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基于在线感应加热的棒线材无孔型轧制有限元模拟

发布时间:2017-03-25 07:16

  本文关键词:基于在线感应加热的棒线材无孔型轧制有限元模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是基于Φ6.5mm45钢高速线材实际工业生产线,将传统生产线上的加热炉改造成在线感应加热,以期达到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应用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了感应加热-粗轧过程模型,模拟了感应加热过程温度的变化,和粗轧过程温度、等效应变和轧制力的变化。分析模拟结果,在感应加热前,铸坯芯部到角部的温度是逐步降低的,在感应加热过程中,随着铸坯进入感应线圈,铸坯的温度升高,尤其是边角温度急剧升高,使得铸坯的温度能够达到开轧要求。轧制过程中,铸坯的不同部位温度、等效应变的变化情况差别很大。表层的等效应变最大,温度最低,越靠近芯部,等效应变越小,温度越高。轧制力的大小与开轧温度和压下量有关系,当进入稳态轧制时,轧制力在一定法范围内波动,并且在第5道次有最大的轧制力。进一步分析感应加热-粗轧工艺流程,从950℃开始,每50℃为一个梯度,到1100℃,共四个温度梯度。在不同的表面温度下,轧制温度、等效应变和轧制力各不相同。表面温度在950℃时,轧制力有最大值。表面温度越低,粗轧过程中铸坯断面变形相对均匀,变形更易渗透到铸坯中心位置。对比了均温轧制和非均温轧制,在铸坯开始咬入轧辊时,非均温轧制情况下的等效应变在表层和芯部有最大值,而均温轧制只分布在表层。轧制结束时,非均温轧制情况下,等效应变从表层到芯部依次增加,而均温轧制的等效应变除了芯部有等效应变值略大外,在次表层也存在较大的等效应变,因此,非均温轧制的等效应变分布更加均匀,变形更加均匀。
【关键词】:棒线材 热连轧 感应加热 有限元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335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9
  • 1 绪论9-13
  • 1.1 引言9-11
  • 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
  • 1.3 研究内容11-12
  •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12-13
  • 2 文献综述13-26
  • 2.1 棒线材热连轧的现状及发展13-15
  • 2.1.1 棒线材的生产现状13
  • 2.1.2 棒线材连轧的发展趋势13-15
  • 2.2 减量化技术15
  • 2.3 连铸坯热直接轧制技术15-17
  • 2.4 感应加热理论17-18
  • 2.4.1 感应加热技术的现状及发展17
  • 2.4.2 感应加热基本原理17-18
  • 2.5 非均温轧制18
  • 2.6 热轧过程中的热力耦合有限元模拟仿真18-26
  • 2.6.1 有限元法概述18-19
  • 2.6.2 刚塑性有限元法19-21
  • 2.6.3 弹塑性有限元法21-23
  • 2.6.4 材料屈服准则23-24
  • 2.6.5 本构方程24-26
  • 3 高速线材轧制过程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26-48
  •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26-32
  • 3.1.1 轧制模型建立的基本假设26
  • 3.1.2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26-28
  • 3.1.3 几何模型的建立28-31
  • 3.1.4 本构关系模型31-32
  • 3.2 感应加热过程温度分析32-35
  • 3.3 轧制力的变化35-36
  • 3.4 轧制过程温度的变化36-40
  • 3.5 轧制过程等效应变的变化40-44
  • 3.6 轧制过程等效应力的变化44-47
  • 3.7 本章小结47-48
  • 4 基于感应加热表面温度变化的数值模拟48-60
  • 4.1 感应加热过程温度的变化48-49
  • 4.2 不同表面温度下的轧制力49-51
  • 4.3 轧制过程中的温度变化51-52
  • 4.4 轧制过程中的等效应变52-57
  • 4.5 轧制过程中的等效应力57-59
  • 4.6 本章小结59-60
  • 5 非均温轧制的数值模拟60-66
  • 5.1 非均温轧制和均温轧制下的轧制力60-61
  • 5.2 非均温轧制和均温轧制下的等效应变61-65
  • 5.3 本章小结65-66
  • 6 结论66-67
  • 参考文献67-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72-73
  • 致谢73-74
  • 作者简介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俄罗斯将举办国际感应加热学术交流会[J];金属热处理;2009年04期

