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孔隙对其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混凝土孔隙对其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混凝土 孔隙率 孔径 弹性模量 强度 多孔 损伤 加权
【摘要】:混凝土材料是应用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混凝土材料的破坏是其损伤积累的结果,细观结构特性是混凝土材料最重要特性之一,深入认识混凝土破坏之前微孔洞的分布及其演化发展过程,得到混凝土孔隙参数对于宏观特性影响规律,进一步建立孔隙与混凝土损伤之间的联系,最终为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提供合理的依据。混凝土是实际上由粗细骨料、孔隙、砂浆及各种裂纹复合而成,细观结构参数的改变直接影响混凝土弹性模量、抗拉抗压强度等宏观力学性能变化。本文主要采用混凝土随机骨料模型进行数值加载试验,在生成计算模型时在水泥砂浆中引入不同孔径、孔隙率的孔隙,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Marc进行数值分析,研究孔径、孔隙率对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弹性模量在同一孔径下随着孔隙率的增长呈线性下降,在同一孔隙率下随着孔径增大呈对数下降;混凝土抗拉抗压强度在同一孔径下随着孔隙率的增长呈对数下降,在同一孔隙率下随着孔径增大呈对数下降。其次,将数值试验结果与经验公式对比,验证数值试验结果和拟合公式的合理性;通过基于强度损伤的混凝土损伤计算公式,建立了混凝土损伤与孔隙率和孔径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建立的损伤计算公式,描绘了细观尺寸下混凝土的损伤面。为得到混凝土加载过程中的破坏规律,又采用单元删除法对不同孔径、孔隙率时试件的破坏形态和规律及其所对应的试件应力应变关系进行研究,并且通过二次开发程序计算加载过程中试件破坏面积变化规律。孔隙率越大,材料达到峰值应力时新破坏的面积越小。由于实际混凝土试件中含有众多孔径,因此最后研究了多种孔径作用下的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中孔径分布和孔隙率对其弹性模量和强度均有较大影响。孔隙率相同时,多种孔径作用下的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质是单一孔径作用下的宏观力学性质的加权平均值。
【关键词】:混凝土 孔隙率 孔径 弹性模量 强度 多孔 损伤 加权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52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4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9-11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11-13
- 1.3 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13-14
- 2 混凝土细观特性数值分析原理和步骤14-24
- 2.1 混凝土骨料的随机生成14-16
- 2.1.1 蒙特卡罗方法简介14-15
- 2.1.2 随机骨料的产生15-16
- 2.2 混凝土界面区的产生16-17
- 2.3 孔隙投放与模型单元网格划分17-18
- 2.4 混凝土各组分材料参数的选取18-19
- 2.5 混凝土加载以及分析过程19-22
- 2.6 本章小结22-24
- 3 单轴加载时孔隙对混凝土破坏规律的影响24-35
- 3.1 不同孔隙时混凝土的破坏形态分析24-28
- 3.1.1 无孔混凝土试件的破坏形态24-25
- 3.1.2 不同孔隙率时混凝土试件的破坏形态25-27
- 3.1.3 不同孔径时混凝土试件的破坏形态27-28
- 3.2 不同孔隙作用下混凝土单轴受拉破坏规律28-31
- 3.3 不同孔隙率作用下混凝土单轴受压破坏规律31-34
- 3.4 本章小结34-35
- 4 孔隙对混凝土损伤分析35-54
- 4.1 损伤力学的基本原理35-38
- 4.2 单轴受拉作用下混凝土损伤分析38-39
- 4.3 孔隙作用下混凝土抗拉宏观力学特性变化规律39-42
- 4.4 孔隙作用下混凝土抗压宏观力学特性变化规律42-45
- 4.5 混凝土弹性模量分析结果与理论对比45-48
- 4.6 混凝土强度分析结果与经验公式的对比48-51
- 4.7 基于强度的混凝土损伤分析51-52
- 4.7.1 单轴受拉作用下混凝土损伤分析51
- 4.7.2 单轴受压作用下混凝土损伤分析51-52
- 4.8 本章小结52-54
- 5 多种孔径对混凝土的影响54-65
- 5.1 混凝土试件中孔隙的概率密度函数54-55
- 5.2 特定概率分布随机数的产生55-57
- 5.3 多孔径时混凝土的破坏规律及应力应变关系57-59
- 5.3.1 多孔径时混凝土破坏规律57-58
- 5.3.2 多孔径时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58-59
- 5.4 多种孔径时混凝土的受拉力学性能分析59-62
- 5.4.1 多孔径时混凝土受拉弹性模量59-61
- 5.4.2 多孔径时混凝土受拉强度61-62
- 5.5 多种孔径时混凝土的抗压力学性能分析62-64
- 5.5.1 多孔径下混凝土受压弹性模量62-63
- 5.5.2 多孔径下混凝土受压强度63-64
- 5.6 本章小结64-65
- 6 结论与展望65-67
- 6.1 结论65-66
- 6.2 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71-72
- 致谢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丘可昂,董领锋;过滤器的中流量孔径与孔径分布的估计[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3年02期
2 沈中和;王歧钟;周佩佩;卢依林;;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孔径分布的计算[J];有机化学;1979年03期
3 张杰;白素芳;吕向阳;王丽辉;;煤焦表面SEM图像孔径分布变化规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戚寅;李明;;炭分子筛的孔径分布研究[J];上海化工;2011年01期
5 苏国钧,肖鹏峰;孔径分布色谱法测定数据的计算机处理[J];工业催化;1998年03期
6 梅寅年;悬浊液过滤法测定孔径分布[J];金属学报;1979年01期
7 王永杰,钱枫;钙基吸着剂细孔孔径及其分布的测定[J];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8 黄英;金彦任;黄振兴;;活性炭孔径分布测定与计算中的一些问题研究 对几种孔径分布计算模型的分析比较[J];离子交换与吸附;2012年02期
9 徐德兰;武翠翠;宋宏斌;王春凤;周国伟;;介孔材料孔径调节的最新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2年08期
10 王雁章,王银叶;麦饭石孔径分布探讨[J];山西化工;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邹涛;周素红;陈萦;;两种二氧化硅吸附性能比较[A];第六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冯庆革;李浩璇;罗学波;杨绿峰;;混凝土孔径分布表征新方法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周素红;邹涛;陈萦;;层析硅胶吸附性能探讨[A];第十二届全国粉体工程及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4 邹涛;周素红;高原;陈萦;;多孔二氧化硅孔性能比较[A];第八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和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敬哲;仝建峰;益小苏;;新型多孔氧化铝陶瓷孔径分布研究[A];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陶瓷基、C/C 及金属基复合材料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张浩;张文峰;程杰;曹高萍;杨裕生;;孔径分布对活性炭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英文)[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7 龚德志;闫群英;刘旭松;蒋丽娟;姜斌;王国胜;;纯硅MCM-41的制备及表征[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张晔 通讯员 周伟 杨芳;孔径只有头发丝万分之一的新材料问世[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红伟;光学稀疏孔径成像系统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梁;混凝土孔隙对其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2 周云洁;基于时域核磁共振技术的木材孔径分布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3 沈醉;逆体积排阻层析法分析层析介质的孔径分布[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晓君;蛋白层析介质孔径分布的测定及其应用[D];齐鲁工业大学;2013年
5 王旭;多孔HA和HA/β-TCP骨架与Mg合金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孔丽;可控孔径的纳米金复合物蜂窝状薄膜及其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7 周珑;微纳多孔表面结构TiO_2薄膜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84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684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