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金属构件残余应力测量技术进展

发布时间:2018-12-07 16:18
【摘要】:残余应力是消除外力或不均匀的温度场等作用后仍留在物体内的自相平衡的内应力,对构件的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会引起零件发生翘曲或扭曲变形,甚至开裂,定量测量残余应力数值对改变构件疲劳寿命,预防构件发生脆性破坏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对残余应力测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测试方法。详细介绍了有损及无损残余应力测量技术的测量原理及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分析总结了影响测试精度的主要因素及改进方法;调研了目前市场上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及其供应厂家;针对盲孔法孔周围塑形变形及钻孔偏心、压痕法塑性区域半径、X射线衍射法试样内部显微组织结构、中子法零点漂移、超声波法测量尺寸带来的误差的重要改进技术;并对残余应力测量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Abstract]:Residual stress is the self-equilibrium internal stress which is still in the body after the action of external force or inhomogeneous temperature field,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mber, and will cause warping, distortion and even cracking of the parts.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residual str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changing fatigue life and preventing brittle failure. The measurement of residual stress has been studied deepl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many measuring metho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e measuring principle and research status of lossy and nondestructive residual stress measurement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measurement accuracy and the improvement method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vestigated the more advanced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in the market and their suppliers; Aiming at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around the blind hole and the hole eccentricity, the plastic radius of the indentation method,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sample in the X-ray diffraction method, the drift of the zero point of the neutron method, and the important improvement technology of the measurement error caused by the ultrasonic metho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residual stress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s prospected.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昌大学江西省轻质高强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江西省近净成形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B0701201,2016YFB0701203,2017YFB11037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71101,51464034,51062003,11564025)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61ACB21003,20132BAB202010,2010GZW0016) 江西省教育厅重点计划(GJJ150010)项目资助
【分类号】:TG11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十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交流会征文通知[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0年01期

2 ;第12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交流会在武汉召开[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3年01期

3 陈鹏;振动消除宏观残余应力的机理研究[J];电焊机;2005年01期

4 ;第15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交流会于10月在重庆召开[J];中国表面工程;2009年03期

5 周喜来;蒋士杰;刘瑞光;;石化在役设备的焊缝残余应力的消除与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02期

6 李广铎;苏建新;王维容;刘柏梁;;鞲鞴涨圈残余应力的测试与分析[J];机车车辆工艺;1982年05期

7 曾春华;;残余应力对疲劳的影响[J];机械强度;1984年03期

8 邹桂根;;残余应力对机械系统可靠性的影响[J];科技通报;1987年02期

9 冯家骅;宋德勋;;残余应力与力处理[J];矿山机械;1987年09期

10 赵长恩;;薄壁压力容器中残余应力的一种无损电测方法[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中西南十省区(市)焊接学会联合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小勇;楚建新;叶军;陆艳杰;刘鑫;;铜应力缓解层对陶瓷-金属连接残余应力的影响[A];电子陶瓷,陶瓷,,金属封接与真空开头管用管壳的技术进步专辑[C];2006年

3 朱丽娜;徐滨士;王海斗;王成彪;;相关技术在残余应力检测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10年

4 潘勤学;栗勇;徐春广;肖定国;杨向臣;伍懿;;超声法焊缝残余应力检测技术研究[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任小平;刘怡;;一种无损测试焊接板件残余应力的方法[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6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焊接学会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7 宇慧平;韩长录;;超高强钢电阻点焊残余应力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王伟;;振动时效消除焊接件残余应力效果的验证[A];'2009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谢大吉;赵如发;胡德贵;王增梅;顾守仁;冯升波;;磁测残余应力法在工程中应用探试[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10 郑渝;李志勇;;焊接结构残余应力的超声检测[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峰;基于定位强化感应加热技术的磨削表面残余应力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王军强;大型壳体结构焊接变形及残余应力调控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董亚波;2A14铝合金厚板残余应力表征及消减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林松盛;Ti-TiN-Zr-ZrN抗冲蚀多层膜的制备、结构及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潘龙;脉冲电流法调控碳钢残余应力的机理及相关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计鹏飞;内部残余应力的SWXRD方法及在搅拌摩擦焊铝合金板中的应用[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7 沈磊;基于压痕隆起量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8 李亚楠;7055铝合金厚板淬火—预拉伸残余应力演变及预测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7年

9 曹江;2A02高强度铝合金热加工残余应力研究及其数值模拟[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10 宋文涛;残余应力超声无损检测与调控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喜强;热轧H700×300型钢残余应力的控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宋金潮;非调质钢棒材轧后冷却过程残余应力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翟紫阳;超高强钢厚板结构件MIG焊温度场应力场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孙彦文;Q345B钢等离子-MAG复合焊工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周鹏;微晶玻璃磨削表面的残余应力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张爱爱;基于SYSWELD的7A52铝合金双丝MIG焊残余应力分析[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7 韩晓平;残余应力与不锈钢腐蚀相关性的局部电化学探针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陈玉玲;管道环形焊缝残余应力数值模拟分析及焊接工艺优化[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9 晁耀杰;基于声弹性原理钢的焊接应力测量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王强;厚板焊接温度场与残余应力场有限元分析[D];湖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67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367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8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