。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酶在电极表面的固定化技术仍??然是影响EBFCs表现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酶的固定不仅会增大EBFCs的输出电??流/功率密度,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EBFCs使用寿命。近年来,常用的酶固??定化方法主要是物理吸附[38]、共价键交联法[39]、包埋法[22]、电化学聚合法@]和??层层自组装[4|]。??(1)物理吸附法??物理吸附法通过氢键、范德华力等物理吸附力将酶和媒介体等固定在载体材??料上,是最简单、经济的酶固定化方法。物理吸附不会破坏酶或者媒介体的物理??结构,可以使酶保持高催化活性[42,43]。但是酶的固定不是特别牢固,固定在载体??上的酶往往会发生解吸。此外,酶固定的量受载体种类影响较大,常选用具有高??吸附能力和大比表面积的吸附剂。??(2)共价交联法??共价交联法是固定酶最常见的策略,它是通过酶的功能化基团和基底电极之??间的化学键绑定来实现酶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细胞电生理检测的在体及离体微电极设计仿真[J]. 徐莹,杨勇,韩斌,罗平. 传感技术学报. 2009(08)
[2]串/并联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J]. 李顶杰,何辉,卢翠香,李浩然,杜竹玮. 过程工程学报. 2009(02)
[3]高效细胞电融合芯片中的电场分析[J]. 曹毅,杨军,阴正勤,侯文生,郑小林,胡宁,杨静,许蓉,张瑞强. 分析化学. 2008(05)
博士论文
[1]三维碳纳米材料基葡萄糖氧化酶修饰电极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 康泽朋.北京科技大学 2018
[2]柔性纳米发电机的制备及其在自驱动紫外传感器的应用[D]. 张璐.兰州大学 2017
[3]基于氮掺杂碳材料的酶生物燃料电池研究[D]. 盖盼盼.南京大学 2015
[4]基于MEMS的低电压细胞融合芯片与系统的研究[D]. 蒋峰.华中科技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葡萄糖生物燃料电池酶电极的构建和性能研究[D]. 张兆.山东大学 2019
[2]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串并联与电源管理系统的研究[D]. 徐驭帆.东南大学 2016
[3]基于纳米碳材料的酶生物燃料电池阳极构建与性能研究[D]. 孙龙飞.湖南大学 2015
[4]基于碳纳米管的酶生物燃料电池酶电极的研究[D]. 刘娟.湖南大学 2012
[5]固定化酶的制备与酪蛋白合成类蛋白的研究[D]. 鹿波.东北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05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3605459.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