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水电解池及其膜电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08:25

  本文关键词: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水电解池及其膜电极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离子交换-还原沉积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膜电极 双金属层阳极 结合力


【摘要】:氢气是重要的能量载体,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氢气在燃料电池及储能、化学工业及石油化学工业、贵金属冶炼、造船工业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用途。电解水制氢技术是获得高纯度氢气的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碱性电解水技术,具有制氢规模大,投资成本低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使用具有腐蚀性电解液、产物纯度低、能量效率低等缺点。与其相比,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固体电解质(SPE)电解水技术则具有电解池结构紧凑、电流密度高、能量效率高以及可输出超高纯度和高压强的产物气体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一种电解水制氢技术,目前的SPE电极一般是将催化剂粘结(喷涂)在固体电解质的表面,存在由于催化剂结合不够牢固而引起的电极稳定性不高、使用寿命不够长、电解效率仍然偏低等缺点。针对目前SPE电解水技术存在的问题,本论文提出和采用了一种离子交换-还原沉积制备应用于SPE电解池中的新型膜电极(MEA)的方法,制得一种高性能的SPE电解水电极;考察了前驱体的种类、金属沉积量、催化层结构、还原剂等等因素对于电极电解水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RD、ICP-AES、SEM等对电极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还原沉积制备的电极中,催化剂层与固体电解质膜结合十分紧密,催化剂层均匀地分布在固体聚合物膜(PEM)表面,催化层厚度为1-2μm。本文研究发现:在阳极催化层制备中引入铱,可使得形成的催化层具有棉花球状的三维结构;在优化制备条件下制备的电极的阳极层为双金属层结构,Pt载量为1.4 mg/cm2,Ir载量为0.4mg/cm2,阴极层催化剂载量为Pt含量1.0 mg/cm2。在常压和75℃下,双金属层阳极SPE电极的电解电压为1.76 V时,电流密度可达505 mA/cm2,电解效率可高达84%(vs.HHV)。相比之下,纯Pt金属层阳极SPE电极的电解电压高达2.47 V,电解效率仅为60%(vs.HHV)。另外,我们发现具有双金属层阳极的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连续5小时电解水测试后,其电解电压基本稳定不变。本论文还研究了串联连接的8片MEA的SPE电解池(催化层面积为270 cm2)的电解水性能和电极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常压、75℃和500 mA/cm2下,电解电压为13.71 V,平均槽电压仅为1.71 V,电解水性能为目前国际上最好的性能之列。8小时连续运行后,电压略有上升(14.16 V),其原因还待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来自电解池部件,而不是电极本身。总之,本论文采用离子交换-还原沉积法制备出了高性能的固体电解质电解水膜电极,该电极具有催化剂层与固体电解质结合牢固、电解效率高、稳定性好等重要优点,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关键词】:离子交换-还原沉积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膜电极 双金属层阳极 结合力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TQ116.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30
  • 1.1 氢气12-13
  • 1.2 氢气的制备13-14
  • 1.3 电解水制氢技术及发展现状14-22
  • 1.3.1 电解水基本原理14-16
  • 1.3.1.1 热力学原理14-15
  • 1.3.1.2 电力学原理15-16
  • 1.3.2 主要的电解池类型16-21
  • 1.3.2.1 碱性电解池16-18
  • 1.3.2.2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18-19
  • 1.3.2.3 SPE电解池19-21
  • 1.3.3 SPE电解池的应用前景21-22
  • 1.4 SPE电解池的催化剂和膜电极研究进展22-28
  • 1.4.1 SPE电解池的催化剂研究进展22-24
  • 1.4.1.1 SPE电解池的阴极催化剂研究进展22-23
  • 1.4.1.2 SPE电解池的阳极催化剂研究进展23-24
  • 1.4.2 SPE电解池的膜电极研究进展24-25
  • 1.4.3 GDE法制备SPE电解池膜电极25-26
  • 1.4.4 CCM法制备SPE电解池膜电极26-28
  • 1.4.4.1 转印法26
  • 1.4.4.2 刷涂法26-27
  • 1.4.4.3 喷涂法27
  • 1.4.4.4 化学还原法27-28
  • 1.4.4.5 离子交换-还原沉积法28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28-30
  •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30-36
  •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30-31
  • 2.1.1 实验材料和化学试剂30
  • 2.1.2 主要仪器30-31
  • 2.2 实验方法31-36
  • 2.2.1 Nafion膜的预处理31
  • 2.2.2 膜电极制作和SPE电解池组装测试31-33
  • 2.2.2.1 电解水膜电极的制作31-32
  • 2.2.2.2 SPE电解池的组装与测试32-33
  • 2.2.3 膜电极催化层的表征方法33-36
  • 2.2.3.1 催化层的形貌表征33-34
  • 2.2.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34-35
  • 2.2.3.3 X射线衍射35-36
  • 第三章 离子交换-还原沉积制备SPE膜电极的性能和形貌研究36-66
  • 3.1 引言36-37
  • 3.2 实验部分37
  • 3.2.1 膜电极制备37
  • 3.2.2 膜电极的表征方法37
  • 3.3 结果与讨论37-66
  • 3.3.1 XRD分析37-39
  • 3.3.2 膜电极催化层SEM分析39-42
  • 3.3.3 膜电极电解水性能考察42-55
  • 3.3.3.1 不同Pt载量对电解性能的影响42-45
  • 3.3.3.2 Pt/Ir双金属层阳极对电解性能的影响45-48
  • 3.3.3.3 不同温度对电解性能的影响48-55
  • 3.3.4 SPE电解池电解水测试55-63
  • 3.3.4.1 SPE电解池的极化曲线测试55-58
  • 3.3.4.2 SPE电解池的稳定性测试58-63
  • 3.3.5 固体聚合物膜形变对催化层的影响63-66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66-70
  • 参考文献70-8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2-84
  • 致谢84-85
  • 附件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守拙;细菌膜电极[J];微生物学通报;1983年02期

