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镁合金疲劳行为的研究现状
【图文】:
颇J较拢噢竞辖鸬钠@褪倜阊鄛肓厛offin-Manson关系;用Morrow模型、SWT模型、Lorenzo模型分别对AZ31镁合金的疲劳寿命进行修正后,建立了AZ31镁合金在应力/应变控制模式下的疲劳寿命计算公式。YU等[16]在对挤压AZ61A镁合金研究时发现,在不同应变比加载条件下,由原SWT模型及修正后的SWT模型得到的疲劳寿命与试验结果均能很好地吻合。近期,有研究人员开始选用基本保持恒定的能量作为疲劳损伤参数来表征镁合金的疲劳寿命[6-7,17]。PARK等[6]计算了轧制AZ31镁合金不同方向的疲劳应变能参数,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ΔWp为塑性应变能密度(即每个循环周期塑性应变能),ΔWt为总应变能密度(即每个循环周期塑性应变能与拉伸弹性应变能之和),RD为轧制方向,ND为轧面的法向。由图1可以发现:沿RD和ND加载的试样,其塑性应变能密度与疲劳寿命均呈线性关系,但计算疲劳寿命所用参数不同;总应变能(考虑平均应力效应)密度也与疲劳寿命呈线性关系,并且不需要区分疲劳方向,可以用统一的参数计算镁合金的疲劳寿命。总体来说,有关镁合金疲劳寿命预测的研究较少,涉及的镁合金种类也不多,且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尤其是在非对称载荷等复杂工况下的疲劳寿命预测研究较为欠缺。图1基于能量模型的疲劳寿命预测[6]Fig.1Fatiguelifepredictionbasedonenergy-basedmodels[6]1.3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行为变形镁合金的疲劳裂纹通常萌生于材料表面的滑移带、析出相及孪晶带处[18-19]。裂纹扩展是通过2
猿菩裕噻岣吡ρ绠阅?[43]。近十年来,对含稀土镁合金循环变形及疲劳性能的研究报道很多[10,44-48]。ZHU等[44]发现在相同的外加应变幅下,GW102K稀土镁合金的疲劳寿命要显著高于AZ31镁合金的,两种合金的总应变幅与疲劳寿命在试验范围内均呈近似线性关系,如图2所示。虽然高稀土含量能够显著提高镁合金的疲劳性能,但成本较高。MOKDAD等[10]研究了低稀土钕含量的ZEK100稀土镁合金的疲劳性能,并与不含稀土的AZ31、AM30镁合金进行了对比,发现ZEK100稀土镁合金兼具较高的强度与较好的延性。图2GW102K稀土镁合金和AZ31镁合金的总应变幅-疲劳寿命曲线[44]Fig.2Totalstrainamplitude-fatiguelifecurvesofrareearthcontainingGW102magnesiumalloyandAZ31magnesiumalloy[44]3.2热处理热处理能使镁合金中析出沉淀相,从而有效提高镁合金的力学性能,改善其疲劳性能。ADAMS等[49]在对热轧WE43镁合金进行超高周疲劳试验时发现,经T5(204℃×48h)、欠时效及过时效处理后,镁合金在循环109周次时的疲劳强度相差较大,分别为110,65,65MPa,但平均裂纹扩展速率变化不大。DONG等[50]对Mg-10Gd-3Y镁合金在5种热处理状态下的疲劳性能进行了对比,发现时效处理可提高合金的疲劳强度和疲劳寿命,且峰时效的强化效果最好,疲劳强度提高了10%,但T4及T6热处理后的疲劳强度及寿命比初始挤压态合金的更差,疲劳强度降低了27%。LIU等[51]研究发现,ZK60镁合金在经T5处理后疲劳强度提高了7%,但是经应力幅较大的低周疲劳时,热处理对疲劳强度的提高效果不是很明显。MATSUZUKI等[14]对比了挤压态AZ31镁合金及其经350℃×1h空冷热处理后的疲劳行为,发现两种状态合金的循环应力响应?
【作者单位】: 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山东省轻质高强金属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筹);山东省汽车轻量化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B0701200)
【分类号】:TG146.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琨,黎文献,李松瑞;变形镁合金材料的研究进展[J];轻合金加工技术;2001年07期
2 余琨,黎文献,王日初,马正青;变形镁合金的研究、开发及应用[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3年02期
3 于文斌;刘志义;程南璞;吴安如;;稀土变形镁合金的研究和开发[J];材料导报;2006年11期
4 李姗;王伯健;;变形镁合金的研究与开发应用[J];热加工工艺;2007年06期
5 王荣贵;;我国变形镁合金开发的现状与发展[J];山西冶金;2009年02期
6 王海英;杨晓红;;变形镁合金的研究及开发[J];科技资讯;2010年14期
7 王艳丽;郭学锋;黄丹;王英;;高性能变形镁合金研究进展及应用[J];热加工工艺;2011年18期
8 马高山;张颂阳;王含英;;耐热变形镁合金的塑性变形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1年16期
9 李新凯;张治民;赵亚丽;;变形镁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前景[J];热加工工艺;2011年24期
10 袁成祺;;变形镁合金国标审定通过[J];航空材料;198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亚夫;陈捷;宁俊生;王荣;王智慧;乔光利;纪伟;;变形镁合金材料抗弹性能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潘复生;张静;汪凌云;丁培道;;变形镁合金研究最新进展及应用前景[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任凤章;刘平;田保红;刘勇;;变形镁合金研究现状[A];第三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暨第六次全国热处理生产技术改造会议论文专辑[C];2005年
4 赵辉;彭晓东;王艳光;;变形镁合金的塑性改善研究现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王娜;雷丽萍;方刚;曾攀;;基于晶体塑性理论的变形镁合金塑性成形过程的有限元模拟技术[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十二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红玲;乐启炽;张志强;崔建忠;;变形镁合金大规格锭坯的组织与性能研究[A];2013广东材料发展论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吴玮;严铿;徐晓菱;徐元泽;唐全波;;变形镁合金的固相焊接技术[A];第十一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2005年
8 黄光胜;汪凌云;范永革;黄光杰;卢志文;;变形镁合金热挤压组织与性能研究[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曾荣昌;韩恩厚;刘路;高国忠;徐永波;柯伟;;变形镁合金AM60的组织及性能[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杨朴;沈玉滨;;Mg-Ga-Y-Zn-Zr系变形镁合金的熔铸[A];2011全国铝及镁合金熔铸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夏德宏;变形镁合金的铸造技术[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任政;变形镁合金强韧化与电磁—悬浮连铸技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余琨;稀土变形镁合金组织性能及加工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3 赵亚忠;高塑性稀土变形镁合金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林丹;稀土变形镁合金的组织控制与断裂行为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5 马玉涛;变形镁合金电磁搅拌悬浮铸造与合金强化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常丽丽;变形镁合金AZ31的织构演变与力学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东明;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对AZ31变形镁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5年
2 郝晓伟;Mg-Sn系变形镁合金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3 郭伟;商用变形镁合金的低温力学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东野生栓;Mg-Zn-Gd-Ca-Mn变形镁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5 郭凤海;高能电脉冲作用下变形镁合金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6 关峰;氧化铈原矿还原铈制备含铈变形镁合金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严楷;变形镁合金自孕育凝固近终形铸造过程及机理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建军;高性能变形镁合金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9 王庆民;高铝变形镁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徐航;氧化镧制备含镧变形镁合金的组织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218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521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