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激光动态柔性微成形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28 19:20
【摘要】:激光动态微成形是一种新颖的高速微成形工艺。高速微成形不仅可以解决传统准静态微成形工艺中的一些难题,而且可以提高微成形能力,所以激光动态微成形已成为当前微成形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剖析国内外有关激光动态微成形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为改善激光冲击波加载特性提高微成形性能,提出了激光动态柔性微成形技术。本文针对激光冲击软膜加载特性及工件在软膜动态加载下的成形规律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了软膜对激光冲击波压力空间分布的均化机理。设计了软膜均化激光冲击波压力的对比实验,利用橡皮泥的形变来表征冲击波的空间压力分布,最终实验表明软膜可以有效地均化冲击波的空间压力分布。设计了软膜对于成形能力影响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软膜可以吸收一部分冲击波能量,使得冲击波赋予工件的成形速度低于临界成形速度,避免了过早出现断裂,从而可以保证塑性成形的正常进行,提高激光动态微成形能力。构建了微成形系统,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微成形的影响。用光学显微镜测量了不同激光能量下的微成形工件,用扫描电镜表征了失效工件的断口形貌。通过研究发现,当激光能量较低时工件具有良好的成形质量,当激光能量较大时工件产生了动态断裂,且断面有明显的氧化与融化现象,表明工件在失效之前产生了较大的塑性应变。研究发现当激光冲击次数达到一定阈值时,模具的表面会产生一些微缺陷。利用激光冲击靶材实验研究了冲击波对模具表面的退化机理,为微模具寿命周期的预测提供了指导。利用TEM技术对工件断裂前后的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工件可能经历的四个阶段:(1)最初的冲击加载阶段:产生了高密度的位错;(2)弯曲变形阶段:在冲击压缩形变下产生了动态再结晶,生成了纳米晶;(3)拉伸变形阶段:为了在这纳米晶区域产生高应变,晶界滑动(GBS)成为主要的变形模式,空洞很容易在拉伸状态下产生;(4)断裂阶段:随着拉伸变形的继续,温升导致的晶粒长大现象会降低材料的流动性能,同时局部的高拉伸应力会使空洞逐渐长大然后合并成裂纹,从而形成最终的剪切断裂。工件绝热剪切失效机理的揭示可更好地指导微成形工艺的设计。研究了金属薄板与微模具之间的高速碰撞行为对工件表面状态以及成形精度的影响。针对模具成形中微成形件存在的反弹问题,对激光冲击软膜加载方式进行了改进,改进之处在于在软膜和工件之间增加一层橡皮泥,相当于间接增大了工件的刚度,同时橡皮泥可以吸收碰撞产出的冲击波能量。实验结果表明橡皮泥层的添加虽然会吸收一部分成形能量,但是可以有效抑制反弹,从而提高工件的成形精度。利用纳米压痕测试系统,选取了断裂和未断裂两种典型成形工件作为测试对象,表征了软膜动态加载对零件机械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成形区域的弹性模量和纳米硬度相对于原材都增大了。特别是当工件未断裂时,在模具入口圆角处,其弹性模量和纳米硬度大幅提高。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工件的动态响应,分为三类:胀形成形,拉伸分裂和剪切断裂,这三类不同的动态响应对应于实验中观察到的三种不同成形结果。从温度场和应力场这两方面表征了绝热剪切带的演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验研究绝热剪切带的演变过程的不足。研究了模具表面的微缺陷对工件表面质量和成形深度的影响。分析了模具成形中工件的碰撞行为,揭示了工件的反弹变形规律。综上所述,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激光冲击软膜加载的特征,并通过对自由成形和模具成形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总结了金属薄板的微成形规律,为激光动态柔性微成形工艺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G6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德材料成形工艺与技术”双边研讨会在重庆成功举行[J];塑性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2 ;2008中国材料研讨会材料成形新技术与设备分会第1轮通知[J];锻压技术;2008年03期

