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纳米结构电催化材料及多孔电极研究(英文)

发布时间:2017-08-06 01:11

  本文关键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纳米结构电催化材料及多孔电极研究(英文)


  更多相关文章: 催化剂 多孔电极 甲醇渗透 电催化性能 膜电极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摘要】: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因其燃料能量密度高,工作温度低,低污染排放等优点被认为是用作移动设备电源的最佳选择之一,至今已有美国的Oorja Protonics公司和丹麦的IRD公司等新能源相关企业相继发布了多款用于手机、电脑、通信基站、叉式装卸机或房车的商业产品.然而,DMFC内部的复杂情况造成的多种不同的电压损失仍旧使得其实际电压效率远低于理论值.其中从阳极渗透到阴极的甲醇造成的混合电位导致的电压损失尤为明显.目前,众多研究人员都致力于开发高稳定性、高耐久性、高性能且低成本的催化材料体系,以克服传统Pt催化剂存在的各种问题.除了催化剂本身之外,DMFC的问题还与其中膜电极的微结构和电化学特性息息相关.膜电极是化学能通过电催化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电能的反应场所,通常由阳极扩散层、阳极催化层、质子交换膜、阴极催化层和阴极扩散层依序组合而成.通过对MEA中的各层进行优化,如传质管理和甲醇渗透等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纳米技术常被用于改进DMFC性能的研究.具备纳米结构的金属-碳/金属氧化物载体类催化材料得到了广泛研究.这些电催化材料在制备方法、结构和组分上都有较大区别.结构方面,许多研究都证明制备纳米级多孔网络结构或者有序阵列结构的催化层有助于提高催化性能和Pt的利用率.组分方面,许多研究人员都开展了引入Pt以外金属成分或金属氧化物来改变Pt催化剂的表面电子状态的研究.引入这些组分导致的配位体效应可以通过弱化Pt与H+,OH-或COads等的相互作用来起到抗催化毒化和提高催化效率的作用.尽管对于DMFC领域的认知逐渐完善,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本文介绍了目前用于DMFC的纳米结构电催化材料和多孔电极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纳米结构催化剂和载体材料的合成及表征.通过对比不同催化材料的特性可以发现,在本文涉及到的催化材料中,In0.1SnO_2-Pt和(MoO_3)0.2Sn O2-Pt/C表现出了最高的催化活性,但是它们高效催化甲醇电氧化所需的碱性环境与现在占绝对主流地位的Nafion质子交换膜所必须的酸性环境相冲突,所以其实际应用价值在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研究取得突破前都难以有效发挥.而另一类表现较好的采用溶致液晶模板法合成的纳米树枝状和纳米星形Pt催化剂则存在制备工艺难以商业规模化的问题.总的来说,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制备的Pt-NRCeO_2/GNs和Pt/Ti0.9Sn0.1O_2-C等纳米结构金属氧化物、碳材料复合载体和Pt基贵金属催化剂组成的催化材料体系不仅催化性能相对于商业化Pt纳米颗粒有很大提高,而且制备方法易于商业规模化,值得进一步关注.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如内部传质过程的理论建模计算和膜电极中功能结构的制备等优化DMFC中多孔电极内传质过程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到优化DMFC内部传质过程所需的扩散层、催化层的传质特性相关参数,再通过改进MEA制备工艺,有效控制各层的结构参数向模拟的优化值靠拢,能够实现DMFC性能的有效提升.综合模拟、实验研究及工艺研究结果,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和制备包含新功能层的MEA的相关研究也更进一步提高了DMFC的性能和实用性.就目前的研究情况而言,如果在性能提升的基础上,使用寿命再取得突破,DMFC一定会有很好的商业应用前景.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物理化学系;
【关键词】催化剂 多孔电极 甲醇渗透 电催化性能 膜电极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基金】: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51274028)~~
【分类号】:TM911.4;O643.36
【正文快照】: 1.Introduction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DMFCs)have been attracting ex-tensive attention for many years as alternative energy devices.DMFCs are promising for use i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and field equipment,as well as light electric vehicles,becau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树新,郁章玉,秦永宁;纳米电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催化材料科学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戴磊;龙柱;;纸质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J];纸和造纸;2011年09期

