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钒在铁路货车用高强度钢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26 12:17
【摘要】:耐大气腐蚀钢属于低合金高强度钢,是在普碳钢中添加了Cu、P、Cr、Ni等耐候性合金元素后,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层,减缓了锈蚀向钢铁材料纵深发展,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机车车辆、桥梁、房屋等各种金属结构件中。当前铁路货车用钢供货量最大的450MPa级高强度耐大气腐蚀钢一般采用Cu-Cr-Ni-Nb体系合金化方案,而含钒氮的高强度耐候钢研究较少。本文研究充分利用攀枝花钒钛资源特点,高强度耐候钢成分方案设计为C u-Cr-Ni-V-Ti-N体系,N添加量0.01~0.02%。实验室开展了钒、氮复合添加后对V析出行为、组织和性能等影响研究。在建立实验室高氮钢小尺寸试样化学氮定量分析方法基础上,通过热模拟试验、析出相定量分析、显微组织观察及性能测试等实验手段,对不同钒、氮含量的450MPa级高强度耐大气腐蚀钢钒析出行为进行了探讨。同时开展了形变工艺对奥氏体-铁素体等温转变的影响规律、试验工艺对钢的组织性能及V析出形为的影响等研究,并运用热力学计算方法对V在奥氏体、铁素体中的析出规律及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建立了高氮钢小尺寸试样实验室“低合金钢化合氮的测定-电解提取、蒸馏分离-靛酚蓝光度法”分析方法,克服了原分析方法测试化合氮精确度低的不足,通过不同分析方法精度对比,新的测定方法能精确定量分析含氮高强耐候钢中的氮含量。研究表明加入大于0.01%N后,V(C,N)才有可能在奥氏体中析出。试验钢中V(C,N)沉淀析出的PTT曲线是典型的C曲线形状,其鼻子点温度为V析出过程所需时间最短的析出温度,高强耐候钢对应的温度为870℃左右,增加氮有利于促进V(C,N)析出。变形加快了V(C,N)颗粒在奥氏体中的析出,促使PTT曲线向左移动。相对于氮含量变化对PTT曲线的影响,预应变量对PTT曲线的影响相对较小。热力学分析发现V(C,N)在奥氏体中形核沉淀析出存在一最大形核率温度,均匀形核最大形核率温度约为840℃,而V(C,N)在位错线上形核和均匀形核时的PTT曲线的鼻尖温度为800℃左右。PTT试验结果表明Nb、V复合添加后可明显提高最大形核率温度及鼻尖温度。V(C,N)在铁素体中析出可明显提高钢的强度,试验钢V(C,N)在铁素体中析出的PTT曲线为单调曲线,不存在鼻子点。珠光体转变后,V(C,N)在铁素体中均匀形核和位错线上形核率均较其在奥氏体中相应的形核方式的形核率增大约2-3个数量级。V(C,N)在铁素体中沉淀析出产生沉淀强化是钒在高强度耐候钢中的最主要作用。Cu-Cr-Ni-V-Ti-N体系高强度耐候钢中的V具有促进铁素体相变的作用,增加V含量后,钢中的铁素体组织比例增加:增加N含量后铁素体组织明显细化,但对珠光体相变的影响较小。含钒氮高强耐候钢的锈层组成物主要为α-FeOOH和γ-FeOOH,添加钒/铌元素后由于提高了加速腐蚀后的Ecorr值,进一步提高了高强耐候钢锈层的保护作用。高强耐候钢的腐蚀开始于夹杂处,而V/Nb元素在腐蚀严重区域分布均匀且无富集,微合金元素V/Nb对高强耐候钢的耐腐蚀性能有积极作用。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450MPa级高强度耐候钢关键控制参数,考虑晶粒细化和沉淀强化的综合作用,Cu-Cr-Ni-V-Nb-Ti-N体系高耐候钢最佳卷取温度为650℃。空冷工艺Cu-Cr-Ni-V-Ti-N体系高耐候钢适宜的终轧温度为870-890℃。考虑到N对冲击值及时效指数的影响,钒氮微合金化高强耐候钢中的V/N比值控制略高于V与N理想化学配位数(3.64),试验钢的综合性能最佳。本研究充分利用钒钛资源特点,设计了低成本、Cu-Cr-Ni-V-Nb-Ti-N体系新型高强度耐候钢生产方案,其生产成本低于国内外常规生产工艺Q450NQR1钢。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工业生产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细小、均匀的“多边形铁素体+少量珠光体”,铁素体晶粒度为11.5级(晶粒尺寸6.7μm);厚度10mm的钢卷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的平均值分别达到508.3MPa、602.1MPa、28.8%。厚度≥10mm的钢卷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的平均值分别达到480.1MPa、602.9MPa、26.8%。试验钢的焊接性和耐腐蚀性能优良,-40℃低温冲击平均值为128.3J,-70℃低温冲击平均值为75.6J,完全满足铁路车辆用钢的使用要求。目前已经工业化生产应用11万余吨,新合金化体系的Q450NQR1高强耐候钢推广应用效果较好。试验研究为攀钢后期的含钒高强度耐候钢系列产品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14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晖;铁路车辆用耐候钢的现状及发展[J];武钢技术;2003年03期

