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两相反应器内流场特性的CFD模拟
本文关键词:气液两相反应器内流场特性的CFD模拟
【摘要】:气液搅拌釜和鼓泡反应器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等领域的气液反应器,目前使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该类反应器进行研究为其操作以及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有效参考。本文使用Euler-Euler双流体模型结合标准κ一ε湍流模型对两类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流场进行模拟,重点考察搅拌转速、通气流量、布气方式对宏观和微观流场特性参数的影响。使用Fluent软件,采用单一气泡尺寸假设,对羰基化法制醋酐的三层组合桨气液搅拌釜的流场进行模拟,主要研究搅拌转速和通气流量对气含率、通气搅拌功率和混合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气含率的轴向分布呈现多峰形式,整体气含率和局部气含率峰值随着搅拌转速或通气流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对功率消耗(RPD)曲线随着通气流量的增加而下降,模拟结果和文献的实验结果变化趋势相同;提高搅拌转速可以有效地减少混合时间,但混合效率降低,通气流量的变化对混合时间的影响比较复杂。在气液搅拌釜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将搅拌桨换成三层环管型气体分布器,进而设计了一种类似鼓泡塔的鼓泡反应器。模拟研究了分布器通气流量分配比例和布气方式对其流场特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底层分布器通气时,整体气含率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增大;当三层分布器均通气时,底层分布器通气量分配比例较大时,整体气含率较大;不同轴向高度的局部气含率的径向分布呈现多峰形式,其大小和分布规律受表观气速和布气方式二者的双重影响;反应器内轴向的速度流场分布十分不均匀,存在许多局部循环流,沿轴向水平截面的液相速度呈现中心峰式分布的基本规律,零速区的范围和位置随着轴向高度的改变而变化,轴向液速分布受轴向高度、表观气速和布气方式的影响;适当提高底层分布器通气流量并保持中上层分布器通气能够获得较大的液相循环速度和较小的混合时间,此类工况更合理。数值模拟结果合理,能够为鼓泡反应器的进一步设计优化和操作提供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CFD 气液两相流 气含率 混合时间 液速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5
- 1.1 研究意义9
- 1.2 气-液反应器简介和研究进展9-23
- 1.2.1 气-液反应器分类9-11
- 1.2.2 气液搅拌釜流场特性研究进展11-18
- 1.2.3 鼓泡反应器流场特性研究进展18-23
- 1.3 本文主要内容23-25
- 2 CFD论25-34
- 2.1 CFD概述25-27
- 2.1.1 CFD简介25-26
- 2.1.2 CFD求解过程26-27
- 2.2 气液两相流的CFD模拟方法27-28
- 2.3 双流体模型28-33
- 2.3.1 基本控制方程28-29
- 2.3.2 相间作用力29-32
- 2.3.3 气液两相湍流方程32-33
- 2.4 搅拌桨的CFD模拟方法33-34
- 3 气液搅拌釜流场的数值模拟34-61
- 3.1 数值模拟过程34-40
- 3.1.1 几何模型34-36
- 3.1.2 网格划分36-37
- 3.1.3 模拟物系和工况37
- 3.1.4 相间作用力37-38
- 3.1.5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38
- 3.1.6 数值求解和收敛准则38-39
- 3.1.7 非定常流场发展39-40
- 3.2 计算结果与分析40-59
- 3.2.1 宏观流场40-41
- 3.2.2 通气搅拌功率41-43
- 3.2.3 气含率43-48
- 3.2.4 HCY桨叶后方气穴研究48-49
- 3.2.5 混合时间49-59
- 3.3 本章小结59-61
- 4 鼓泡反应器流场的数值模拟61-80
- 4.1 数值模拟过程61-63
- 4.1.1 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61-62
- 4.1.2 模拟物系和工况62
- 4.1.3 相间作用力62-63
- 4.1.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63
- 4.1.5 数值求解和收敛准则63
- 4.2 计算结果与分析63-76
- 4.2.1 气含率63-69
- 4.2.2 流场69-71
- 4.2.3 液相速度分布71-76
- 4.2.4 混合时间76
- 4.3 两类反应器的对比76-79
- 4.3.1 气含率77
- 4.3.2 混合时间77-78
- 4.3.3 功耗78-79
- 4.4 本章小结79-80
- 结论80-82
- 参考文献82-8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87-88
- 致谢88-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兴元;姜伟明;;底吹工艺中气液两相间的质量传输[J];钢铁研究;1988年03期
2 边秋力;气液两相泵及其在发酵饲料行业中的应用[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98年01期
3 余中柱;气液两相流体流动时的压力测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89年03期
4 罗锐;杨献勇;王洲;;水平或小坡度上坡管气液两相塞状流模型[J];油田地面工程;1990年03期
5 黄玉华,陈毓琛,沈自求;用化学法测定单气泡运动时的气液两相接触面积[J];大连工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6 陈家琅,陈惟岐;非圆形通道中气液两相的铅直向上流动[J];国外油田工程;1994年04期
7 张友波;杨静;周祥;唐平;田雅军;;气液两相管流工艺计算软件的研制和应用[J];油气储运;2006年10期
8 戴真全;;气液两相管道振动的分析和改进[J];化工设备与管道;2010年03期
9 毛伟,余碧君;产水气井气液两相瞬变流动分析[J];新疆石油地质;2000年06期
10 陈家琅;定向井中的倾斜气液两相管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姜松;文贻勇;刘克富;;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在气液两相中氧化能力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2 孙冰;高志鹰;内爱;朱小梅;严志宇;宋艳静;;脉冲放电气液混合反应器气液两相活性离子的特性[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3 李建敏;王树立;饶永超;赵书华;张永飞;王蕾;;表面活性剂对气液两相螺旋流流动特性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E工业流体力学[C];2014年
4 苏芳;顾明广;;CO2气液两相腐蚀机理研究现状[A];2011全国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技术发展与使用暨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菊英;姜正良;龚延凤;何嘉鹏;;制冷毛细管中气液两相流体动力学分析和计算[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6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1996年
6 李永光;郭盈;张丽华;吕欣欣;蒋燕;;利用小波分析和BP神经网络进行气液两相双参数测量的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7 崔小逖;李鑫钢;张志恒;隋红;;倾斜通道内气液逆流直接接触冷凝传热的二维CFD模拟[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下)[C];2009年
8 尹邦堂;李相方;孙宝江;;深水井筒环空气液两相稳态传热规律[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E工业流体力学[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何航行;两相流动及沸腾过程气泡动态特性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2 付英杰;水下气液两相喷射推进技术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刘杨;T形管内气液两相泡状与环状流的相分离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天祥;气液旋转涡轮分离器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王铁峰;气液(浆)反应器流体力学行为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清华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媛;搅拌槽内中粘体系气液分散的数值模拟[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乔时和;高压气液两相射流瞬态动力破煤特性及微观致裂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刘鹏宇;气液两相动态平衡过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4 郑权;气液两相反应器内流场特性的CFD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5 马昕霞;气液两相绕流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2年
6 付阳;气液两相混合射流反推力测试试验台的研发[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姜广辉;裂隙气液两相渗流特性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8 戴尚莉;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严谨;井筒气液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10 张玉鹤;气液两相介质下液力透平力特性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76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57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