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的化学结合方式_化学书制取co2的图_《浙江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CO_2化学吸收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大学》 2011年
燃煤烟气CO_2化学吸收技术研究
朱德臣
【摘要】:温室效应导致的极端灾害气候现象日益频繁。温室效应贡献最大的气体是CO2,减少人为CO2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目前,降低大型固定CO2排放源的碳排放量被认为是最为可行、最有成效的方案。化学吸收技术是当今燃煤电站最为成熟、最易商业化和工业放大的脱碳技术之一。然而,现阶段该技术的能耗和水耗相对偏大,难以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本文由吸收剂改良和工艺优化整合角度出发,对改善脱碳效果、降低工艺能耗,减少工艺耗水的可行性进行探索。 吸收剂研究方面,已知吸收剂普遍存在低再生能耗与高吸收性能难以并存的尴尬,将不同性能的胺类混合有望改善吸收剂的整体性能。探索研究针对少数典型混合胺在特定反应器、特定工况下进行对比意义不大,也未给出任何可遵循配比规律及评定。本文在经过反应器进行优化选择后,运用常压下半连续实验对29种混合吸收剂CO2吸收再生特性在相同实验工况下进行了系统地对比研究,引进了增强因子和交互系数来对吸收剂混合配比原则进行了剖析,并对混合吸收剂种类的筛选开展了详细地讨论。研究发现,20%MEA+10%DETA和25%MEA+5%PZ是MEA为基准的混合胺中吸收再生综合性能最好的两种试剂,15%MDEA+15%DETA是MDEA为基准的混合胺中综合性能最好的试剂。前两者可在保证再生性能与30%MEA溶液基本相似的情况下,将吸收性能评分提高54%~76%,而后者则可在保证吸收性能30%MEA溶液基本相似的情况下,再生能耗下降25%左右;氨水是近年吸收剂研究的一个热点。尽管人们对氨水脱碳技术已由反应动力学和吸收热及中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氨水技术优化参数的选取及调整思路,氨水逃逸控制的改进仍有较大提高空间。本文对氨水吸收再生CO2及氨水逃逸控制的实验研究发现,0.4mol CO2/mol NH3为推荐循环工艺贫液CO2负荷值,随着氨水浓度和操作温度的提升,氨逃逸现象加剧,1%的AEPD和1%的AMP添加剂甚至能将30min内的氨逃逸量降低33%左右。 工艺改进方面,本文分析了现有工艺优化改进研究领域的进展,基于目前化学吸收技术水平衡研究缺乏及技术耗水过多的现状,分别对燃煤电站水平衡及化学吸收脱碳工艺内部水平衡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双水罐水自平衡工艺,利用化学吸收工艺系统内各部分水的再组织解决工艺水耗过大问题。最后,对300MW燃煤电站化学吸收脱碳工艺改进进行了估算。 在半连续实验对各项操作参数的优化研究基础上,并结合水平衡改进工艺,完成了200Nm3/h燃煤烟气脱碳化学吸收试验平台的设计及搭建工作。该试验平台设计脱除率90%,试验拟测试不同化学吸收剂,在对填料吸收塔水动力学特性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反应器的优化改造方案。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70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汪明喜;基于燃煤烟气CO_2捕集的相变吸收剂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许佳平;煤气和天然气中CO_2化学脱除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玉如,方梦祥,王勤辉,吴学成,骆仲泱,倪明江,岑可法;O_2/CO_2气氛下循环流化床煤燃烧污染物排放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4年03期
2 刘彦丰,阎维平,宋之平;炭/碳粒在CO_2/O_2气氛中燃烧速率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年06期
3 费维扬,任钟旗;萃取塔设备强化的研究和应用[J];化工进展;2004年01期
4 周泽兴;火电厂排放CO_2的分离回收和固定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J];环境科学进展;1993年01期
5 张君;公茂利;荚江霞;陈明功;;超重场强化氨水吸收烟道气中CO_2的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6 荚江霞;陈明功;张君;公茂利;陈晶灵;;碟片超重床结构对烟道气中CO_2脱除率的影响[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7 王宏,邱建荣,郑楚光;燃煤在O_2/CO_2方式下SO_2生成特性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8 骆仲泱,毛玉如,吴学成,方梦祥,王勤辉,倪明江,岑可法;O_2/CO_2气氛下煤燃烧特性试验研究与分析[J];热力发电;2004年06期
9 毛玉如,方梦祥,骆仲泱,岑可法;富氧气氛下循环流化床煤燃烧试验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5年02期
10 白冰;李小春;刘延锋;张勇;;中国CO_2集中排放源调查及其分布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翁扬;活化氨基酸盐溶液吸收烟道气中CO_2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盖群英;醇胺溶液富集CO_2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赵伟;氨基酸盐SG溶液吸收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金煌;板式热交换器在电解铜箔工程中的应用[J];安徽化工;1999年04期
2 王云英;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措施[J];安徽化工;2003年05期
3 韩荔;液体SO_2生产装置安全隐患的消除措施[J];安徽化工;2005年05期
4 冯金煌;电解铜箔工程中含氰废水的处理[J];安徽化工;1999年01期
5 张虹冕;孙世群;;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模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6 张森琦;刁玉杰;程旭学;张晓娟;张杨;郑宝峰;赵学亮;;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逃逸通道及环境监测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6期
7 刘道清;季学李;;钢铁企业典型污染源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4期
8 于海琴;李进;安洪光;魏庆朝;田秀君;陈蕊;;火力发电企业CO_2排放量和减排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9 詹宝华;浅论除尘设施经济运行之途径[J];包钢科技;2000年01期
10 李方;常秋连;李群生;田原铭;刘旺国;;新型高效丝网填料的性能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宏博;黄翔;吴志湘;;再循环冷却塔设计与能耗分析[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许志刚;陈代钊;曾荣树;;CO_2的地质埋存与资源化利用进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3 许志刚;陈代钊;曾荣树;;CO_2地质埋存渗漏风险及补救对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4 崔振东;刘大安;曾荣树;周苗;;二氧化碳在砂岩透镜体中充注封存的盖层岩石抗断裂性能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5 刘学欣;郭静;朱珂;邱中行;张海忠;曲扬;崔芳春;周理智;徐金凤;;应用一体化生物脱臭装置净化污水泵站臭气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恶臭污染测试及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尹晓娜;王波;李冬;陈晓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源强计算方法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7 