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斜波加载下铋、锡等典型金属材料的相变动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1 12:42
【摘要】:相变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物质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会发生相转变,物质相变前后物理、力学、化学和结构等性质显著改变,因此相变是冲击波物理、材料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研究相变的实验方法主要有静高压和冲击压缩,近似对应等温线和绝热线。由热力学可知,等熵线介于等温线和绝热线之间,准等熵压缩(斜波压缩)研究相变是联系这两种研究方法的桥梁,另外天体物质受引力压缩的主要状态更接近等熵压缩,因此利用斜波加载技术研究相变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本文在磁驱动斜波加载装置CQ-4上,开展了铁、铋和锡等典型金属的斜波压缩相变动力学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和创新:1)完善了适用于相变研究的磁驱动斜波加载实验技术,拓展了 CQ-4装置可覆盖的热力学加载路径。建立了与CQ-4装置配套的预设样品初始温度系统,温度调节范围是-80℃-180℃,精度为0.1℃,其中低温系统是首次在磁驱动斜波加载装置上实现,基于变温系统可以在更宽的温度范围内研究热效应对相变动力学的影响;建立了冲击-斜波复杂路径加载实验技术,利用此技术可获取热力学平面上等熵线和冲击Hugoniot线之间的实验数据,对建立和校验物理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液态样品斜波加载实验技术,为后续的液液相变、液固相变动力学研究奠定实验基础。2)基于完善后的磁驱动斜波加载技术,开展了铁、铋、锡等典型金属的斜波压缩相变实验,研究了窗口材料、样品厚度、初始温度等因素对相变动力学过程的影响。获得了铋含有三次相变信息的速度波剖面,清晰给出了动态压缩过程中铋依次经历I、II、III和V四个固体相,而不是直接由I相直接进入III相或V相,体现了斜波压缩技术在研究复杂相区间材料动态特性时具有明显优势。数值计算结果再现了铋斜波压缩过程中经历的弹塑性转变、3GPa附近和7GPa附近相变,通过实验结果对现有铋的Helmholtz自由能表达式及其参数进行了修正。实验观测到铁样品(蓝宝石窗口)波剖面在相变混合区出现了负斜率。相变混合区对应的速度波剖面波形由界面反射压缩波强度和相变过程中材料体积塌缩引起的‘稀疏波’强度两个因素决定,反射压缩波强度由样品和蓝宝石窗口声阻抗决定,体积塌缩引起的'稀疏波'强度由相变引起的体应变间断大小、相变速率决定。三种材料(铁、锆、钛)与窗口的声阻抗匹配及相变弛豫时间基本一致,而锆和钛材料相变引起的体应变间断不足铁的一半,因此铁样品内部随着相 '变的发生会有强烈的'稀疏波'产生,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其出现负斜率,锆和钛则不会出现。相变对应的特征速度随着样品初始温度的提高而减小,这是由于提高样品初始温度后材料的两相Gibbs自由能之差缩小,较小的压力使材料达到相变临界条件。冲击-斜波加载下锆的实验结果表明冲击压力较小时可观测到包含相变信息的三波结构速度波剖面,加载条件相同时随着撞击速度的提高样品后表面速度峰值增加,这是由于冲击波强度增加会提高样品的温度,实验对应的热力学路径介于等嫡线和Hugoniot线之间。相变起点对应的特征速度随着样品厚度增加逐渐减小,这是相变弛豫时间、波系演化的结果,相变波从亚稳态回归到平衡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传播距离,薄样品中相变波还处于压力较高的亚稳态,因此对应的特征速度较高。3)建立了适用于斜波加载下材料相变研究的Hayes多相修正模型和基于Helmholtz自由能的铁、铋和锡等金属的多相状态方程。基于斜波压缩过程的热力学特点、借鉴Mumaghan等熵状态方程对Hayes多相模型中的体模量进行了修正,修正后模型同时适用于斜波和冲击相变过程,未修正的Hayes无法描述斜波压缩相变实验,说明冲击实验结果掩盖了压力项的作用而斜波实验结果将问题暴露出来。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基于Helmholtz自由能的多相状态方程同时适用于斜波和冲击相变实验的描述,这是首次利用这种形式的多相状态方程开展动态实验过程的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G111.5
【图文】:

等熵线,中铝,超高压,范围


'逦进行压缩,加载速率较低,由不可逆热耗散所引起的热效应成分大大降低,靶内逡逑的熵增和温升很小。铝的冲击Hugoniot线和等熵线见图1.2,由图得随着压力的逡逑提高两种热力学路径的差异越来越大,斜波压缩下材料可以在很高的压力范围内逡逑1逡逑

