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渗碳后的深冷处理

发布时间:2019-10-03 00:28
【摘要】:采用热磁分析、显微硬度分析与直读光谱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钢进行渗碳后的深冷处理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无碳化物贝氏体钢在1193K渗碳空冷后,测试有效硬化层样品的热磁曲线,可以得到有效硬化层的深冷处理温度宜低于134K。经123K深冷处理和463K回火,有效硬化层残留奥氏体含量约为12.2%(质量分数)。通过深冷处理使渗碳钢近表面层得到显著硬化,再经低温回火使近表面层硬度均达到810HV_(1.0)左右,渗碳钢的硬度梯度分布趋于合理。
【图文】:

分析结果图,碳浓度,显微硬度,试样


磁强计(VSM)组件上对样品进行磁性分析,包括恒温(300K)磁化曲线和热磁曲线分析。所选用的最大磁场强度(H)为30000×79.6A·m-1。根据磁性分析的结果,确定冷处理工艺。将渗碳后的试样在SLX-80型程序控制深冷箱中进行深冷处理。463K/60min回火后作进一步磁性分析。利用AxioVert.A1型金相显微镜观察试样的显微组织。2结果与分析2.1直读光谱分析和显微硬度分析渗碳空冷试样的直读光谱分析结果和显微硬度分析结果见图1。由图1可得试样渗碳空冷后碳浓度随渗层深度的变化规律,其最高碳浓度约为1.1%,由直读光谱分析确定的全渗层深度为3.6mm。由显微硬度分析结果可得试样渗碳空冷后的有效硬化层深度为1.4mm。渗碳空冷(AC)后渗层最高硬度值虽然达到760HV1.0以上,出现在距离表面0.6mm处,但近表面层最低硬度值仅为500HV1.0。由图1可见,再经463K/60min回火后(AC+T),近表面层最低硬度值还会进一步降低到460HV1.0左右,渗碳钢的硬度梯度分布更加不合理。全渗层深度(3.6mm)包括有效硬化层深度(1.4mm)和过渡层深度(2.2mm)。有效硬化层最低碳浓度即距离表面1.4mm处的碳浓度为0.37%。图1试样的碳浓度和显微硬度分析结果Fig.1Carbonconcentrationandmicrohardnessanalysisresultsofspecimen2.2有效硬化层样品的热磁分析为了深入研究无碳化物贝氏体钢渗碳后的冷处理特性,根据有效

热磁曲线,有效硬化层,热磁曲线,渗碳


材料工程2017年5月图2渗碳空冷后有效硬化层样品的热磁曲线Fig.2Thermalmagneticcurvesofhardenedlayersampleaftercarburizingandaircooling层的马氏体转变终止温度(Mf=134K)即冷处理特征温度,实际冷处理温度宜等于或略低于冷处理特征温度,再降低冷处理温度并不能使残留奥氏体进一步减少。由此确定深冷处理工艺为:123K/30min,将渗碳后的试样整体在SLX-80型程序控制深冷箱中进行深冷处理。深冷处理后的回火工艺为463K/60min。无碳化物贝氏体钢渗碳空冷,并经463K/60min低温回火后,渗层典型组织如图3(a)所示,可以看出为回火针状马氏体和块状残留奥氏体。深冷处理并经463K/60min低温回火后,渗层典型组织如图3(b)所示,可见光学显微镜下已观察不到回火马氏体,而转变为隐晶回火马氏体(并含残留奥氏体)。随钢中碳含量增加,过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马氏体淬透性增大,故淬火后渗碳层形成高碳马氏体组织。由表及里,高碳马氏体组织逐渐转变为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由此可以认为,渗碳后无论渗层还是心部,均由α-Fe为溶剂的固溶体相(马氏体或贝氏体-铁素体)和γ-Fe为溶剂的固溶体相(残留奥氏体)两相组成。根据直读光谱分析结果,渗层马氏体和心部贝氏体-铁素体二者成分的区别是马氏体比贝氏体-铁素体含碳量高、含铁量低且最大差值不超过1%,,将二者统一视为α-Fe为溶剂的固溶体相,定量相分析时取二者含铁量的中间值,由此引起的误差在±0.5%以内。根据渗碳空
【作者单位】: 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省材料近净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E20142081149)
【分类号】:TG1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奇,郝玉峰,阎献国,王俊杰;高性能低温深冷处理设备[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3年04期

2 李智超,赵立东,时海芳;磁场深冷处理对合金钢力学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04年02期

3 张茂勋,郭帅,何福善;深冷处理对440A铸造不锈钢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2004年09期

4 李金刚;;4Cr13钢磁场深冷处理工艺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夏雨亮;金滔;汤珂;许斌;张晓忠;陈佑军;;深冷处理工艺及设备的发展现状和展望[J];低温与特气;2007年01期

6 韩斌慧;;煤矿机械零件深冷处理可行性探讨[J];煤矿机械;2008年08期

7 赵国华;魏建勋;;深冷处理对3Cr13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9年05期

8 黄俊平;;深冷处理方法扩展应用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0年22期

9 宋宝敬;邢志松;赵晓丽;刘树仁;王宝平;;钢的深冷处理设备的开发与应用[J];热处理;2011年05期

10 易翔;陈鼎;;复合材料深冷处理研究进展[J];金属热处理;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何福善;尤华平;张茂勋;;深冷处理在高铬铸铁中的应用[A];福建省科协第三届学术年会装备制造业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晓峰;单平;胡绳荪;吴志生;;深冷处理点焊电极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2005年

3 李士燕;张良运;;合金工模具钢的深冷处理及其组织性能的研究[A];第四届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上)[C];1991年

4 吴志生;高珊;刘翠荣;靳鹏飞;;5A06铝合金焊接接头深冷强化机理研究[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何福善;潘馨;张茂勋;;提高铸造P2O钢性能的热处理工艺研究[A];第六届21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谢尘;高碳高合金钢深冷处理微观结构演化及相变机理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2 王晓峰;深冷处理的Cu-Cr-Zr电极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3 李绍宏;高强韧冷作模具钢组织设计及组织控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赵菲;AZ31B镁合金TIG焊接接头的深冷强化机理[D];太原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洋;深冷处理对DLC/合金钢复合体系机械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郭风丽;复合涂层硬质合金及其深冷处理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李峻安;S390粉末冶金高速钢滚丝轮及其深冷处理[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陈金秋;深冷处理AZ31镁合金CMT焊接接头耐腐蚀性性能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5 李璐;深冷处理对AZ31镁合金CMT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冈超;深冷处理粉末冶金高速钢丝锥攻制钛合金螺纹试验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7 孙静;超低温处理工艺对YGl2和M2Al材料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D];东北大学;2014年

8 周志明;高速钢刀具深冷处理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9 张亚雄;深冷处理对6061铝合金冷金属过渡焊接接头的影响[D];江苏大学;2016年

10 晏彬彬;37CrMnMo热处理工艺参数研究与优化[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45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545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a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