4 ;中美纳米催化材料报告会在上师大举行[J];化学世界;2012年04期

5 胡长文,贺庆林,王恩波;多酸型层柱催化材料[J];大学化学;1997年01期

6 姚楠,熊国兴,盛世善,何鸣元,杨维慎;溶胶凝胶法制备中孔分布集中的氧化铝催化材料[J];燃料化学学报;2001年S1期

7 蒙根;许中强;朱海燕;;热分析质谱联用技术在催化材料研究中的应用[J];工业催化;2011年03期

8 王珍珍;翟尚儒;翟滨;肖作毅;安庆大;;基于对硝基苯酚还原模型反应的纳米金催化材料[J];化学进展;2014年Z1期

9 童东绅;夏厚胜;周春晖;;蒙皂族粘土基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催化作用[J];催化学报;2009年11期

10 班红艳;方志刚;顾婷婷;;研讨式教学在催化材料与催化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彬;张海燕;孟祥举;肖丰收;;环境友好路线合成沸石催化材料[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卢冠忠;郭耘;王艳芹;龚学庆;郭杨龙;;稀土氧化物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谢在库;;多孔催化材料创新及其在基本有机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A];中国化工学会2005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鲁华;翁端;吴晓东;丁红梅;沈美庆;;浅谈稀土纳米催化材料的评价技术[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曹荣;;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负载纳米钯高效催化材料[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谭青峰;范煜;石冈;鲍晓军;;由Y沸石前驱体在高岭土上原位晶化合成复合孔道催化材料[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李亭;李平;余希立;周静红;隋志军;;纳米碳纤维/碳毡复合催化材料的合成[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张志智;徐志扬;李研;马波;范峰;张海娟;张喜文;凌凤香;;新型复合催化材料的合成与表征[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9 林凯峰;姜艳秋;陈娜;许宪祝;;纳米介孔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应用探索[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张宏晔;孙振宇;谢芸;刘志敏;;可控合成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催化材料的绿色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叶青 通讯员 粤科宣;电催化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行”[N];广东科技报;2014年

2 于生;酯化反应催化新体系问世[N];医药经济报;2008年

3 记者 王燕宁 通讯员 徐少亚 杨芳;我国合成出新催化材料并发现其液固相转变催化体系[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义华;钛基催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和选择氧化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2 林凯峰;具有高氧化活性的介孔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结构与催化性能表征[D];吉林大学;2005年

3 张f ;纳米介孔催化材料的组装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姚建峰;多孔催化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5 金炜阳;核壳结构复合催化材料AC@ZSM-5的构建及其费—托合成应用初探[D];浙江大学;2013年

6 任楠;纳米催化材料的有序组装设计与应用[D];复旦大学;2007年

7 何辉超;半导体基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8 禹杰;含氮聚合物负载过渡金属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仁宏;光诱导活性C-H、C-C键的定向转化和无机催化材料表面结构重构[D];浙江大学;2014年

10 马淳安;高活性碳化钨催化材料的制备、表征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和婷;多孔铜铈基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赵颖;氧化石墨烯基稀土复合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3 石领娟;新型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4 章泽杰;应用于空气电极的铁系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张前;高性能纳米多孔催化材料的合成及表征[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李莉;孔道结构含多酸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文;含磷酸基团催化材料在酯化/酯交换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3年

8 胡剑文;应用于空气电极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9 亓滨;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制备负载型Au,Pd催化材料的研究[D];大连大学;2015年

10 杨东;稀土金属氧化物负载氧化铜纳米催化材料对VOC燃烧的催化作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27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627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0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