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氟硅酸废水制备三水氟化铝和纳米白炭黑的工艺条件研究
本文关键词:由氟硅酸废水制备三水氟化铝和纳米白炭黑的工艺条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氟硅酸废水 三水氟化铝 沉淀白炭黑 表面改性
【摘要】:论文以氟硅酸废水为原料,开展三水氟化铝和纳米白炭黑的制备及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白炭黑和三水氟化铝的收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条件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95℃、氟硅酸溶液初始浓度20%、反应时间30 min、搅拌速度400 rpm、摩尔比1:0.85。优化工艺条件下的重复实验结果表明:白炭黑的平均收率95.10%,三水氟化铝平均收率70.09%。三水氟化铝结晶母液循环实验结果表明:Si02收率为95.40%,A1F33H20收率为76.65%。(2)在水相体系中,以白炭黑的活化度为主要考察指标,筛选出较适宜的改性剂为月桂酸钠。通过单因素条件实验确定了较适宜的改性工艺条件为:改性剂用量2.5%、改性时间40 min、改性温度70℃、固液比5:100、搅拌速度300 rpm。此条件下重复实验所得改性白炭黑的平均活化度达99.55%。(3)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粒度分布仪、Zeta电位等对改性前后白炭黑样品的结构、形貌和表面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白炭黑晶型未发生改变,粒子表面成功地被月桂酸钠包覆,且亲油疏水性得到了极大提高。改性后白炭黑样品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明显增加,团聚现象减少。(4)从润湿接触角、平均粒径、比表面积、吸油值等方面对改性前后白炭黑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改性后白炭黑样品的接触角从0°增加到132.5°,平均粒径(D50)从32.4 gm减小至790nm,比表面积(BET值)从75 m2.g-1增加到165m2·g-1,吸油值(DBP值)从2.25 mL·g-1增加到3.12 mL·g-1,干燥减量值从4.65%减小到0.47%,甲醇值从0%增加到72.31%。
【关键词】:氟硅酸废水 三水氟化铝 沉淀白炭黑 表面改性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81.3;TQ133.1;TQ127.2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7
- 第一章 绪论17-30
- 1.1 氟硅酸废水简介17-19
- 1.1.1 氟硅酸废水的来源及危害17
- 1.1.2 氟硅酸的用途17-18
- 1.1.3 氟硅酸废水的综合利用方法18-19
- 1.2 白炭黑概况19-24
- 1.2.1 白炭黑的结构、性质19-20
- 1.2.2 白炭黑的制备方法20-21
- 1.2.3 白炭黑应用现状21-22
- 1.2.4 白炭黑产业化前景22-23
- 1.2.5 白炭黑表面改性23
- 1.2.6 白炭黑表面改性方法23-24
- 1.3 氟化铝概况24-27
- 1.3.1 氟化铝性能、结构及用途24-25
- 1.3.2 氟化铝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25
- 1.3.3 氟化铝生产工艺25-27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27-30
- 第二章 实验部分30-36
- 2.1 试剂与仪器30-31
- 2.1.1 实验药品30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30-31
- 2.2 实验方法31-34
- 2.2.1 实验步骤31-32
- 2.2.2 分析方法32-34
- 2.3 样品表征34-36
- 2.3.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34-35
- 2.3.2 粒度分析35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35
- 2.3.4 接触角测定35
- 2.3.5 透射电镜(TEM)观测35
- 2.3.6 红外光谱(FT-IR)35-36
- 第三章 三水氟化铝和自炭黑制备工艺条件36-50
- 3.1 氟硅酸废水水质分析36
- 3.2 单因素条件实验36-42
- 3.2.1 反应温度对白炭黑和三水氟化铝的收率的影响37-38
- 3.2.2 H_2SiF_6溶液初始浓度对白炭黑和三水氟化铝的收率的影响38-39
- 3.2.3 反应时间对白炭黑和三水氟化铝的收率的影响39-40
- 3.2.4 搅拌速度对白炭黑和三水氟化铝的收率的影响40-41
- 3.2.5 摩尔比对白炭黑和三水氟化铝的收率的影响41-42
- 3.3 正交实验42-45
- 3.3.1 实验设计42
- 3.3.2 结果与分析42-45
- 3.3.3 较适宜工艺条件下的重复实验45
- 3.4 三水氟化铝结晶母液循环实验45
- 3.5 样品的表征45-49
- 3.5.1 样品性能参数测定45-47
- 3.5.2 X-射线衍射(XRD)47-48
- 3.5.3 红外光谱(FTIR)分析48-49
- 3.6 本章小结49-50
- 第四章 沉淀白炭黑的疏水改性50-68
- 4.1 改性剂的筛选50-52
- 4.1.1 醇类型50-51
- 4.1.2 表面活性剂型51
- 4.1.3 偶联剂型51-52
- 4.1.4 硅氧烷类有机硅型52
- 4.2 单因素条件实验52-57
- 4.2.1 改性剂用量对白炭黑活化度的影响52-53
- 4.2.2 改性时间对白炭黑活化度的影响53-54
- 4.2.3 改性温度对白炭黑活化度的影响54-55
- 4.2.4 固液比对白炭黑活化度的影响55-56
- 4.2.5 搅拌速度对白炭黑活化度的影响56-57
- 4.3 正交实验57-60
- 4.3.1 正交实验设计57-58
- 4.3.2 结果与分析58-60
- 4.4 较佳工艺条件下的重复实验60-61
- 4.5 改性剂循环实验61
- 4.6 样品表征61-67
- 4.6.1 白度、吸油值和接触角测定分析61-62
- 4.6.2 改性试样在不同pH值溶液中的沉降体积62-63
- 4.6.3 X-射线衍射分析(XRD)63
- 4.6.4 外光谱分析(FT-IR)63-64
- 4.6.5 FESEM分析64