3 B.Piller;金智才;;成形针织物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J];国外纺织技术(针织及纺织制品分册);1982年18期

4 谭平宇;回转对称形零件的劈镦成形工艺[J];模具工业;1988年12期

5 赵孟涛;上横臂体成形工艺及成形缺陷分析[J];模具工业;2002年06期

6 阴子健;;“凸背T铁”成形工艺的改进[J];金属成形工艺;2003年01期

7 张淑杰;;锻压成形工艺与装备特别策划专辑[J];机械工人;2006年06期

8 喻晨曦;;零件合体成形工艺的应用[J];金属加工(热加工);2009年07期

9 马皓生;李达;胡川;;伞形体快速温挤成形工艺研究[J];金属加工(热加工);2009年19期

10 叶庆荣;;钳坯少无切屑新成形工艺的试验研究[J];锻压技术;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双泉;高强;李娟;孙文博;张增强;;大电流导体复合式气焊接成形工艺的研究与应用(摘要)[A];2010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上海电气杯》征文论文集[C];2010年

2 赵宝民;江开勇;顾永华;;分段沉积雕铣成形工艺及材料研究[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赵宝民;江开勇;顾永华;;分段沉积雕铣成形工艺及材料研究[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维德;;挡油圈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A];塑性加工技术文集[C];1992年

5 张星;张治民;李保成;;温挤成形齿轮组织性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塑性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吴坚;;无支撑板材数字化渐进成形工艺研究[A];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钱健清;高霖;;数控渐进成形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A];2014年全国钢材深加工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韩英淳;;采用复合成形工艺用管坯制造整体无缝汽车后桥壳[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雷丽萍;曾攀;方刚;;塑性微成形技术及其工艺特点分析[A];第八届全国塑性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周朝辉;曹海桥;吉卫;;厚壁圆筒件成形工艺及有限元模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报记者 王斌 通讯员 张庆芳;数字化成形——技术发达国家的企盼[N];中国工业报;2009年

2 中国锻压协会“头脑风暴”专家库第二届首席专家 李森;对接先进成形工艺是中国锻压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N];中国工业报;2014年

3 中航工业制造所 黄遐;成形/成性一体化壁板制造技术——蠕变时效成形[N];中国航空报;2014年

4 曾元松;航空钣金成形技术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建议[N];中国航空报;2013年

5 中航工业制造所 李怀学;激光精密增材成形技术:打开“设计束缚”枷锁的钥匙[N];中国航空报;2013年

6 方义;高精度液压机[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3年

7 吴明鑫邋记者 李林岩;多点成形技术助推科技奥运[N];吉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麦建明;奥氏体不锈钢电辅助压印成形工艺建模与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李丽华;搅拌摩擦渐进成形中板料局部温升特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3 赵晓;激光选区熔化成形模具钢材料的组织与性能演变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4 沈宗宝;激光动态柔性微成形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5 王志坚;装备零件激光再制造成形零件几何特征及成形精度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邱立;脉冲强磁场成形制造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张琦;金属板材多点“三明治”成形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熊俊;多层单道GMA增材制造成形特性及熔敷尺寸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彭林法;微/介观尺度下薄板成形建模分析与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龚峰;T2紫铜薄板微成形摩擦尺寸效应与润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珍;用于复合材料成形的液压机装备—模具形状不对称引起偏载的耦合分析[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周勇;等强度弯管壁厚公式设计及芯棒热推成形工艺优化[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3 刘威;氧化锆/氧化铝生物陶瓷选择性激光熔融成形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周小磊;金属板材多点复合渐进成形破裂缺陷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5 申发明;不锈钢丝基激光增材制造成形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杨建兵;异形齿盘毂热冷复合成形工艺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7 刘成放;柔性管道骨架层成形工艺设计及有限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李明昆;汽车加油口盒成形的数值模拟分析及其工艺改进[D];南华大学;2014年

9 陈蕴弛;金属板材单点渐进成形数值模拟及优化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10 曹江;金属板料渐进成形数值模拟与成形规律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17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417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a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