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属有机框架制备锌基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本文关键词:由金属有机框架制备锌基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更多相关文章: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金属有机框架 氧化锌 碳包覆
【摘要】:氧化锌作为负极材料拥有比容量高、价格低廉、无毒无害、稳定性好以及制备简单等较多优点,与其它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相比,氧化锌拥有较低的氧化还原电势,以及更高的锂离子扩散系数。但同其它金属氧化物材料一样,受制于体积膨胀和导电性差这两个缺点。本文工作主要是由MOF为前驱体制备锌基氧化物复合材料,并从纳米化、碳包覆以及金属掺杂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改性来克服体积膨胀和导电性差的问题。以MOF为前驱体制备氧化锌也具有较多优势。第一,煅烧后的材料可部分保持其框架及孔结构,拥有较大比表面积。第二,制备出的氧化锌具有很小的尺寸,甚至可制备出氧化锌量子点。第三,制备出的氧化锌颗粒被碳层均匀包覆,并与碳母体相连,形成二次颗粒。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以二次生长法制备掺钴MOF,并在惰性气氛中煅烧制备碳包覆掺钴氧化锌。所制备出的氧化锌复合材料保持了MOF的立方块形貌及部分孔结构,ZnO纳米颗粒被碳层均匀包覆。钴的掺杂一方面提高了氧化锌的导电性,另一方面提高了氧化锌表面碳的石墨化程度,有利于电子在复合材料中的输运。对比不同保温时间发现不保温的样品具有最好的电化学性能。将其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1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50次循环之后达到525 mA h g~(-1)的可逆容量,性能最好的不保温样品容量可达725 mA h g~(-1)。但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不保温样品的重复性很差。2、针对第一个工作中样品重现性差的问题,在制备掺钴MOF时,降低其结晶度,同时以较长的时间进行煅烧。发现当掺钴MOF的结晶度较低即钴在MOF中结合力较弱时,部分钴在煅烧过程中游离出来并被还原为金属钴。金属钴在煅烧过程中催化对苯二甲酸中sp~2杂化的碳从而生长出碳纳米管,制备出碳包覆掺钴氧化锌/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因碳源对苯二甲酸中的碳原子为sp~2杂化,生成碳纳米管的反应能垒较小,反应较容易进行。EDS表明碳纳米管顶端位置有金属钴的存在,很明显金属钴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制备出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在1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100个循环后仍保持758 mA h g~(-1)的可逆容量。同时样品具有较好的重现性。3、以掺镧MOF制备碳包覆掺镧氧化锌。XRD测试表明镧的掺杂不利于ZnO颗粒的生长,从而形成更小的纳米颗粒。而循环伏安测试说明碳包覆掺镧氧化锌的储锂过程是一个表面控制过程,镧掺杂形成的小颗粒有利于提高其表面储锂能力。但电化学阻抗测试表明镧掺杂的同时会降低氧化锌的导电性。当二者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点,即掺镧量为2%时具有最好的电化学性能。4、以锌锡二元MOF为前驱体,在还原性气氛中煅烧制备Zn_2SnO_4@C/Sn复合材料。所制备的复合材料中,导电性较好纳米金属Sn以及纳米Zn_2SnO_4颗粒组装成二次颗粒。金属Sn在作为活性材料的同时起着导电剂的作用,纳米化的Zn_2SnO_4@C/Sn复合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体积膨胀对材料电性能的影响。另外,碳的存在为活性材料提供缓冲空间,进一步降低体积膨胀的影响。随着煅烧时间的延长,材料内部金属锡颗粒变大,其储锂过程由表面控制转变为扩散控制。将Zn_2SnO_4@C/Sn复合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取得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00 mA g~(-1)电流密度下,100个循环后仍保持高达1140 mA h g~(-1)的可逆容量。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金属有机框架 氧化锌 碳包覆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32.41;TM91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6
- 1.1 引言10-11
- 1.2 锂离子电池综述11-19
- 1.2.1 锂离子电池优点及缺点11-12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12-13
- 1.2.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13-15
- 1.2.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15-19
- 1.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综述19-23
- 1.3.1 MOF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19-20
- 1.3.2 MOF在锂离子电池正极中的应用20-21
- 1.3.3 MOF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21-22
- 1.3.4 MOF在Li-O_2电池中的应用22-23
-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23-26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3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23-26
- 第二章 MOF制备碳包覆掺钴氧化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26-36
- 2.1 引言26-27
- 2.2 实验部分27-28
- 2.2.1 实验试剂27
- 2.2.2 材料合成27
- 2.2.3 材料表征27-28
- 2.2.4 电化学测试28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28-35
- 2.4 本章小结35-36
- 第三章 MOF原位生长碳纳米管制备CZO@C/CNT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36-46
- 3.1 引言36-37
- 3.2 实验部分37-38
- 3.2.1 实验试剂37
- 3.2.2 材料合成37
- 3.2.3 材料表征37-38
- 3.2.4 电化学测试38
- 3.3 结果与讨论38-44
- 3.4 本章小结44-46
- 第四章 MOF制备碳包覆掺镧氧化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46-54
- 4.1 引言46-47
- 4.2 实验部分47-48
- 4.2.1 实验试剂47
- 4.2.2 材料合成47
- 4.2.3 材料表征47
- 4.2.4 电化学测试47-48
- 4.3 结果与讨论48-53
- 4.4 本章小结53-54
- 第五章 MOF制备Zn_2SnO_4@C/Sn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54-64
- 5.1 引言54-55
- 5.2 实验部分55
- 5.2.1 实验试剂55
- 5.2.2 材料合成55
- 5.2.3 材料表征55
- 5.2.4 电化学测试55
- 5.3 结果与讨论55-62
- 5.4 本章小结62-64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4-68
- 6.1 结论64-65
- 6.2 展望65-68
- 参考文献68-77
- 致谢77-7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8-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军;;硅基负极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2年04期
