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水合硫酸铝铵的除杂及其下游产物的制备
发布时间:2024-06-02 14:29
硫酸酸浸法是粉煤灰酸法提铝工艺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传统的硫酸法工艺中酸浸液中的铝离子是以硫酸铝晶体的形式析出,通过进一步反应转换成其他工艺产品,工艺过程中铝离子的回收率较低。由于相同温度下硫酸铝铵水合盐的溶解度远远低于硫酸铝的溶解度,如果让酸浸液中的铝离子以硫酸铝铵水合晶体的形式析出就可以大幅度提高铝的回收率。因此本文开展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因为析出的十二水合硫酸铝铵晶体中含有大量钙铁杂质,这些杂质严重影响了后续产品结晶氯化铝和氢氧化铝的纯度,构成了硫酸铝铵法提铝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之一。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十二水合硫酸铝铵的除杂和提纯研究,主要考察了蒸发结晶过程中溶液状态以及物料成分比对结晶产物纯度的影响,优化了十二水合硫酸铝铵除杂提纯的工艺条件,并利用提纯后的十二水合硫酸铝铵制备工业级结晶氯化铝和氢氧化铝。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蒸发结晶的方式对十二水合硫酸铝铵进行除杂提纯,探究了溶液状态及物料成分比对蒸发结晶过程中十二水合硫酸铝铵杂质去除的影响,优化十二水合硫酸铝铵除杂提纯的工艺路线。结果发现在介稳状态下蒸发结晶溶液中铝离子的结晶率较高但析出的十二水合硫酸铝铵晶体中...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粉煤灰概述
1.1.1 粉煤灰的产生及危害
1.1.2 粉煤灰的组成成分
1.1.3 粉煤灰的利用现状
1.2 粉煤灰提取铝现状
1.2.1 碱法提铝
1.2.2 酸法提铝
1.3 粉煤灰酸浸液组分的分离与回收研究
1.3.1 酸浸液除钙技术
1.3.2 酸浸液除铁技术
1.4 粉煤灰酸法提铝过程中的铝盐产品
1.4.1 硫酸铝铵
1.4.2 结晶氯化铝
1.4.3 氢氧化铝
1.4.4 高纯氧化铝
1.5 选题背景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十二水合硫酸铝铵的除杂提纯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分析与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溶液状态对蒸发结晶过程的影响
2.2.2 组分含量比对蒸发结晶过程的影响
2.2.3 十二水合硫酸铝铵提纯除杂路线的优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用十二水合硫酸铝铵制备结晶氯化铝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3.1.2 实验方法
3.1.3 分析与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溶液状态对反应结晶过程的影响
3.2.2 组分含量比对反应结晶过程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十二水合硫酸铝铵制备氢氧化铝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4.1.2 实验内容
4.1.3 分析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温度对氢氧化铝产率的影响
4.2.2 氨水浓度对氢氧化铝产率的影响
4.2.3 温度及氨水浓度对氢氧化铝纯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本文编号:3987377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粉煤灰概述
1.1.1 粉煤灰的产生及危害
1.1.2 粉煤灰的组成成分
1.1.3 粉煤灰的利用现状
1.2 粉煤灰提取铝现状
1.2.1 碱法提铝
1.2.2 酸法提铝
1.3 粉煤灰酸浸液组分的分离与回收研究
1.3.1 酸浸液除钙技术
1.3.2 酸浸液除铁技术
1.4 粉煤灰酸法提铝过程中的铝盐产品
1.4.1 硫酸铝铵
1.4.2 结晶氯化铝
1.4.3 氢氧化铝
1.4.4 高纯氧化铝
1.5 选题背景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十二水合硫酸铝铵的除杂提纯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分析与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溶液状态对蒸发结晶过程的影响
2.2.2 组分含量比对蒸发结晶过程的影响
2.2.3 十二水合硫酸铝铵提纯除杂路线的优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用十二水合硫酸铝铵制备结晶氯化铝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3.1.2 实验方法
3.1.3 分析与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溶液状态对反应结晶过程的影响
3.2.2 组分含量比对反应结晶过程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十二水合硫酸铝铵制备氢氧化铝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4.1.2 实验内容
4.1.3 分析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温度对氢氧化铝产率的影响
4.2.2 氨水浓度对氢氧化铝产率的影响
4.2.3 温度及氨水浓度对氢氧化铝纯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本文编号:3987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3987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