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RuO 2 /SnO 2 的制备及其在HCl催化氧化制Cl 2 反应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02-11 16:07
  Cl2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工原料,它的广泛使用伴随着大量HCl的产生,这些HCl纯度较低且供应过剩,其消化利用已成为制约氯碱、聚氨酯、氟/氯化工等涉氯行业发展的共性难题。HCl催化氧化是实现氯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方法,钌基催化剂在HCl催化氧化反应中展现了优异的活性,然而其需要在高氧气分压即进料比n(HCl/O2)≤1:2下才能保持优异的活性,这大大限制了这一工艺的推广应用。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出了不同形貌和晶面的SnO2,然后以其为载体合成了RuO2/SnO2催化剂,重点考察了SnO2载体形貌效应对低氧气分压即进料比n(HCl/O2)=4:1条件下的催化HCl氧化反应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得RuO2/SnO2催化剂,考察其在不同的反应温度(250-390 oC)、质量空速(4-35 h-1)、进料比(n(HCl/O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RuO 2 /SnO 2 的制备及其在HCl催化氧化制Cl 2 反应中的应用


甲苯二异氰酸酯生产的简化流程图

流程图,工艺,流程,电解法


第一章绪论3第三步是吸收-氧化,即经氧化后的气体中含有少量的NOCl、HCl和大量的Cl2,NOCl被酸吸收,HCl被氧化。第四步是H2SO4的循环再生,反应式为(8):NO+NO2+2H2SO4=2NOHSO4+H2O(8)相对于电解法和催化氧化法无机物氧化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加热,反应速率较快,所需反应器体积较小,转化率可达100%[7-8]。缺点是由于反应过程比较复杂,难以分离出较多种类的副产物,且能耗偏大,反应物与生成物中均存在强腐蚀性物质(硝酸、硫酸、NO2、NO),对设备的腐蚀性较强,致使反应器所需材料要使用特殊材料,增加了生产设备的投资成本,同时副产大量的废酸,使得后续处理成本升高。这些缺点限制了该方法的广泛应用。图1.2Kel-Chlor工艺的流程简图[8]1.2.2电解法电解法是将HCl气体吸收在水中,在形成22%的盐酸水溶液后,在阳极和阴极进行电解,从阳极获得Cl2,从阴极获得H2,示意图如1.3a所示[3]。具体的电解反应式为(9)所示:2HCl=Cl2+H2(9)电解过程如(10)–(11)所示:阳极:2Cl-=Cl2+2e-(10)阴极:2H++2e-=H2(11)

示意图,示意图,电解法,离子交换膜


第一章绪论4(a)(b)图1.3(a)传统的电解示意图(b)OCD的电解示意图[3]近年来很多文献对电解法中电解液的组成、电极材料的选择等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DuPont利用Nafion离子交换膜为提供HCl气体给阳极,然后被阳极表面氧化产生Cl2,产生的质子(H+)通过离子交换膜,然后到达阴极被还原为H2。此工艺的HCl的转化率为70–85%,而且HCl以气体形式反应,不需要用水吸收[8-10]。如Bayer,UhdeNora和DeNora合开发的技术,调节HCl浓度后,将来自电解槽的17%的盐酸水溶液再循环到电解过程中,并采用氧气去极化阴极(ODC),电解示意图如1.3b所示[3]。具体的电解反应式为(12)所示:2HCl+1/2O2=Cl2+H2O(12)反应过程如(13)–(14)所示:阳极:2Cl-=Cl2+2e-(13)阴极:1/2O2+2H++2e-=H2O(14)然而该工艺的单位能耗高达1080Kw·h(表1.1),且电解过程对HCl废气中的杂质十分敏感,这些弊端大大限制了这一工艺的工业应用。电解法虽反应步骤简单,副产物少,但过高的能耗仅适用于小规模氯化氢回收过程,限制了此方法的推广。表1.1SumitomoHCl氧化法与Bayer-DeNora电解法单位消耗量的比较[3]单位消耗量(单位)SumitomoBayer-DeNoraHCl(ton)1.051.03O2(Nm3)163159功率(kW·h)165108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氯化氢催化氧化制氯气在无梯度反应器上的反应行为考察[J]. 富岱奇,赵基钢,程丽华,宋楠,袁向前.  应用化工. 2020(02)
[2]光气化反应技术生产异氰酸酯的研究进展[J]. 毕荣山,胡明明,谭心舜,郑世清.  化工进展. 2017(05)
[3]副产氯化氢制氯气发展现状[J]. 赵学军,柳军,杨振军.  中国氯碱. 2015(09)
[4]铈基复合氧化物的结构及其对HCl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J]. 谢兴星,费兆阳,戴勇,徐希化,陈献,汤吉海,崔咪芬,乔旭.  分子催化. 2014(06)

硕士论文
[1]氯化氢催化氧化制氯气颗粒动力学研究[D]. 富岱奇.华东理工大学 2019



本文编号:3620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3620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d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