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三维曲面局部连续移动感应淬火强化机理与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1 01:27
   曲面结构广泛的应用于汽车、航天、船舶等各个领域,如车身覆盖件的成形模具、大型齿轮和飞机的涡轮叶片等。这些零件庞大的体积和复杂的曲面结构不仅增加了加工成形难度,而且使得后期的表面强化非常困难。为了实现这些曲面工件易磨损区域的表面强化,本文采用了一种局部连续移动感应淬火强化方法。在强化过程中,电磁场、温度场、应力场以及金属相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材料物性参数也随温度呈非线性变化。当该工艺应用到曲面工件时,工件的曲面结构、感应器与工件之间相对空间位置及运动的复杂性使得理论分析和验证更加困难。为了揭示三维曲面局部连续移动感应淬火强化机理,建立该强化过程的工艺设计理论和方法,本文以曲面工件为研究对象,对其强化过程开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电磁场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导磁体的槽口效应,运用解析法得到了导磁体作用下的电磁场控制方程和相关边界条件。通过有限元法求解了电磁场控制方程的数值解析式。通过基本规律的探寻发现,最大涡流密度比磁感应强度能更快到达峰值以及平衡状态,且在凸面横向移动或凹面纵向移动的条件下,涡流密度分布能更快的进入平衡状态。其次,通过动坐标法并结合建立的电磁场数学模型,推导得到了曲面边界局部连续移动涡流生热及传热控制方程。通过有限元法求解了强化过程温度场的数值解析式。研究了不同移动路径下的温度场分布的规律以及工艺参数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发现最高温度会出现一定的延迟现象,不同工艺参数下线圈有效投影区域内的平均延迟距离都在3mm左右,约为投影区域长度的1/3。不同移动路径和工件形状下温度均匀性范围为81%~84%,而不同工艺参数下为74%~82%。为使感应器的加热效率最佳,通过尺寸优化,得出导磁体宽度应为10mm,长度为20mm,高度大于饱和磁通密度高度。为了进一步揭示强化过程的相变机理,结合交变磁场对相平衡的贡献理论,推导了交变磁场作用下的曲面局部快速奥氏体化模型。通过该模型研究了交变磁场和加热速率等参数对奥氏体化过程的影响规律,发现当加热温度达到居里点后,相对较弱的交变磁场(约为0.3T)也能对奥氏体转变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加热速率最低时交变磁场对奥氏体转变量影响程度最大时,最大的转变量影响值约为3%。同时也发现凹面结构始终会减弱交变磁场的影响区域范围,且当感应器纵向移动时凹面结构的弱化作用最大。结合梅尼尔预测模型,实现了三维曲面局部连续移动感应淬火淬硬层分布的理论预测,发现当感应器为横向移动时,不同工件形状下表面过渡区的组织硬度分布梯度相比于纵向移动更加均匀一致;当感应器为纵向移动时,不同工件形状的深度过渡区的组织硬度分布梯度相比于横向移动更加均匀一致。基于响应面法设计实验方案,建立了强化后淬硬层分布的实验预测模型,实验验证与淬硬层理论预测结果规律一致。最后,通过淬硬层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发现强化后平面、凸面和凹面的最小磨损量减少率分别为69.2%、77.6%和42.1%,确立了强化工艺的有效性。本文研究揭示了三维曲面局部连续移动感应淬火强化过程的电磁场作用机理,建立了该过程的工艺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结果对于提高曲面工件的局部表面强化技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学位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G156.3
【部分图文】:

示意图,感应淬火,工艺,示意图


相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材料物性参数也随温度呈非线性变化。当该工艺应用在曲面工件时,工件的曲面结构、感应器与工件之间相对空间位置及运动的复杂性使得理论分析和验证更加困难。学者们对于局部连续移动感应淬火工艺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应用对象仍为平面工件,而且针对局部连续移动感应加热的电磁场作用机理,如移动涡流分布、交变磁场对快速奥氏体化过程的影响等还未开展相关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三维曲面局部连续移动感应淬火工艺设计理论和方法,这使得局部连续移动感应淬火工艺还难以应用在曲面工件。

