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钒酸钴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钒酸钴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锂离子电池 钒酸钴 分级结构 容量自恢复 界面储锂
【摘要】:近年来,钒酸盐因其多变的晶体结构、多金属间的协同效应及界面效等特性而倍受关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钒酸盐表现出优良的电化学活性。本文以钒酸钴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合成方法制备了不同形貌和组成的钒酸钴化合物,通过多种测试手段对其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其电化学性能和机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探索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规律。首先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铅笔头状的多钴钒酸盐,并对其晶体结构、化学组成及表面价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o_7V_4O_(16)(OH)_2(H_2O),研究了p H值、合成温度、合成时间、反应物浓度等工艺条件对样品形貌和尺寸的影响,研究发现反应物浓度对产物的晶体形貌影响较大。将铅笔头状Co_7V_4O_(16)(OH)_2(H_2O)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进行电化学测试,研究发现在1000 m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300次循环之后,容量仍能保持在252 mA h g~(-1)左右。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控水热温度得到了不同尺寸的Co_7V_4O_(16)(OH)_2(H_2O)前驱体,经过热处理后,得到了不同尺寸的具有三维分级结构的Co_3V_2O_8化合物。研究了前驱体尺寸对样品结构、形貌及锂离子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μm尺寸的前驱体热处理后得到的颗粒不仅保留了铅笔头形貌,还形成了由小颗粒有序堆积而成的三维分级结构,颗粒内部疏松多孔,这种结构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充放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500 m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300次循环之后其放电比容量可达680 mA h g~(-1)。采用水浴法制备了六方Co_2V_2O_7·3.3H_2O纳米片前驱体,热处理后得到了多孔六方Co_3V_2O_8纳米片。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对样品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BET分析表明450 o C合成的样品比表面积可达14.17 m2 g~(-1)。充放电测试表明在1000 mA g~(-1)电流密度下其容量先下降后逐渐上升,并在750次循环后稳定在1900 mA h g~(-1)。利用不同扫速下的CV测试、EIS测试、HRTEM等手段对其容量上升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电化学重建引起的界面储锂”机制。研究发现多孔六方Co_3V_2O_8纳米片在充放电过程中由单片变成多层片,同时其孔隙率和界面增加,从而暴露了更多的活性位点,为电容式容量存储提供了更多的储锂空间。此外,在锂离子嵌入/脱出过程中,形成的Co O与Lix V2O5无定形阵列间的界面逐渐增多,界面储锂容量增大。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钒酸钴 分级结构 容量自恢复 界面储锂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TQ138.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3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
- 1.2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史11-12
- 1.3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12
- 1.4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发展12-22
- 1.4.1 碳负极材料14-16
- 1.4.2 Li_4Ti_5O_(12)负极材料16
- 1.4.3 硅基负极材料16-17
- 1.4.4 锡基负极材料17-18
- 1.4.5 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18-22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2-23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23-27
- 2.1 实验仪器和原料23-24
- 2.1.1 实验原料23
- 2.1.2 实验仪器23-24
- 2.2 材料制备方法24
- 2.2.1 水热/溶剂热法24
- 2.2.2 沉淀法24
- 2.3 实验电池组装24-25
- 2.3.1 电极的制备24
- 2.3.2 半电池的组装24-25
- 2.4 电极材料的表征25-26
- 2.4.1 X射线衍射(XRD)25
- 2.4.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及能谱(EDS)25
-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25
-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25
- 2.4.5 热重分析和差热分析(TG-DTA)25-26
- 2.4.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AES)26
- 2.4.7 BET比表面分析(BET)26
- 2.5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26-27
- 2.5.1 恒流充放电测试26
- 2.5.2 循环伏安测试26
- 2.5.3 电化学阻抗测试26-27
- 第3章 Co_7V_4O_(16)(OH)_2(H_2O)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27-41
- 3.1 引言27
- 3.2 样品的制备27-28
- 3.3 水热工艺探究28-32
- 3.3.1 水热条件影响因素探究28-30
- 3.3.2 水热原料组成对产物的影响30-32
- 3.4 铅笔头状Co_7V_4O_(16)(OH)_2(H_2O)的结构与形貌分析32-34
- 3.4.1 X-射线衍射结构表征32
- 3.4.2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32-33
- 3.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33-34
- 3.5 铅笔头Co_7V_4O_(16)(OH)_2(H_2O)的电化学性能34-40
- 3.5.1 循环性能测试34-36
- 3.5.2 倍率性能测试36-37
- 3.5.3 循环伏安测试37-38
- 3.5.4 交流阻抗分析38-40
- 3.6 本章小结40-41
- 第4章 不同尺寸 3D分级结构Co_3V_2O_8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41-53
- 4.1 引言41
- 4.2 样品的制备41-42
- 4.3 烧结温度工艺探究42-44
- 4.3.1 TG-DTA热分析42-43
- 4.3.2 X-射线衍射结构表征43-44
- 4.3.3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44
- 4.4 不同尺寸 3D分级结构Co_3V_2O_8的结构与形貌分析44-48
- 4.4.1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44-45
- 4.4.2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45-46
