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低钴富锂正极材料的掺杂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锂离子电池低钴富锂正极材料的掺杂改性研究
【摘要】:锂离子电池自问世以来,发展较为迅速。目前,锂离子电池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但是其在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而正极材料是制约锂电池进一步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富锂材料xLi_2MnO_3·(1-x)LiMO_2(0x1,M=Mn,Co,Ni)由于比容量高,成本低收到人们的关注。由于Co组分成本高,且有毒性,本文选择合成低钴富锂材料,并对其进行掺杂改性,以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采用共沉淀合成Mg掺杂Li_(1.17)Ni_(0.25)Mn_(0.58)O_2材料,并探究掺杂对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平均粒径在200 nm左右。掺杂后,材料的放电容量得到提高。2 C倍率下样品Li_(1.17)Ni_(0.25)-xMn_(0.58)Mg_x O_2(x=0、0.01、0.02、0.05)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6.6、142、155.9和62.4 mAh·g~(-1),循环100次后,容量分别为107.8、127.6、148.3和54.5 mAh·g~(-1)。当掺杂量为0.02时材料的性能达到最佳,55°C下,其1 C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214.1 mAh·g~(-1)。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Al掺杂Li_(1.2)Mn_(0.56)Ni_(0.16)Co_(0.08)O_2。材料的平均粒径在100-200nm,掺杂后材料的粒径和结构没有明显变化。当掺杂量为0.05时,材料的循环性能最佳。在0.2 C倍率下,纯样和Li_(1.2)Mn_(0.56)Ni_(0.16)Co_(0.03)A_(0.05)O_2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64.4和225.4 mAh·g~(-1)。在2 C倍率下循环100次,两种材料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78.7%和99.3%。CV测试表明适量掺杂可减小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极化,当掺杂量为0.05时,电极的极化程度最小。EIS谱图说明掺杂后材料的电荷转移电阻变小,锂离子扩散系数变大。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Fe掺杂Li_(1.2)Mn_(0.56)Ni_(0.16)Co_(0.08)O_2。XRD图谱说明所合成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Fe~(3+)并没有改变材料的结构。SEM图说明掺杂没有明显改变样品的形貌,但掺杂后材料表面发生团聚。在2 C倍率充放电循环中,Li_(1.2)Mn_(0.56)Ni_(0.16)Co_(0.08-x)Fe_x O_2(x=0、0.01、0.03、0.05、0.08)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70.8、79.6、85.8、108.9和82.6 mAh·g~(-1),100次循环后其容量分别为73.2、75.2、85.3、104.7和74.8 mAh·g~(-1)。循环伏安测试表明掺杂样品Li_(1.2)Mn_(0.56)Ni_(0.16)Co_(0.03)Fe_(0.05)O_2氧化还原峰峰值差更小,材料的可逆性更好。EIS测试表明掺杂后电荷转移电阻Rct值变小,锂离子的嵌入过程阻力变小,更有利于锂离子的扩散。计算知纯样和Li_(1.2)Mn_(0.56)Ni_(0.16)Co_(0.03)Fe_(0.05)O_2的扩散系数分别为3.67×10~(-17) cm~2·s~(-1)和2.52×10~(-16) cm~2·s~(-1),说明掺杂后材料的扩散系数增大。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富锂材料 低钴 掺杂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31.11;TM9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前言9-22
- 1.1 引言9
-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9-10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10-21
- 1.3.1 层状材料10-12
- 1.3.2 尖晶石型材料12-13
- 1.3.3 聚阴离子型材料13-14
- 1.3.4 富锂材料14-21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21-22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测试方法22-27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22-23
- 2.1.1 实验材料22-23
- 2.1.2 实验仪器23
- 2.2 电极材料的制备23-25
- 2.2.1 Li_(1.17)Ni_(0.25-x)Mn_(0.58)Mg_xO_2 (0≤ x≤ 0.05)正极材料的制备23-24
- 2.2.2 Li_(1.2)Mn_(0.56)Ni_(0.16)Co_(0.08)及掺杂材料的制备24-25
- 2.3 电池的组装25
- 2.4 电极材料表征25-27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25-26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26
- 2.4.3 透射电镜(TEM)和EDS mapping测试26
- 2.4.4 充放电测试26
- 2.4.5 循环伏安测试(CV)26
- 2.4.6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EIS)26-27
- 第三章 Li_(1.17)Ni_(0.25-x)Mn_(0.58)Mg_xO_2 (0≤ x≤ 0.05)的结构及性能27-40
- 3.1 引言27
- 3.2 结果与分析27-39
- 3.2.1 Li_(1.17)Ni_(0.25-x)Mn_(0.58)Mg_xO_2 (0≤ x≤ 0.05)的结构及形貌分析27-29
- 3.2.2 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表征29-39
- 3.3 本章小结39-40
- 第四章 Li_(1.2)Mn_(0.56)Ni_(0.16)Co_(0.08-x)Al_xO_2 (0≤ x≤ 0.08)的结构及性能40-53
- 4.1 引言40
- 4.2 结果与分析40-51
- 4.2.1 Li_(1.2)Mn_(0.56)Ni_(0.16)Co_(0.08-x)Al_xO_2 (0≤ x≤ 0.08)的结构及形貌分析40-44
- 4.2.2 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表征44-51
- 4.3 本章小结51-53
- 第五章 Li_(1.2)Mn_(0.56)Ni_(0.16)Co_(0.08-x)Fe_xO_2 (0≤ x ≤ 0.08)的结构及性能53-63
- 5.1 引言53
- 5.2 结果与讨论53-62
- 5.2.1 Li_(1.2)Mn_(0.56)Ni_(0.16)Co_(0.08-x)Fe_xO_2 (0≤ x≤ 0.08)结构及形貌分析53-57
- 5.2.2 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表征57-62
- 5.3 本章小结62-63
- 结论63-64
- 参考文献64-70
- 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70-71
- 在学研究成果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型锂离子电池[J];炭素技术;2002年03期
