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N单晶合成效果与合成后Li基触媒组织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cBN单晶合成效果与合成后Li基触媒组织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Li基触媒层 cBN K值法 物相含量 组织形貌
【摘要】:采用锂基触媒(Li_3N)和六方氮化硼(hBN)为原料,在静态高温高压条件下加入(270/325目)籽晶批量合成出了大颗粒立方氮化硼(cBN)单晶(70目)。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对触媒层内物相进行标定,采用K值法、绝热法、RIR值等理论方法,计算出样品触媒层内各物相的质量分数,比较了单晶合成效果好与差的触媒层内物相含量的差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触媒层的形貌进行观察,比较了单晶合成效果好与差的触媒层形貌的差别。结果表明:cBN单晶合成效果不同,其触媒组织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当单晶合成效果较好时,触媒层中Li_3BN_2的含量为49%,cBN的含量为5%,hBN的含量为46%,触媒层内存在较均匀的熔融球状组织和管状组织,且离单晶表面越近管状组织越多;当单晶合成效果较差时,触媒层中Li_3BN_2的含量为10%,cBN的含量为49%,hBN的含量为41%,触媒层内只存在熔融球状组织。分析认为,触媒层中的cBN和Li_3BN_2的含量是影响大颗粒cBN单晶合成效果的主要因素。
【作者单位】: 山东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Li基触媒层 cBN K值法 物相含量 组织形貌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2139)
【分类号】:TQ163;O78
【正文快照】: 1引言立方氮化硼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超硬材料,具有类似于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其硬度仅次于金刚石,利用其高硬度、热稳定性以及化学惰性制成的刀具和磨具,广泛应用于加工各种黑色金属材料及合金[1];c BN的导带和价带之间的能量间隙很宽,使得其在半导体电子产品和光学装置等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肖丽;杨立新;邬赛祥;李芬;;尖晶石型LiMn_2O_4晶体结构及锂离子筛H~+/Li~+交换性质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12年08期
2 潘春跃;金乐;江文辉;唐新村;蒋呈奎;;容量间歇滴定法测定LiCoO_2中Li~+的固相扩散系数[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3 轩小朋;王键吉;赵培正;赵扬;;Li~+在基于N,N-二甲基甲酰胺混合溶剂中的溶剂化[J];化学学报;2007年22期
4 张玉娟;曾英;于旭东;;三元体系Li~+,K~+//borate-H_2O348K相平衡研究[J];无机盐工业;2013年05期
5 于海侠;杨云龙;程丽任;曹占义;;Li含量对Mg-Li-Al-Ce-Ca系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3年10期
6 吕磊;吴红萍;张岩文;王大贵;戴康;沈异凡;;Li(2P)+H_2→LiH+H反应截面的测量[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1期
7 王泽新;王建新;夏少武;;锂原子在Li(100)平坦表面和台阶面吸附扩散的行为[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8 习小明;王双才;湛中魁;胡常波;;Li~+、La~(3+)掺杂对尖晶石LiMn_2O_4的电化学性能影响[J];矿冶工程;2009年06期
9 郭孝东;钟本和;刘恒;宋杨;文嘉杰;唐艳;;固相-水热法制备LiFePO_(4)-Li_(3)V_(2)(PO_4)_3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1年08期
10 赵中魁,周铁涛,刘培英,陈昌麒;含Li的高锌Al-Zn-Mg-Cu合金的时效行为[J];金属热处理;200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青春;水淼;黄锋涛;徐丹;;溶胶-凝胶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1+x)V_3O_8[A];第15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毛景;代克化;苗恒;翟玉春;;蔗糖辅助燃烧法制备纳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1.1)Mn_2O_4[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贾利军;陆小勇;张怀武;刘颖力;钟智勇;;流变相法合成纳米晶Li铁氧体[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8)[C];2007年
4 肖志平;唐仁衡;王英;肖方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x)Mg_xTi_5O_(12)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雷志祥;;ICP-AES法测定溶聚丁苯橡胶中的Li和Sn[A];第七届全国微量元素研究和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黄莎华;温兆银;朱修剑;顾中华;;Li_(3.608)Al_(0.085)Ti_5O_(11.932)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万德锐;;X射线能谱Si(Li)探测器污染问题的研讨[A];第七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3年
8 许江枫;李建玲;王新东;;电极活性材料Li_(4/3)Ti_(5/3)O_4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9 王泽松;何俊;刘传胜;黎明;邹长伟;付德君;;(Co,Li)离子注入ZnO的铁电铁磁性研究[A];2010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朱修剑;温兆银;李景新;黄莎华;杨学林;;全固态聚合物Li/NiS电池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孙铭训;独辟细分市场 宝马新5系Li开启新境界[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童喜润;Sr、Li同位素的LA-MC-ICP-MS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2 习建国;碱金属元素Li掺杂对SnTMO_2(TM=Fe,Ni,Mn,Cr,Co)结构与磁性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小兰;富锂正极材料Li_(1.2)Ni_(0.2)Mn_(0.6)O_2的制备及微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尹华岐;高容高压层状富锂Li_(1.2)Mn_(0.54)Co_(0.13)Ni_(0.13)O_2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D];湘潭大学;2015年
3 姚玉祥;富锂层状正极材料Li_(1.13)Ni_(0.3)Mn_(0.57)O_2的形貌调控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魏礼运;Li对长周期有序堆垛结构强化的Mg-Gd-Zn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钱程;3V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0.33)MnO_2及Li_2MSiO_4的制备及电化学表征[D];吉林大学;2009年
6 刘肖丽;尖晶石型LiMn_2O_4及Al、Ti置换晶体结构和Li~+/H~+交换离子筛性质计算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7 秦红莲;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1+x)V_3O_8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丁成海;N个相互关联的Liénard方程构成大系统的整体动力学行为[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刘啸;Mg~(2+)/Li~+固溶γ-AlON透明陶瓷的探索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海春;Li~+离子掺杂对Er~(3+)离子蓝、紫外上转换发光的增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49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949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