示意图,感应加热,法理,电磁场


合模型中预测的挤出力和膨胀力大小很好符合了实验结果。夏永发等过引入复矢量磁位对电渣炉夹具感应加热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夹具的温度分布以及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张雪彪等学者[8]对钢板中的高频感应加热过程建立了数值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分析,通验证结果得出了板料电磁加热时的电磁场分布规律和和温度随时间的。张根元等学者[9]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下轴类工件的感应加热工艺。的技术性能要求,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制定了感应加热工艺参数法。Ivo Dole el 等学者[10]对薄金属板的固定感应加热问题进行了研究了电场矢量 T 和热流量的条件下对金属板上的涡流分布和热源情况进建模,通过模型计算可得到感应加热过程中的涡流分布。张化福等学新型电磁感应加热蒸汽发生器的电磁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构对电磁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装有碳钢芯换热元件的电磁场均匀。Patrick Guerrier 等学者[12]建立了轴对称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来描具的感应加热过程,模型中考虑了饱和磁通并得到了磁力线的分布。

示意图,纵向磁通,横向磁通,感应加热


(a)纵向磁通 (b)横向磁通图 1-3 纵向磁通和横向磁通感应加热示意图还有部分学者对电磁感应工艺参数和系统进行了优化。M.H. Tavakoli 等学者[22-24]对 RF 型线圈的感应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在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中分别考虑了线圈和坩埚的截面尺寸、位置以及被加热工件的高度对磁场分布和涡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线圈和坩埚的截面尺寸和位置对涡流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当工件高度小于等于线圈高度时,工件表面会存在涡流聚集过热而导致温度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Y. Favennec 等学者[25]将优化控制程序嵌入到感应加热有限元模型中,通过移项把优化问题中的弱耦合关系转化为矩阵计算,建立了该过程工艺优化的数学模型。惠晶等学者[26]推导出了感应加热过程与工艺参数(电流与时间)的温度控制模型,并通过信号的实时运算调控工艺参数,达到对工件温度的间接控制。庄淑君等学者[27]通过人机界面(HMI)触摸屏填表式参数设定技术、组态软件实时曲线和历史数据再现技术,结合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控制技术实现了感应加热工艺的在线控制优化,以达到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adim Zima;刘颖;;基于车轴感应淬火技术延长轮对寿命[J];国外铁道机车与动车;2018年02期

2 程甲兵;;细长件多面感应淬火工艺改进[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6年01期

3 陈珺;张根元;赵正阳;;45钢光轴连续感应淬火过程的数值模拟[J];金属热处理;2016年04期

4 汪广志;罗来军;谢超;张占崎;陆娇;;中频感应淬火机研发与应用[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6年03期

5 张立平;张学强;李永真;;发动机曲轴感应淬火工艺[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5年01期

6 胡延平;徐强;唐华峰;宋东奇;骆汉丰;;基于ANSYS的多点式中频感应淬火温度场有限元模拟[J];金属热处理;2015年04期

7 杜冈峰;岳渊渊;白翎;程莹莹;郭文霞;;关于感应淬火层深度测量方法的讨论[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15年03期

8 郝丰林;;影响感应淬火质量的几个因素[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4年S2期

9 范惠章;;冠形扇齿叠加式扫描感应淬火工艺[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3年05期

10 谢学兴;;感应淬火案例分析[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3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恺;三维曲面局部连续移动感应淬火强化机理与规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2 李继山;曲轴电磁感应淬火强化影响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高杰维;表面凹坑缺陷对高速列车车轴钢疲劳性能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鹏;半轴感应淬火工艺分析及仿真与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2 张超凡;高速钢冷轧工作辊感应淬火过程数值模拟及工艺优化[D];燕山大学;2018年

3 朱生霄;多道次点式连续移动感应淬火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4 张向阳;基于网络的感应淬火综合监控系统设计[D];长江大学;2017年

5 吴迪;感应淬火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高恺;曲面模具点式感应淬火的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7 李忠华;凸轮共轭感应淬火机构设计及感应加热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12年

8 李宗键;曲轴电磁感应淬火及材料力学性能预测模拟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范金龙;船用柴油机凸轮轴感应淬火及磨削工艺有限元分析与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7年

10 龚玉霞;曲轴电磁感应淬火残余应力模拟及其对圆角应力影响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923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8923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1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