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三种硅质废渣制备碳化硅粉体

发布时间:2017-09-30 22:28

  本文关键词:三种硅质废渣制备碳化硅粉体


  更多相关文章: 粉煤灰酸溶渣 硅微粉 油页岩渣 碳热还原法 SiC粉体


【摘要】: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是制约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问题。人们越来越关注资源的循环利用。工业生产的日益扩大,导致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也日益增多。要想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就必须想办法最大限度的将工业废弃物资源化,这也是当代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利用粉煤灰酸溶渣、硅微粉、油页岩渣这三种工业固体废弃物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埋碳法在空气气氛中制备SiC粉体。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为原料必然会大大的降低生产成本,且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通过实验探究了粉煤灰酸溶渣、硅微粉、油页岩渣这三种硅质废渣制备SiC粉体的最佳条件。并利用多种测试和表征手段,对合成的样品进行成分和形貌分析,测试方法包括XRD、SEM、 IR等。1.利用粉煤灰酸溶渣制备碳化硅粉体,最合理的条件为:反应温度1550℃,保温时间5h,炭黑和粉煤灰酸溶渣用量比为1.4:1,催化剂的加入量为1%,反应后在空气中800℃保温5h。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碳热还原反应进行的越彻底,产生的纤维状的SiC越长。随着炭黑含量的增加,产物中SiC粉体含量先增加后保持不变。随着催化剂含量的增加,SiC粉体含量先增加后减小。2.利用硅微粉制备碳化硅粉体,最合理条件为:反应温度1500℃,保温时间5h,炭黑和硅微粉用量比为1.6:1。温度对SiC粉体的生成影响较大,温度越高,生成的SiC越细长。随着炭黑和硅微粉用量比的增加,产物中SiC粉体的含量先逐渐增多后逐渐减少。催化剂对硅微粉制备SiC粉体的影响不大。3.利用油页岩渣制备碳化硅粉体,最合理条件为:反应温度1600℃,保温时间5h,炭黑和油页岩渣用量比为1.2:1。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生成的SiC粉体增多。随着炭黑含量的增多,生成的SiC粉体先增加后减少。
【关键词】:粉煤灰酸溶渣 硅微粉 油页岩渣 碳热还原法 SiC粉体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63.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6
  • 1.1 前言12-13
  • 1.2 粉煤灰综合利用研究进展13-16
  • 1.2.1 粉煤灰的主要成分13-14
  • 1.2.2 粉煤灰的危害14
  • 1.2.3 粉煤灰的应用14-16
  • 1.3 硅微粉综合利用研究进展16-18
  • 1.3.1 硅微粉的主要成分和分类16
  • 1.3.2 硅微粉的应用16-18
  • 1.4 油页岩渣综合利用研究进展18-21
  • 1.4.1 油页岩渣的主要成分18
  • 1.4.2 油页岩渣的危害18
  • 1.4.3 油页岩渣的应用18-21
  • 1.5 碳化硅的研究21-24
  • 1.5.1 碳化硅的制备方法21-23
  • 1.5.2 碳化硅的应用23-24
  •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24-26
  • 第2章 实验原料及表征手段26-32
  • 2.1 实验原料26-30
  • 2.1.1 粉煤灰酸溶渣26-27
  • 2.1.2 硅微粉27-29
  • 2.1.3 油页岩渣29-30
  • 2.2 样品的表征手段30-32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30
  • 2.2.2 扫描电镜测试30-31
  • 2.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31
  • 2.2.4 热重分析31
  • 2.2.5 粒度分析31-32
  • 第3章 粉煤灰酸溶渣制备碳化硅粉体及其性能研究32-44
  • 3.1 粉煤灰酸溶渣制备碳化硅粉体32-34
  • 3.1.1 粉煤灰酸溶渣的制备32-33
  • 3.1.2 碳化硅粉体的制备33-34
  • 3.2 不同制备条件对碳化硅粉体产物的影响34-38
  • 3.2.1 反应温度对产物碳化硅粉体的影响34-35
  • 3.2.2 炭黑和粉煤灰酸溶渣用量比对碳化硅粉体的影响35-37
  • 3.2.3 催化剂含量对产物碳化硅粉体的影响37-38
  • 3.3 碳化硅粉体的结构表征38-41
  • 3.3.1 红外谱图分析38-39
  • 3.3.2 粒度分析39-40
  • 3.3.3 合成条件对样品的形貌影响40-41
  • 3.4 本章小结41-44
  • 第4章 硅微粉制备碳化硅粉体及其性能研究44-54
  • 4.1 硅微粉制备碳化硅粉体44-45
  • 4.1.1 碳化硅粉体的制备44-45
  • 4.2 不同制备条件对碳化硅粉体产物的影响45-50
  • 4.2.1 反应温度对产物碳化硅粉体的影响45-46
  • 4.2.2 炭黑和硅微粉用量比对产物碳化硅粉体的影响46-48
  • 4.2.3 催化剂含量对产物碳化硅粉体的影响48-50
  • 4.3 碳化硅粉体的结构表征50-53
  • 4.3.1 红外谱图分析50
  • 4.3.2 粒度分析50-52
  • 4.3.3 合成条件对样品的形貌影响52-53
  • 4.4 本章小结53-54
  • 第5章 油页岩渣制备碳化硅粉体及其性能研究54-64
  • 5.1 油页岩渣制备碳化硅粉体54-55
  • 5.1.1 碳化硅粉体的制备54-55
  • 5.2 不同制备条件对碳化硅粉体产物的影响55-58
  • 5.2.1 反应温度对产物碳化硅粉体的影响55-56
  • 5.2.2 炭黑和油页岩渣用量比对产物碳化硅粉体的影响56-58
  • 5.3 碳化硅粉体的结构表征58-61
  • 5.3.1 红外谱图分析58-59
  • 5.3.2 粒度分析59-60
  • 5.3.3 合成条件对样品的形貌影响60-61
  • 5.4 本章小结61-64
  • 第6章 结论64-66
  • 参考文献66-74
  • 作者简介74-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超细硅微粉[J];技术与市场;2000年09期

