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In 2 S 4 基异质结构调变及其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07 13:07
硫化铟锌(Zn In2S4)在众多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剂中备受关注,得益于其带隙合适、形貌可调、化学性能稳定等性质。但是,被广泛研究至今的Zn In2S4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低;硫化物不可避免的光腐蚀现象等。结合现状,我们综合分析各类助催化剂构筑异质结的机理以及各式微观异质界面的设计,开展了以下关于Zn In2S4基异质结构调变及其光催化制氢性能的主题研究。首先,从体相调变Zn In2S4(构建核壳异质结构)的角度入手,利用原位水热法将Cu InS2作为壳层紧密地生长在已制成的分层球状的ZnIn2S4核体表面,典型p型半导体CuInS2与n型半导体ZnIn2S4的异质界面构成p-n结。一系列结构表征证实了核壳结构的Cu InS2@ZnIn<...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光催化制氢原理
1.3 影响光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因素
1.3.1 光催化剂的自身因素
1.3.2 外部因素
1.4 光催化材料的发展现状
1.4.1 金属氧化物类
1.4.2 氮(氧)化物类
1.4.3 金属氧酸盐类
1.4.4 金属硫化物类
1.5 ZnIn2S4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5.1 助催化剂改性
1.5.2 异质结构的构建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表征设备
2.3 光催化测试
第三章 CuInS2@ZnIn2S4 核壳型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制氢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CuIn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CuIn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表征及性能
3.3.1 CuIn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3.3.2 CuIn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光电性能测试
3.3.3 CuIn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3.3.4 CuIn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性能增强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洋葱状MoS2 负载的ZnIn2S4 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制氢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Mo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Mo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表征及性能
4.3.1 Mo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4.3.2 Mo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光电性能测试
4.3.3 Mo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4.3.4 Mo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性能增强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36882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光催化制氢原理
1.3 影响光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因素
1.3.1 光催化剂的自身因素
1.3.2 外部因素
1.4 光催化材料的发展现状
1.4.1 金属氧化物类
1.4.2 氮(氧)化物类
1.4.3 金属氧酸盐类
1.4.4 金属硫化物类
1.5 ZnIn2S4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5.1 助催化剂改性
1.5.2 异质结构的构建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表征设备
2.3 光催化测试
第三章 CuInS2@ZnIn2S4 核壳型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制氢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CuIn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CuIn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表征及性能
3.3.1 CuIn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3.3.2 CuIn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光电性能测试
3.3.3 CuIn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3.3.4 CuIn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性能增强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洋葱状MoS2 负载的ZnIn2S4 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制氢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Mo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Mo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表征及性能
4.3.1 Mo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4.3.2 Mo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光电性能测试
4.3.3 Mo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4.3.4 MoS2/ZnIn2S4 复合材料的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性能增强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36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3736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