加载曲线,等熵线,等温线,相对位置


52]。逡逑的准等熵(斜波)加载实验技术研究地开展材料相变动力学的研究,必须有相应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人们己经成功的发广泛的实验技术可以分为静高压压缩和冲击认为是一个等温加载过程,加载曲线在P-V由于加载速率快,样品来不及和外界交换热P-V平面上可以看作一条Hugoniot线。由热力Hugoniot线之间。所以,在材料动力学特性研术是联系静高压压缩和冲击压缩技术的重要对各种物态方程理论作出关键性的鉴别,并可。逡逑P袖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佟莹;李永乐;王玄;张乐;武东森;权国政;;高强度钢板多相区相变动力学模型及试验验证[J];模具工业;2017年09期

2 ;马氏体相变动力学的深入描述[J];热处理;2003年03期

3 黄祖洽;;相变动力学中的若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4 罗芳;韩利战;顾剑锋;潘健生;;3Cr2Mo钢马氏体相变塑性及应力对其相变动力学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1年06期

5 杨国庆,严东生;氧化铝相变动力学[J];硅酸盐学报;1966年01期

6 张斌,张鸿冰;形变奥氏体→铁素体转变的动力学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12期

7 刘春成,姚可夫,高国峰,刘庄;应力应变对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及相变塑性影响的研究[J];金属学报;1999年11期

8 云绍辉,张德勤,田志凌,杜则裕;微合金钢焊缝金属中针状铁素体相变动力学分析[J];焊接学报;2005年08期

9 叶海峰;张振宇;刘志林;;18Cr2 Ni4 WA钢中C-Ce偏聚对相变动力学的影响[J];试验技术与试验机;1994年Z2期

10 周晓光;赵宪明;朱丽娟;许云波;吴迪;;带钢热轧过程中相变动力学的模拟[J];钢铁研究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俊;吴强;于继东;金柯;陈小辉;谭叶;李牧;阳庆国;;宏微观诊断技术联合揭示铁的冲击相变动力学特性[A];第十八届中国高压科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C];2016年

2 张一方;;非线性相变动力学和孤子模型[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颜富士;游佩青;张俊龙;;热差及维差分析所揭露的θ-至α-Al_2O_3相变动力学特性[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黄令;马辉;赵新华;;富钼组成ZrMo_(2-x)W_xO_8(x=0.2, 0.4, 0.6, 0.8)立方相转变为三方相的动力学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刘彦春;;连续冷却过程中膨胀曲线与相变动力学曲线之间的关系[A];2007热轧钢材组织性能预报与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郑蔚;梁凯峰;张进修;;BaTiO_3陶瓷的内耗特性及相变动力学研究[A];内耗与超声衰减——第三次全国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7 高俊杰;张豪;谢龙;王刚华;贺红亮;柏劲松;;高压下钛酸钡铁电晶体畴结构演化及相变动力学的相场模拟研究[A];第十八届中国高压科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C];2016年

8 种涛;谭福利;王桂吉;赵剑衡;;斜波压缩下锡的相变动力学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9 程贻举;徐启昆;何敏;;Ni36CrTiAl弹性合金晶界不连续析出相变动力学的研究[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10 王芳;张公正;;聚乙二醇4000/聚丙烯酰胺相变材料的固-固相变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种涛;斜波加载下铋、锡等典型金属材料的相变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于继东;冲击相变动力学过程的相场模型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4年

3 陈睿恺;30Cr2Ni4MoV钢低压转子热处理工艺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申传胜;复杂网络上重要相变动力学过程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何建国;超细贝氏体组织演变及相变加速技术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6 宋奎晶;TA15钛合金TIG焊热影响区组织模拟及力学本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谭峰亮;高等级厚规格含铌抗大变形管线钢组织与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8 闫涛;55SiMnMo中空钢孔型轧制及冷却过程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9 孙峰;Ti60钛合金相变动力学及组织演变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10 王昕;非晶FeCo基合金的相变动力学和软磁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冬江;相变动力学模型的改进及其在非晶晶化过程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2 张妮;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制备、相变动力学研究及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陆劲超;微小应力下奥氏体→铁素体相变动力学过程分析[D];天津大学;2008年

4 丛阳阳;基于相变的TC4钛合金轧制过程模拟计算与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5 白宁;直流电场作用下Cu-0.33Cr-0.06Zr合金时效组织和性能的变化规律[D];河南科技大学;2014年

6 刘建静;大型筒节热轧后喷淋冷却机理和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7 冯红超;应力对HQ785钢贝氏体相变动力学行为及相变塑性的影响[D];辽宁科技大学;2008年

8 聂振国;应力影响低合金中碳钢相变的实验研究与建模[D];清华大学;2012年

9 刘晓东;非调质钢空心轴三辊楔横轧热成形后冷却相变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10 杨刘玮;棒状MgCO_3·3H_2O干燥动力学及CO_2分子动力学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36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736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4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