2 任恕;膜电极在环境医学中的应用[J];环境与健康杂志;1984年02期

3 刘明辉;彭慈贞;李国平;丁晓强;;多孔银膜电极在液相流动体系中的行为[J];分析化学;1984年10期

4 郭鼎力;程志鹏;高华寿;;PVC膜电极的研究 Ⅰ.铋(Ⅲ)氯络阴离子选择电极的研制[J];离子选择电极通讯;1984年01期

5 孙文涛,汪尔康;玻璃石墨金膜电极电位溶出法测定锡[J];分析试验室;1985年02期

6 戴自钦,谢金伦,苏学素,李晚谊;烟碱石墨涂膜电极及PVC膜电极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7年10期

7 丁友真;李昭昭;朱仪俊;吴春英;;麻黄碱PVC膜电极的研制和应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8 王光清,高志强,赵藻藩;铁氰酸钴膜电极的制备及特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1年02期

9 朱俊杰;卢宗桂;高鸿;;PVC膜电极上的示波电位滴定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1年04期

10 张健;尹鸽平;邵玉艳;王振波;赖勤志;;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活化过程中膜电极变化[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谌敏;刘军民;廖世军;;直接涂膜法制备膜电极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2 杨辉;;被动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结构、功能和性能[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彭天右;范科;陈俊年;张晓虎;;柔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膜电极的优化及性能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霍胜娟;蔡文斌;;电化学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用硅上银膜电极的湿法制备[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5 孙斌;郝晓刚;王忠德;张忠林;;电控离子分离法分离铯离子[A];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放射性三废处理、处置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震涛;邓柳江;詹炳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膜电极的制备工艺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郝彦忠;武文俊;;纳米结构TiO_2/聚3-甲基噻吩多孔膜电极光电化学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8 任志宇;辛柏福;付宏刚;;一种新颖的TiO_2纳米粒子膜电极的制备方法[A];2004年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周琛;刘军民;廖世军;;直接喷涂法制备CCM型燃料电池膜电极[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周琛;刘军民;廖世军;;直接喷涂法制备CCM型燃料电池膜电极[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相铮;能源转换装置中膜电极集合体关键材料研究及性能的优化[D];吉林大学;2015年

2 舒婷;燃料电池低铂载量膜电极制备新技术的探索及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赵新生;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的电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4 张军;液体进料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魏永生;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的关键材料与模型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苏华能;超低铂载量膜电极与微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源系统的开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梁华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自增湿膜电极的制备与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万亚珍;浸渍—氧化法制备β-PbO_2-SPE复合膜电极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夏高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及催化剂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张健;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翠连;三维纳米多孔结构金属基复合膜电极的制备与赝电容性能[D];燕山大学;2015年

2 李琳;基于超声喷涂法制备极低铂载量PEMFC膜电极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6年

3 颜飞;Ti/TiO_2膜电极的制备及其电还原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4 邹浩斌;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水电解池及其膜电极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聂淼;膜电极涂层制作设备的开发与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王伟;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水电解池膜电极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朱伟伟;铋膜与锡膜电极的研制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07年

8 王亮;一体化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的电雾化沉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李冬月;化学修饰铋膜电极的性质及其应用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张庆;掺氮和掺硼金刚石膜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氧化还原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05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705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d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