2 ;攀钢研制新一代高强耐候钢[J];特钢技术;2003年03期

3 陈勇;;耐候钢的发展及开发中的关键技术浅析[J];新疆钢铁;2006年04期

4 陈吉清,陈邦文,胡敏,宋育来;武钢铁路车辆用耐候钢的开发[J];钢铁研究;2003年05期

5 陆匠心,李爱柏,李自刚,温东辉;宝钢耐候钢产品开发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冶金;2004年12期

6 于千;;耐候钢发展现状及展望[J];钢铁研究学报;2007年11期

7 刘志勇;陈邦文;陈吉清;胡敏;宋育来;;武钢铁路车辆及集装箱用耐候钢的现状及发展[J];钢铁研究;2009年06期

8 张国臣;;热轧耐候钢薄规格轧制稳定性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年20期

9 吴志友;;车用耐候钢的研制[J];江苏冶金;1987年01期

10 ;我国耐候钢生产前景广阔[J];武钢技术;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勇;陈邦文;陈吉清;胡敏;宋育来;;武钢耐候钢的现状及发展[A];2009年全国热轧板带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秦树超;董志强;;耐候钢的发展及技术难点浅析[A];河北省2010年炼钢—连铸—轧钢生产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0年

3 刘庆春;郑之旺;;钒对高强度耐候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A];2013钒钛高强钢开发与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陈长白;刘庆春;左军;贾连第;俞梦文;杨耿;潘常芬;;提高耐候钢板表面质量的研究[A];199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1999年

5 汪兵;刘清友;毛新平;翁宇;王向东;贾书君;陈小平;翁宇庆;;低成本细晶高强耐候钢的研制[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华松;;高强度耐候钢的焊接[A];2008年科技学术研讨年提速安全与和谐铁路论文集[C];2008年

7 林卓英;杨凤鹏;孟祥琦;;建筑用耐火耐候钢高温下力学性能研究[A];全国MTS岩土混凝土试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丁志龙;程乃良;;梅钢耐候钢生产实践[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3)[C];2003年

9 王博;王德永;姜茂发;;钒-氮微合金化对低碳耐候钢强韧性的影响[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和平;王晗;;重新分析微稀土耐候钢中稀土元素的作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献东;鞍钢耐候钢板与“天”争锋[N];中国冶金报;2004年

2 记者 刘传佳 通讯员 魏莉;莱钢低成本耐候钢开发列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N];中国冶金报;2005年

3 包斯文;建筑用耐火耐候钢潜在市场广阔[N];中国商报;2001年

4 唐诗全;建筑用高强度耐火耐候钢市场看好[N];科技日报;2003年

5 刘志勇 宋育来 唐莹莹;武钢成功开发铁路车辆用高耐蚀型耐候钢[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6 记者 王延美;济钢首次出口耐候钢板[N];中国冶金报;2000年

7 记者 孙延军;宝钢独有新型高耐蚀耐候钢研发成功[N];中国冶金报;2011年

8 亚军 晨钟;攀钢耐火耐候钢性能优良[N];世界金属导报;2003年

9 亚军 晨钟;攀钢成功开发优质耐火耐候钢[N];中国冶金报;2003年

10 肖英龙;超低碳贝氏体新耐候钢板的开发[N];世界金属导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俊山;高耐蚀性铁路货车用S450EW钢的研制开发[D];东北大学;2014年

2 刘庆春;钒在铁路货车用高强度钢中的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博;锰、铬及钒氮合金化在低碳耐候钢中的作用机理[D];东北大学;2008年

4 吴红艳;低成本超细晶耐候钢的开发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岳丽杰;Cu-P-RE耐候钢中稀土行为作用及机理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6 夏妍;碳钢和耐候钢在若干典型环境下的腐蚀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荣豪;耐候钢SMA490BW激光-MAG电孤复合焊接工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侯泽然;355MPa级高耐候钢组织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葛秋辰;高湿热海洋大气环境下耐候钢耐蚀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4 刘芮;不同Ni含量的耐候钢在模拟高湿热海洋环境下的腐蚀行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纪海岩;A公司铁路高耐候钢开发项目的计划与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6 黄桂斌;稀土耐候钢的强度和塑性[D];东北大学;2008年

7 董辰;铌、磷、稀土对耐候钢力学性能影响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年

8 王珊;Cu-P-Cr-Ni-Mo-Nb耐候钢的热变形行为研究[D];青海大学;2012年

9 陈建军;高性能耐候钢周期浸润腐蚀试验系统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1年

10 曹yN哲;磷的析出行为对含铌耐候钢组织形貌及冲击性能的影响[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307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4307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c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