2 田文华;;推动感应加热应用 促进行业技术进步[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1年13期

3 牟俊茂;刘光信;张明;;大功率锻造感应加热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2年21期

4 汤景明;感应加热与节能[J];电工技术杂志;1982年02期

5 伊占坤;;金相法测定感应加热钢的临界点[J];冶金分析与测试(冶金物理测试分册);1985年01期

6 吉德宝;;感应加热操作工的好助手[J];金属热处理;1986年11期

7 蒲卫华;感应加热发展简史(英)[J];电炉;1987年03期

8 张湘滨;脉冲式节能感应加热炉[J];电炉;1988年02期

9 戚宗刚,柳鹏,陈辉明;感应加热调功方式的探讨[J];金属热处理;2003年07期

10 Fabien Marquis;;热处理的高端感应加热方案[J];机械工人;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光;汪友华;刘福贵;;三维有限元法在横向磁通涡流感应加热中的应用[A];全国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CTEE'2001)论文集[C];2001年

2 赵晶;齐铂金;陈景武;;感应加热中延伸电缆的选择和设计[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3 李宏;刘焕;;感应加热用中高频电源技术的新进展[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潘三强;徐哲;孔亚广;薛安克;;基于神经网络的连铸坯感应加热过程温度预测模型研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志琴;张惠娟;胡旭东;颜威利;;电磁涡流加热有限元分析[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陈兵芽;刘莹;;感应加热石蜡驱动器的二维数值模拟[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C];2008年

7 吴强;张雪彪;刘玉君;;基于水火弯板工艺的钢板感应加热方式对比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赵飞;耿程飞;张永亮;;基于DSP的全数字化感应加热控制系统研究[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吴建敏;;感应加热重熔技术最新进展——真空/气体保护气氛感应加热重熔炉[A];第八届中国铸造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黄兵;;IH磁感应加热分析[A];《IT时代周刊》论文专版(第296期)[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感应加热还原炼镁装置[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2 赵志伟;洛阳民企攻克世界节能难题[N];洛阳日报;2007年

3 成都 彭春梅荐;一种新型感应加热电饭煲[N];电子报;2014年

4 记者 吴夏炎邋岳双才 通讯员 郭青;西气东输二线用X80感应加热弯管通过鉴定[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QHeat长材和板带感应加热系统介绍[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6 江苏 沈亦飞 董强;电磁炉一个机心带多个感应加热线圈[N];电子报;2005年

7 江苏 黄启军;KGPS型宽频带感应加热中频炉的“怪病”[N];电子报;2007年

8 江苏 沈亦飞;电磁灶双组感应加热线圈[N];电子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于建英;橡塑类机械内置式双边电磁感应加热关键技术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年

2 杨晓光;横向磁通感应加热及其优化问题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3 庞玲玲;行波感应加热问题的研究及粒子群算法的改进[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4 赵前哲;钢棒生产线感应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5 陈明祥;基于感应加热的MEMS封装技术与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刘文明;感应局部加热封装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浩;连铸直轧电磁感应补偿加热过程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芳芳;注塑机料筒电磁感应加热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2 罗穆峰;同步器齿套感应加热仿真分析及其电源设计[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3 薛子文;感应加热制备太阳能级铸造准单晶硅生长机理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4 陈诚;钢板移动式感应加热水火弯板工艺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杨雪;中频感应加热场路耦合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陈芳;基于IGBT的20kW电磁感应加热设备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邓艳波;电磁感应加热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徐昱;三维移动式感应加热弯板成形有限元模拟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9 许道玉;钛及钛合金锭感应加热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10 陈利斯;船用柴油机半组合式曲轴红套工艺的研究与设计[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在线感应加热的棒线材无孔型轧制有限元模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66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d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