- 4.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46-47
- 4.4.4 BET比表面积分析47-48
- 4.5 不同尺寸 3D分级结构Co_3V_2O_8的电化学性能48-52
- 4.5.1 循环性能测试48
- 4.5.2 倍率性能测试48-49
- 4.5.3 循环伏安测试49-50
- 4.5.4 性能影响因素探究50-52
- 4.6 本章小结52-53
- 第5章 介孔六方纳米片状Co_3V_2O_8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53-70
- 5.1 引言53
- 5.2 样品的制备53-54
- 5.3 介孔六方纳米片状Co_3V_2O_8的结构与形貌分析54-59
- 5.3.1 X-射线衍射结构表征54-55
- 5.3.2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55-57
- 5.3.3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57
- 5.3.4 BET比表面积分析57-58
- 5.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58-59
- 5.4 介孔六方纳米片状Co_3V_2O_8的电化学性能59-63
- 5.4.1 循环性能测试59-61
- 5.4.2 倍率性能测试61-62
- 5.4.3 循环伏安测试62-63
- 5.5 容量自恢复机理探究63-68
- 5.5.1 电化学测试分析63-66
- 5.5.2 形貌演变的透射显微分析66-67
- 5.5.3 自恢复机理67-68
- 5.6 本章小结68-70
- 结论70-71
- 参考文献71-7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77-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萃辰;脂肪族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结构基础[J];自然杂志;1979年07期
2 何林生;;钛白废酸提钪及钪的应用[J];杭州化工;1991年02期
3 张勇;霍庆媛;王力臻;张爱勤;宋延华;;LiFePO_4/MWNTs/B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热加工工艺;2012年24期
4 杜霞;薛卫东;刘帆;李昱树;;n型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3年01期
5 ;钛及钛钼合金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上海有色金属;1978年03期
6 龚茜,谭攸庚;钌钛锡氧化物阳极表面形态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氯碱工业;1995年05期
7 邓凌峰;陈洪;;2,5-二巯基-1,3,4-噻二唑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J];材料导报;2009年22期
8 Degussa;徐翔飞;;“白炭黑”的制备工艺及其物理—化学性能[J];橡胶译丛;1981年03期
9 刘春莲;;《材料化学性能》课的教学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10 章宗穰;许传经;潘幼良;;旋转环—盘电极的研制和电化学性能研究[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郄富昌;彭庆文;唐致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李良超;郝仕油;林秋月;应桃开;;纳米氧化锰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3 刘志超;党海军;陈广宇;张自禄;;氟化石墨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4 张森;李志勇;;氟化处理对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5 季益刚;周益明;邵阳;戴跃华;俞燕青;王青;唐亚文;陆天虹;沈涛;;氢氧化镍的低热固相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6 董怡辰;王振波;秦华;;炭包覆对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影响[A];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7 侯磊;吴茂;何新波;曲选辉;;碳含量对磷酸钒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邹红丽;招睿雄;沈培康;;钨掺杂LiFePO_4的合成和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樊小勇;江宏宏;黄令;孙世刚;;电镀锡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10 王婷;曹中秋;边静;;镁铝储氢电极合金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锌的性质与用途[N];期货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桂霞;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胡梅娟;金属氧化物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刘芳延;基于综纤维素制备炭基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江小剑;基于脱合金法的锰基微纳结构的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王聪;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Li_3V_2(PO_4)_3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6 莫润伟;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V_3O_8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历彪;钛的含氟氧化物及其锂化产物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8 刘清朝;锂空气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石丽丽;新型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刘兵;锡/钼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及储锂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志玲;掺氮多孔碳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宋巧兰;新型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黄文静;新型导电聚合物-石墨烯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冯钒;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ZnMn_2O_4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5 杨永刚;VO_4~(3-)掺杂对Li_3Fe_2(PO_4)_3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王有玲;三维结构电极的构筑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成宏;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8 刘玲娟;L-半胱氨酸辅助合成镍基硫化物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9 石麟;多孔纳米氧化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张静;镍钴氢氧化物/氧化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D];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67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667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