- 4.6.6 粒径分析64-65
- 4.6.7 比表面积(BET)和干燥减量分析65-66
- 4.6.8 甲醇值测定分析66
- 4.6.9 羟基数测定分析66-67
- 4.7 本章小结67-68
- 第五章 物料、能量衡算及技术经济初步分析68-76
- 5.1 物料衡算68-72
- 5.1.1 计算依据68-70
- 5.1.2 物料衡算(单程)70-72
- 5.2 能量衡算72-73
- 5.3 流程环保分析73-74
- 5.4 初步经济衡算74-75
- 5.5 结论75-76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6-78
- 6.1 结论76-77
- 6.2 展望77-78
- 参考文献78-8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东;;氟化铝硫化床冷却器在氟化铝生产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07年06期
2 应盛荣;应学来;周贞锋;;我国氟化铝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0年05期
3 王志刚;;氟化铝产业分析[J];化学工业;2011年09期
4 章烈荣;李春早;;350kA电解系列降低氟化铝消耗的实践[J];山东工业技术;2013年09期
5 程金秀;;加拿大氟化铝厂投产[J];轻金属;1987年10期
6 李国雄;胡宏武;;活性氟化铝的研制和应用[J];含氟材料;1988年01期
7 李继禄;对引进氟化铝生产装置的认识[J];无机盐工业;1989年06期
8 周皇旗;;浅谈法国萨德兰厂氟化铝生产工艺[J];轻金属;1992年04期
9 胡忠;;国内外氟化铝的技术进步与展望[J];轻金属;1992年08期
10 姚佐姜,李继绿;我国氟化铝生产现状[J];无机盐工业;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闫春生;杨艳琴;朱彦青;贾雪枫;施秀华;丁运铃;秦俊光;;废氢氟酸制备氟化铝工艺研究[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2 侯红军;罗成果;郝义锋;;氟化铝行业未来发展趋势[A];2011(昆明)中西部第四届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魏玉倩;曾水平;;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铝电解槽氟化铝日添加量决策[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侯红军;郝义锋;;无水氟化铝对电解铝生产的有利因素分析[A];2010(南昌)中西部第三届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马松堂;李成胜;柴卫平;原建国;;大型预焙铝电解槽生产氟化铝消耗的控制[A];2009(重庆)中西部第二届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彭强强;曾水平;黄璜;;铝电解过程的氟化铝添加量的决策[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彭强强;曾水平;黄璜;;铝电解过程的氟化铝添加量的决策[A];2008全国第十三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梁增森;郭海东;杨仲生;;“三度寻优”控制技术应用与提高[A];有色金属工业低碳发展——全国有色金属工业低碳经济及冶炼废气减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蒋玉峰;;240kA电解槽槽温及分子比的生产控制实践[A];全国铝电解槽生产技术与操作技术学术报告和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钙;湖南湘铝“国有商业机密失窃事件”[N];第一财经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董柏生 通讯员 牛春祥 李继洲;用最优的氟产品造福人类[N];焦作日报;2005年
3 王瑞;白银湿法氟化铝技改项目设备招标接近尾声[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4 记者 黄波;氟化铝落户抚顺县 不把污染带下乡[N];抚顺日报;2007年
5 张蕊;未来铝业大步迈向美好未来[N];焦作日报;2007年
6 蔡忠仁;两段循环脱水技术环保效益高[N];中国化工报;2008年
7 朱沙 赵新喜;发展才有市场话语权[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8 滕庆磊 李继洲;优质服务万里行有实质它更行[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9 陈小鹏;氟化铝行业早已“人满为患”[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3年
10 见习记者 毛微 记者 付林红;雷和孙 魄力与远见造就成功[N];福建工商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涌波;基于铝电解槽热平衡分析的氟化铝添加量控制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国英;氟化铝干燥特性的实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牛永生;干法合成氟化铝反应器设计及工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3 薛兵;由氟硅酸废水制备三水氟化铝和纳米白炭黑的工艺条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4 魏玉倩;基于神经网络的铝电解槽氟化铝添加量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5 张娇娇;30000t/a干法氟化铝尾气资源化利用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6 彭祖茂;氟化铝和冰晶石的危险性评价与快捷测氟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13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61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