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钛合金一体化全活动度人工颈椎间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15:06

  本文关键词:钛合金一体化全活动度人工颈椎间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现有球窝结构的人工颈椎间盘摩擦运动时,易产生颗粒引发炎症;非限制性人工颈椎间盘手术部位的过度活动度,易导致韧带应力和应变增加,加速邻近软组织退化;常规颈椎动态稳定器(DCI)存在高应力,低活动度,短期固定性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常规DCI的研究,设计出两种新型钛合金一体化高活动度改性DCI颈椎间盘植入体(简称改性DCI),并对夹具优化设计,通过静力结构仿真、疲劳仿真和疲劳实验对新型改性DCI颈椎间盘植入体的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建立植入DCI的C5-C6颈椎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对不同材料、弯曲段的不同宽度和厚度的DCI进行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研究材料、弯曲段的宽度和厚度对其等效应力和活动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弹性模量低强度高的钛合金更加适合改性DCI颈椎间盘植入体。相对于弯曲段的厚度,弯曲段的宽度对侧屈和扭转的活动度具有更明显影响。可以通过优化弯曲段的宽度、厚度或者承载截面的形状,使改性DCI能够在满足疲劳寿命的前提下最大可能的满足患者颈椎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屈和扭转运动时所需的特定的活动度需求。提出了两种新型改性DCI颈椎间盘植入体的初步设计方案:切角Ω型结构的改性DCI颈椎间盘植入体和弯曲段采用类梯形截面的改性DCI颈椎间盘植入体。切角Ω型结构的改性DCI颈椎间盘植入体是通过切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活动度,在理论上能够满足抗疲劳性能要求的同时,可实现术后颈椎节段前屈、后伸、侧屈和扭转的活动度达到正常颈椎100%、100%、99%、100%。弯曲段采用类梯形截面的改性DCI颈椎间盘植入体是通过下凹圆弧挖去多余厚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活动度,在理论上能够满足抗疲劳性能要求的同时,可实现术后颈椎节段前屈、后伸、侧屈和扭转的活动度达到正常颈椎77.6%以上、100%、100%、77.9%以上。为了设计一种能够使其对改性DCI的夹持效果与C5-C6颈椎节段相同的生物力学性能仿生测试夹具,研究夹具的尺寸因素和材料属性对夹具内改性DCI的等效应力和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随着U型薄板材料的弹性模量、厚度和宽度的增加,改性DCI的最大等效应力和变形明显减小;但是,相对于U型薄板,其他的尺寸参数对改性DCI的最大等效应力和变形没有明显影响。因此,重点优化U型薄板的材料和尺寸,而圆柱体的几何尺寸就根据颈椎节段的几何尺寸来定义,圆柱块的中心和U型薄板尾端的距离根据椎间盘和韧带的距离来定义。通过颈椎仿生夹具,进行疲劳仿真和疲劳试验,并初步分析疲劳断口。在疲劳仿真和疲劳实验中,弯曲端的厚度为1.0mm、切角与螺栓孔的端面距离2mm角度25(弯曲段的宽度最小值8.3mm)的改性DCI的疲劳寿命分别为5360万次和6173万次;弯曲端的厚度为1.0mm、切角与螺栓孔端面距离1.5mm角度25(弯曲段的宽度最小值7.8mm)的改性DCI的疲劳寿命分别为2314万次和1860万次;其余规格的切角型改性DCI的疲劳寿命均超过8000万次。通过对疲劳断口的形貌分析,发现疲劳裂纹首先在弯曲段外表面产生,这与静力结构的仿真假体最大应力值以及疲劳仿真假体最小寿命的位置高度吻合。因此,弯曲段厚度1.0mm、切角与螺栓孔端面距离1.5mm角度20(弯曲段的宽度最小值10mm)的切角型改性DCI前屈、后伸、侧屈、扭转下的活动度分别能达到正常状态的100%、100%、99%、100%,且满足疲劳要求,理论上为最优方案。
【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 钛合金 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仿生夹具 疲劳实验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146.23;R318.0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注释表13-14
  • 第一章 绪论14-28
  • 1.1 背景14-15
  • 1.2 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的研究现状15-22
  • 1.2.1 常用的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的研究和介绍15-19
  • 1.2.2 常见的假体选材19
  • 1.2.3 常见的假体设计19-20
  • 1.2.4 常见的假体测试方法20-22
  • 1.3 有限元法在骨科生物力学中的应用22-26
  • 1.3.1 有限元法22-25
  • 1.3.2 在骨科生物力学中有限元法的应用25-26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26-28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案28-35
