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加热炉富氧燃烧能效分析及数值模拟
本文关键词:钢铁工业加热炉富氧燃烧能效分析及数值模拟
【摘要】:富氧燃烧技术(Oxygen Enriched Combustion,简称OEC),是指利用O2浓度高于普通空气的富氧空气与燃料进行混合并燃烧,主要有提高燃料燃烧热效率、强化炉内辐射换热、降低排烟热量损失以及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等优点,是燃烧领域的一种新型节能技术。本文对钢铁加热炉和富氧燃烧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钢铁加热炉富氧燃烧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并利用Process Heating Assessment and Survey Tool(PHAST)软件和Fluent软件分别对钢铁加热炉进行富氧燃烧能效分析及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了助燃空气中O2浓度的提高对钢铁加热炉的影响。首先,利用PHAST软件对加拿大Gerdau钢厂加热炉进行富氧燃烧能效分析,比较在不同O2浓度(21%、27%和100%)下加热炉内热量损失、能耗量及热效率等,并利用公式计算采用富氧燃烧后加热炉CO2减排量、富氧燃烧改造成本以及经济效益等。结果表明,采用富氧燃烧后,加热炉能耗量和总热量损失有所降低,而节能率及热效率随助燃空气中O2浓度的增加逐渐提高;加热炉CO2排放量随助燃空气中O2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钢铁产量及经济效益随之逐渐提高。其次,利用Fluent软件对日本钢管公司某蓄热式钢坯加热实验炉进行富氧燃烧数值模拟,分析助燃空气中O2浓度的提高对加热炉内速度分布、温度分布以及浓度分布等的影响,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原加热炉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富氧燃烧后,在燃烧器空气喷口截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炉内富氧空气射流入口速度明显降低;助燃空气中O2浓度提高后,炉内火焰最高温度及平均温度有所升高,烟气中N2的质量分数随之逐渐降低,而CO2和H2O的质量分数均随之逐渐提高。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相对误差均低于5%,这说明数值计算结果基本上与实验数据相吻合,从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钢铁加热炉 富氧燃烧 能效分析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307;TQ03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1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钢铁加热炉简介11-14
- 1.2.1 钢铁加热炉分类13
- 1.2.2 钢铁加热炉存在的问题13-14
- 1.3 富氧燃烧技术简介14-20
- 1.3.1 富氧燃烧的优点15-17
- 1.3.2 钢铁加热炉富氧燃烧研究现状17-18
- 1.3.3 钢铁加热炉富氧燃烧应用现状18-20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0-21
- 第2章 钢铁加热炉富氧燃烧能效分析21-33
- 2.1 PHAST软件简介21-22
- 2.2 钢铁加热炉概况22-23
- 2.3 富氧燃烧能效分析23-31
- 2.3.1 可利用热效率及节能率的对比24-26
- 2.3.2 热量损失及热效率的对比26-29
- 2.3.3 CO_2排放量及经济效益的对比29-31
- 2.4 本章小结31-33
- 第3章 钢铁加热炉空气燃烧数值模拟33-53
- 3.1 数值模拟技术简介33-36
- 3.2 钢铁加热炉概况36-38
- 3.3 计算区域的网格划分38-39
- 3.4 数学模型及边界条件的设定39-43
- 3.4.1 基本控制方程39-40
- 3.4.2 湍流流动模型40
- 3.4.3 湍流燃烧模型40-41
- 3.4.4 辐射模型41-42
- 3.4.5 边界条件的设定42-43
- 3.5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43-47
- 3.5.1 速度分布43-45
- 3.5.2 温度分布45-47
- 3.6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对比47-52
- 3.7 本章小结52-53
- 第4章 钢铁加热炉富氧燃烧数值模拟53-61
- 4.1 概述53
- 4.2 数值模拟设置53-54
- 4.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54-60
- 4.3.1 速度分布54-56
- 4.3.2 温度分布56-59
- 4.3.3 浓度分布59-60
- 4.4 本章小结60-61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1-63
- 5.1 研究成果61
- 5.2 工作展望61-63
- 参考文献63-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66-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文斐,李义科,张欣欣,王振刚;长一维直通式辊底加热炉内传热数学模型研究[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刘兴军,李励洁,张伯祥;加热炉的节能控制[J];当代石油石化;2001年06期
3 张凯举,邵诚;钢铁工业加热炉先进控制技术及其发展[J];冶金自动化;2003年01期
4 薛念福,李里,祁双扬;方坯加热炉热工制度优化研究及应用[J];钢铁钒钛;2005年03期
5 陈友文;曹桂松;柴天佑;;板坯加热炉炉温控制策略的研究[J];自动化博览;2006年02期
6 薛迎成;冯海辰;王正虎;;滴注式加热炉控制系统[J];热加工工艺;2007年20期
7 康杰;闫晋峰;;加热炉自动烧钢控制系统研发与应用[J];自动化与仪表;2008年10期
8 高铮;;在线解决加热炉管的结垢[J];石油和化工设备;2009年11期
9 陈来正;孙鹏鹏;郑军;王建范;;加热炉长寿命探研及生命周期经济性分析[J];山东冶金;2010年02期
10 卫恩泽;彭燕华;;板坯加热炉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下)[J];冶金自动化;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珩;李立庆;;仪表检测及控制系统在重钢热轧板带加热炉的应用[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宋明;;太钢热连轧加热炉燃烧控制新技术应用[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艳芹;牛海;阎志东;王志;;自动控制技术在加热炉燃烧中的应用[A];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4 杨艳芹;牛海;;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加热炉燃烧控制中的应用[A];河北省2010年炼钢—连铸—轧钢生产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0年
5 叶小兵;谢伟恒;叶永春;;智能多回路巡检仪在加热炉中的应用[A];企业计量测试与质量管理——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马召兵;;鞍钢1580加热炉能源节约及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冶金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蒲富竹;许教;罗玉海;;加热炉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A];08全国电工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花志平;;脉冲控制在集中换向式加热炉中的系统开发[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高媛;李秀英;韩志刚;;加热炉温度控制方法[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陈开;柯华立;张伟;何立;彭燕华;;方坯加热炉数学模型控制系统开发与应用[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4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Duferco SYHEAT-OPS加热炉优化系统[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2 王世栋;低能耗加热炉[N];世界金属导报;2002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杜慧玲;把忠诚写在岗位上[N];长治日报;2008年
4 孙宏;降低钢坯加热炉运行成本的研究与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5 程立华;水平钢化炉加热工艺特点及控制分析[N];中国建材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翼虎;长输原油管道加热炉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吕燕;钛坯天然气加热炉优化控制策略及其工业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钦柯;基于PCS7的强制通风加热炉控制系统设计[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张永华;基于神经网络的原稳加热炉控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3 王双;金属管不粘涂层喷涂及热固化工艺实验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6年
4 曾祥龙;工业管式加热炉优化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5 谢生宝;基于PLC的导热油加热炉控制系统改造设计[D];长安大学;2015年
6 刘加新;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加热炉预测控制[D];东北大学;2013年
7 陈新;基于PLC的步进式加热炉控制系统[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8 唐晓青;加热炉炉温均匀性的优化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9 冯树森;加热炉燃烧系统模糊PID控制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10 张夕武;钢铁工业加热炉富氧燃烧能效分析及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26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526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