2 ;“6851”高晶超细硅微粉[J];化工时刊;2000年07期

3 ;高纯超细球形化硅微粉研制成功[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1年06期

4 张军;连云港高纯超细熔融硅微粉生产线通过省级鉴定[J];轻金属;2002年04期

5 张军;高纯超细硅微粉、高纯超细熔融硅微粉生产线通过鉴定[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2年03期

6 ;我国自主开发的球形硅微粉技术通过部级鉴定[J];当代化工;2005年04期

7 高思;修宗明;李俊峰;刘炳晶;柴晓宇;金朝晖;;矿热电炉硅微粉纯化研究[J];天津化工;2007年05期

8 刘瑜;刘丽娟;李铁龙;金朝晖;于宏兵;;硅微粉湿法提纯研究[J];非金属矿;2009年05期

9 李安根;高晶超细硅微粉研制成功[J];工程塑料应用;2000年10期

10 李化建,黄佳木,盖国胜,梁保卫;高纯超细球形化硅微粉的研究[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化建;孙恒虎;盖国胜;;用优质石英矿制备高纯超细硅微粉工艺[A];第十二届全国无机硅化合物技术与信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李化建;盖国胜;黄佳木;陈贤树;张伟;;用优质石英矿制备高纯超细硅微粉工艺[A];第八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议暨2002年全国粉体设备技术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立新;;初探硅微粉杂质的危害[A];第八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9年

4 姜子炎;铁生年;汪长安;;微波作用下酸浸法提纯二氧化硅微粉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5 邱富仁;;球形硅微粉与等离子技术[A];第二届高新技术用石英制品及相关材料技术与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景杰;贾文浩;;球磨机与分级机在硅微粉生产线中的应用与配合[A];颗粒学前沿问题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田民波;;二氧化硅——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材料[A];2012·高新技术用石英制品及相关材料应用技术与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屠庆模;;电炉烟尘分离提纯活性二氧化硅微粉环保新材料制备及应用[A];2008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五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文;;封装用二氧化硅填料的市场及前景展望[A];电子信息材料用高聚物树脂技术与应用交流培训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南京华源非金属粉体材料有限公司[A];第十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红卫 通讯员 孙铁军;打破国外垄断 球形硅微粉制造技术获突破[N];中国工业报;2005年

2 李安根;东海硅微粉项目建设趋热[N];中国化工报;2004年

3 穆道俊;东海硅微粉厂想争全球第一[N];中国矿业报;2002年

4 冯燕芹 刘胜荣 孙铁军;自主研发球形硅微粉替代进口[N];连云港日报;2005年

5 吴宏富;球形硅微粉技术装备研制获重大进展[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奈香;硅微粉市场需求即将扩大[N];中国建材报;2006年

7 邱富仁;我国高技术硅微粉发展现状与展望[N];中国建材报;2006年

8 肖光荣;四川海贯集团斥巨资建设球形硅微粉生产基地[N];中国建材报;2007年

9 吴宏富;我国球形硅微粉研究建设方兴未艾[N];经理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诸玲珍;硅微粉:产能扩张 主攻高附加值产品[N];中国电子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靳洪允;氧气—乙炔火焰法制备高纯度球形硅微粉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雨;利用硅微粉制备无定型二氧化硅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余剑峰;碳化硅包覆工艺与氧化动力学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3 赵斌;三种硅质废渣制备碳化硅粉体[D];吉林大学;2016年

4 谈高;天然脉石英制备高纯超细硅微粉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3年

5 胡海军;现场总线技术在球化硅微粉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陆尚平;球化硅微粉生产线温压测控系统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7 王艳;四川普格脉石英加工石英硅微粉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钟根香;晶体硅微粉的氧化性质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9 范旭;工业硅微粉提纯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10 刘涛;硅微粉改性建筑结构胶的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50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950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d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