  • 2.1 相关软件介绍28-30
  • 2.1.1 Ansys Workbench软件28-29
  • 2.1.2 FE-SAFE软件29-30
  • 2.2 材料和设备30-33
  • 2.3 研究方法33-34
  • 2.4 本课题的研究方案流程34-35
  • 第三章 新型改性DCI颈椎间盘植入体的设计35-44
  • 3.1 新型改性DCI颈椎间盘植入体的设计目的35
  • 3.2 探究常规DCI的材料、弯曲段的宽度和厚度对其性能的影响35-40
  • 3.2.1 实验方案35-37
  • 3.2.2 有限元分析结果37-39
  • 3.2.3 讨论39-40
  • 3.3 新型改性DCI颈椎间盘植入体的设计40-43
  • 3.3.1 优化设计的理论依据40
  • 3.3.2 切角 Ω 型结构的改性DCI设计方案40-42
  • 3.3.3 弯曲段采用类梯形截面的改性DCI设计方案42-43
  • 3.4 本章小结43-44
  • 第四章 全活动度改性DCI有限元仿真及其结果分析44-53
  • 4.1 设计方案一:切角 Ω 型结构的改性DCI颈椎间盘植入体44-49
  • 4.1.1 实验方案44
  • 4.1.2 有限元仿真分析过程44-45
  • 4.1.3 有限元仿真结果45-49
  • 4.2 设计方案二:弯曲段采用类梯形截面的改性DCI颈椎间盘植入体49-52
  • 4.2.1 实验方案49
  • 4.2.2 有限元仿真结果49-52
  • 4.3 本章小结52-53
  • 第五章 夹具的优化设计53-65
  • 5.1 夹具的优化设计目的和设计方案53-55
  • 5.1.1 夹具的优化设计目的53-54
  • 5.1.2 夹具的设计方案54-55
  • 5.2 夹具的仿真分析、结果和讨论55-62
  • 5.2.1 夹具的仿真分析过程55-56
  • 5.2.2 尺寸因素和材料属性对夹具内改性DCI性能的影响结果56-60
  • 5.2.3 夹具的优化结果与分析60-62
  • 5.3 全活动度改性DCI的实体加工62-63
  • 5.3.1 钛合金Ti13Nb13Zr62
  • 5.3.2 全活动度改性DCI的加工样品62-63
  • 5.4 夹具的实体加工63-64
  • 5.4.1 以环氧树脂块为基体填充了羟基磷灰石的块体63
  • 5.4.2 夹具的装配63-64
  • 5.5 本章小结64-65
  • 第六章 疲劳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65-72
  • 6.1 疲劳仿真分析及其结果65-68
  • 6.1.1 疲劳仿真过程65
  • 6.1.2 疲劳仿真结果及分析65-68
  • 6.2 疲劳实验验证68-71
  • 6.2.1 疲劳实验方法68-69
  • 6.2.2 疲劳实验结果69-70
  • 6.2.3 断口形貌分析70-71
  • 6.3 本章小结71-72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72-74
  • 7.1 结论72-73
  • 7.2 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80
  • 致谢80-81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柏传毅;卫文博;侯德门;党晓谦;王坤正;;新型钛合金金属橡胶颈椎间盘假体生物力学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年08期

2 何智勇;李开南;聂海;母建松;兰海;;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J];四川医学;2012年11期

3 覃永平;;青少年颈椎病研究现状简述[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11期

4 郝定均;贺宝荣;许正伟;郭华;昌震;;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2011年01期

5 刘宗亮;叶铭;王冬梅;王成焘;;基于冷冻切片的下颈椎C4~C7段有限元建模及验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6 刘海鹰;王伟炎;;颈椎人工间盘置换[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年11期

7 王剑敏;罗卓荆;;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现状[J];脊柱外科杂志;2008年05期

8 卢畅;韩珂;李晶;王冰;吕国华;杨明;;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及验证方法探讨[J];医学临床研究;2008年03期

9 赵培峰;任广升;徐春国;沈智;;6061铝合金材料常数的研究[J];塑性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10 查树银;崔振铎;朱胜利;杨贤金;;新型医用β-Ti13Nb13Zr合金组织[J];金属热处理;2006年02期


  本文关键词:钛合金一体化全活动度人工颈椎间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82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3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