姜雨泽;;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8 童志权;陈昭琼;彭朝辉;;亚硫酸钙脱硫法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电除尘、第一届脱硫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刘潇;;海拉尔热电厂三期扩建工程冷却塔噪声治理方案比选[A];高效 清洁 安全 电力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吴绍忠;谢平佳;;自然通风冷却塔降噪方案选择[A];全国环境声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社锋;低挥发份劣质燃料循环流化床燃烧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晏水平;膜吸收和化学吸收分离CO_2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方建军;汤丹难处理氧化铜矿高效利用新技术及产业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娜;砂岩对CO_2的矿物捕获能力[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玮;火电机组冷端系统建模与节能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李先春;褐煤提质及其燃烧行为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赵然;高浓度CO_2气氛下NO释放及火焰特性的动力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吴乐;O_2/N_2和O_2/CO_2燃烧方式下煤粉着火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武志德;考虑渗流及时间效应的层状盐岩溶腔稳定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热电厂能量利用与节能技术改造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英;苯系物的新型吸收剂制备及性能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蒋兰兰;多孔介质内多相流动的核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谢爽;利用污水污泥和高浓度二氧化碳培养海洋微藻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杨桂花;城市空气污染的综合评价及建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姜元涛;筛板精馏塔传质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岳立平;十字旋阀塔板传质效率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周捷;萃取与溶剂回收联合装置的开发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宁博;大型双曲冷却塔风致响应和等效风荷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陆慧辉;组合导向浮阀塔板的实验研究及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夫元;;两种脱除CO_2方法吸收能力和再生热耗的比较[J];川化;1999年03期
2 黄斌;刘练波;许世森;丰镇平;;燃煤电站CO_2捕集与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电力设备;2008年05期
3 姜宁;李春福;王远江;郭庆生;;天然气脱二氧化碳工艺方法综述[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年07期
4 徐凯;;回收烟气中二氧化碳技术研究[J];化工设计;2009年02期
5 袁晓亮;张延强;兰玲;张锁江;;离子液体固定CO_2及其转化利用的研究进展[J];过程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6 周泽兴;火电厂排放CO_2的分离回收和固定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J];环境科学进展;1993年01期
7 王金莲;方梦祥;晏水平;骆仲泱;岑可法;;吸收CO_2新型混合化学吸收剂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7年11期
8 项菲,施耀,李伟;混合有机胺吸收烟道气中CO_2的实验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年04期
9 马友光,白鹏,余国琮;气液传质理论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1996年06期
10 许国栋;高浓度CO_2气中H_2S的脱除[J];化肥工业;199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忠;化学吸收法分离CO_2的新型吸收剂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仲伟龙;CO_2化学吸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一太,魏东,吕灿仁;温室气体减排与CO_2资源化宏观研究与探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S1期
2 高峰,孙成权,曲建升;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新认识——IPCC第三次气候评价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概要[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3 高峰,孙成权,曲建升;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IPCC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概要[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4 高峰 ,孙成权 ,曲建升;气候变化减缓的战略措施——IPCC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概要[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5 刘彦丰,阎维平,宋之平;炭/碳粒在CO_2/O_2气氛中燃烧速率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年06期
6 甄寒菲,王志,李保安,王世昌;用于分离CO_2的高分子膜[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6期
7 李成文;注二氧化碳(CO_2)提高原油采收率[J];国外油田工程;1994年06期
8 Р.Б. Ахмеэов,王德权,张铭;从油田自备热电厂回收CO_2从提高原油采收率及改善生态环境[J];国外油田工程;1999年07期
9 赵伟;施耀;魏建文;叶青;;甘氨酸钠溶液吸收CO_2及再生实验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10 周如金,顾立军,李德豪;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化工环保;2003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钟战铁;有机胺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马骏;膜接触器分离混合气中二氧化碳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3 谭大志;溶液法富集CO_2的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CO_2化学吸收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2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82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