2 启明;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J];金属功能材料;2003年01期
3 周园 ,韩金铎;锂离子电池:机遇与挑战共存——参加“锂离子电池与电动车”研讨会有感[J];盐湖研究;2003年02期
4 侯转丹;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状况与应用[J];山西焦煤科技;2004年07期
5 李洪枚,姜亢;废旧锂离子电池对环境污染的分析与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2004年05期
6 于冶夫;锂离子电池回收与再生产[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5年04期
7 席国喜;焦玉字;路迈西;;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研究现状[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年01期
8 ;2009(第四届)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及产业发展国际论坛[J];新材料产业;2009年06期
9 ;2009(第四届)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及产业发展国际论坛[J];新材料产业;2009年08期
10 黄学杰;;车用和储能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名飞;郭永兴;李新海;吴显明;;锂离子电池气胀问题探析[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宏伟;邓爽;肖海清;王超;杨宗辉;施亚申;;锂离子电池误使用的安全检测与分析[A];2011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刘勇;盘毅;谢凯;芦伟;;锂离子电池的存储性能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张俊乾;;锂离子电池中的扩散应力和破坏[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康慨;戴受惠;万玉华;王树安;;我国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与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6 张千玉;马晓华;;二甲苯用作锂离子电池过充保护添加剂的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千玉;马晓华;;新型锂离子电池过充保护添加剂的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朱静;于申军;陈志奎;何显能;周永超;李贺;;水分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崔少华;杨晓民;;圆型锂离子电池渗液不良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10 李琳琳;王斌;吴宇平;T.van Ree;;甲基苯基二-(甲氧二乙基)硅烷用作锂离子电池功能性添加剂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壮;新国标9月实施锂电池门槛加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刘碧玛;动力锂离子电池要抓住发展机遇[N];科技日报;2007年
3 记者 陈颖;深圳锂电产量已占全国六成[N];深圳特区报;2006年
4 实习记者 徐恒邋记者 诸玲珍;锂离子电池安全受关注 新材料研究是热点[N];中国电子报;2008年
5 徐恒 诸玲珍;锂离子电池安全备受关注[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6 李燕京;锂离子电池国标年内将出台[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冯健;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制约应用[N];中国电子报;2009年
8 新材料在线首席研究员 李国强;锂离子电池产业:中日韩三分天下[N];中国电子报;2004年
9 金信;全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在津建成[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10 黄新培;业内专家对生产企业提出三点建议[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龙;锂离子电池高性能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刘玉荣;锰基混合型金属氧化物孪生微纳结构的制备、形成机理与储锂性能[D];山东大学;2015年
3 易金;锂离子电池钒基负极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张千玉;绿色能源材料钛酸锂的改性及其回收再利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袁庆丰;锂离子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和电池安全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明海;高容量或高倍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合成与相应全电池的组装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杨智博;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硅/锗电极的设计与制备[D];兰州大学;2015年
8 董汉成;卫星电源电池健康状态诊断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张涛;废弃锂离子电池破碎及富钴产物浮选的基础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10 张立强;锂离子电池多物理模型参数辨识及健康特征提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涛;失效锂离子电池破碎特性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2 马宇宏;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王会军;过渡金属氧化物和过渡金属硫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任婉;锂离子电池镍—锰二元正极材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李娟;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的制备与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6 玄哲文;微纳结构MnO_2及CuO的制备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性能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7 邢程程;原位生长FeS纳米结构薄膜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8 白钢印;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镍猛酸锂的合成与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9 宋赢;锂离子电池二氧化钛负极材料掺杂改性及电化学行为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10 安平;聚酰亚胺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94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994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