2 刘元刚;唐致远;陈玉红;徐强;;商品化石墨作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表征[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7年02期
3 罗益锋;碳纤维制的锂电池负极材料[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1996年Z1期
4 池汝安;陈志伟;路莎莎;;负极材料四氧化三钴的液相沉淀法制备及其性能[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5 张强;艾常春;刘洋;胡意;张睿;田琦峰;;四氧化三钴负极材料合成方法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14年03期
6 赵敏;;一种可弯折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J];橡胶工业;2009年09期
7 张力;;日本将量产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J];现代化工;2012年08期
8 王红强;李庆余;颜志雄;张安娜;代启发;;锂在负极材料中的扩散行为对其大倍率充放电性能的影响[J];应用化工;2007年07期
9 ;索尼新型锂电池采用锡类负极材料使容量增加25%[J];粘接;2011年09期
10 刘先龙,宋怀河,陈晓红;锂离子电池用石墨类炭负极材料的改性[J];炭素技术;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星;姚霞银;许晓雄;刘兆平;;高性能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宰建陶;陶立奇;钱雪峰;;具有多级微纳结构的石墨烯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吴玉祥;;锂电池之负极材料技术[A];推进节能环保,,给力绿色崛起——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2012年海南机械科技学术报告会特邀专题报告集[C];2012年
4 罗飞;褚赓;李俊杰;李泓;陈立泉;;锂离子电池纳米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5 杨军;王可;文钟晟;解晶莹;刘宇;王保峰;;高容量二次锂电池负极材料[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杨扬;范少夫;陈桥;吴刚;;基于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7 唐好庆;唐致远;;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冯雪娇;杨军;苗荣荣;王久林;努丽燕娜;;硅基负极材料结构设计及电化学研究[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付丽君;张涛;吴宇平;吴浩青;;锂离子电池碳包覆负极材料的研究[A];庆祝中国硅酸盐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固态离子学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左朋建;尹鸽平;郝雪峰;;锂离子电池硅铜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东周;锂电负极材料开发亟须多样化[N];中国化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钱卓 本报通讯员 张德杰 李培强;平度将建全球最大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N];青岛日报;2010年
3 王芳 姜木金;科捷项目建设争分夺秒[N];镇江日报;2010年
4 钱卓 许伟军;平度加快建全球最大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N];青岛日报;2011年
5 万红波 谢燕婷 胡玉连;锂电池碳负极材料专利申请现状及发展趋势[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6 徐海 明山 兆军;低温镍-氢电池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01年
7 ;金属贮氢/镍电池用无钴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8 黄正 首席记者 彭文辉;正拓新能源公司签约投资我市锂能产业[N];宜春日报;2011年
9 李玉峰;建北方最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N];天津日报;2006年
10 记者解广军;北汽集团投资鸡西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及石墨深加工项目奠基[N];鸡西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洪岭;锂离子电池用锡基、铁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肖涵;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伟;钛氧化物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基础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夏青;锂离子电池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5 汤红;锂离子电池硅/rGO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6 沈飞;用于钠离子电池的碳基负极材料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7 李维汉;高性能锂(钠)离子电池碳基及合金类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吴昊;硅/锗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9 任文锋;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6年
10 李永妮;生物模板法合成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TiO_2/C及其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凤莲;锡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2 赵百丹;水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Ti_2(PO_4)_3的制备与电化学机理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3 刘洪兵;锂离子电池多孔硅/碳纳米管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6年
4 刘恋;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5 陈永坚;超快速充放电Li_4Ti_5O_(12)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徐孟豪;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Ti_2(PO_4)_3的研究与改性[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付从龙;基于石墨烯改性的金属氧化物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王妍;稻壳原位制备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班庆初;锂离子电池硅/铝系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表征[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张苏;静电纺丝法设计和制备微米金属硅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65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965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