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汽车用超高强QP钢的工艺与组织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30 03:18

  本文选题:汽车用钢 + 淬火 ; 参考:《机械工程学报》2017年12期


【摘要】:介绍以简单成分C-Si-Mn及其Nb,Ti微合金化为特点的第三代汽车用钢淬火配分(Quenchingpartioning,QP)钢的研究结果,包括:不同配分温度和配分时间等配分条件对Q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淬火和在贝氏体区配分QP-B条件对Q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以及配分条件对QP钢的加工硬化行为和烘烤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等。结果表明,微合金化可有效减小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采用淬火并在贝氏体区配分(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 in bainite zone,QP-B)的热处理工艺可得到M+B+γ三相组织及7.81%的较高奥氏体体积分数,强塑积可达到31.6 GPa·%;QP钢具有的优异加工硬化性能与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密切相关,残余奥氏体含量可以通过优化配分工艺调整;简单成分QP钢(0.24C-1.5Si-2.1Mn-0.05Nb)的烘烤硬化值随配分温度及配分时间的增加从80 MPa降低到30 MPa左右。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automobile steel quenched and partitioned QP steel characterized by simple composition C-Si-Mn and its NB Ti microalloying, includ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artition temperature and partition time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QP steel. The effects of quenching and bainite partition QP-B conditions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QP steel, and the effect of the partition conditions on the work hardening behavior and bake hardening properties of QP steel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ain size of primary austenite can be reduced effectively by microalloying, and the phase structure of M-B 纬 and high austenite volume fraction of 7.81% can be obtained by means of quenching and heat treatment of 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 in bainite zonetin QP-B in the bainite region. The excellent working-hardening property of 31.6 GPa / QP steel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retained austenite i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he content of residual austenite can be adjusted by optimizing the partition process. The baking hardening value of QP steel 0.24C-1.5Si-2.1Mn-0.05Nb decreased from 80 MPa to 30 MPa with the increase of partition temperature and time.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先进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U1460101)
【分类号】:TG142.1;TG1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用金相法测定表层残余奥氏体[J];金属材料与热加工工艺;1978年01期

2 石子源,严茂芳;磁场对残余奥氏体转变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1986年05期

3 肖承和,宋金山,杨佳荣,袁廷钟;奥—贝球铁中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4 吴万国;阮玉忠;;残余奥氏体的定量分析研究[J];福建分析测试;2001年03期

5 李桂荣;浅谈残余奥氏体对钢的性能影响[J];山西建筑;2002年05期

6 闫爱淑,赵燕平,袁旭;奥——贝球铁中的残余奥氏体及其影响因素[J];机械制造;2003年09期

7 魏世忠,朱金华,龙锐;热处理对高钒高速钢中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04年12期

8 刘耀中;左传付;;轴承钢零件淬回火后的残余奥氏体[J];轴承;2008年06期

9 孙健;杨惠;赵兴新;寿培根;薛雯雯;;滚动轴承钢中残余奥氏体量的测定[J];精密成形工程;2011年01期

10 吕克茂;;使用θ-θ/Ψ测角仪测定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原理与方法[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祝根;;合金结构钢渗碳淬火后残余奥氏体的控制与测量[A];第十五届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暨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齐靖远;;低碳马氏体板条间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A];第三次中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二)[C];1983年

3 王锐;周敬;李文竹;黄磊;;Rietveld精修定量分析钢中残余奥氏体[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4 姚三九;王兆昌;;残余奥氏体对中锰白口铸铁抗磨性的影响[A];21世纪全国耐磨材料大会——第九届全国耐磨材料磨损失效分析与抗磨技术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2000年

5 陈嘉砚;苏杰;高银露;李荣;;G50钢残余奥氏体的研究[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卷)[C];2001年

6 赵松山;唐荻;赵才;江海涛;李辉;;Q&P钢残余奥氏体定量分析及其与性能关系研究[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赵才;江海涛;唐荻;赵松山;李辉;;低碳硅-锰Q&P钢工艺优化及残余奥氏体的定量研究[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彭云成;刘金海;李国禄;晋会锦;张会友;边泊乾;王绍勤;;CADI磨球落球疲劳试验中残余奥氏体相变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11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1年

9 徐效谦;;残余奥氏体和逆转奥氏体[A];全国金属制品信息网第23届年会暨2013金属制品行业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张玉祥;;一种含铜焊缝热处理脆化机理分析[A];2012船舶材料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高宏适;超细晶复相钢板中残余奥氏体的作用[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2 王晓东 钟宁 戎咏华 徐祖耀 王利;新型超高强度纳米板条马氏体 淬火-分配-回火钢[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3 钟;含铝多相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君;低碳高强度Q&P钢的热处理工艺及变形机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2 周文浩;高强度高塑性低碳低合金钢的组织调控与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3 谢振家;高性能低合金钢中残余奥氏体调控机理及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李万松;低碳Q&P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5 吝章国;超高强中锰钢的Q&P热处理工艺及变形机制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6 张柯;高强塑积Q-P-T钢及其强塑性机制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史文;含钒低碳低硅相变诱发塑性钢的组织和性能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6年

8 王颖;先进高强塑性Q-P-T钢增塑机制及其动态力学性能[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9 周澍;新型Q-P-T钢的高强塑性及工程实施的探索[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钟宁;高强度Q&P钢和Q-P-T钢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远;低碳高强Q&P钢制备工艺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王学智;硅对冷轧Q&P钢组织和性能影响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孙虎代;高性能轴承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4 曹敬yN;残余奥氏体几何因素对Q&P980钢拉伸应变行为的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5 王炳权;汽车用高强钢的Q&P热处理及钢中合金元素的扩散行为[D];东北大学;2014年

6 刘成龙;300M钢的Q-P和Q-P-T热处理工艺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7 吴淑通;残余奥氏体及其对一种热冲压钢力学性能的影响[D];东北大学;2014年

8 周宇;Cr-Ni-Si-N系低碳马氏体不锈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9 邱昌瀚;加热条件对中锰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梁言;超级贝氏体中残余奥氏体的转变及力学行为[D];长春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53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1953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f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