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Cu-Zr-Ag相分离型非晶合金形变过程中原子结构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0-12-26 05:46
  非晶合金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但较差的形成能力和低的室温塑性限制了其作为结构材料的应用。纳米尺度相分离非晶有效地提高了室温塑性,但关于塑性变形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文以Cu-Zr-Ag系合金为例,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通过调整合金元素的含量,探讨体系的结构、动力学特征,通过室温压缩和动态力学实验,探讨合金体系变形过程中结构演变。对(CuZr)100-xAgx(x=0,10,20,33)非晶合金的熔体与非晶态结构对比发现,非晶态下Ag-Ag原子对聚集更明显,非晶中存在明显的化学不均匀性。随着Ag元素的加入,体系熔体的动力学变快、动力学不均降低,而其较强的化学不均匀性促使快慢原子进行分区,减少快慢原子区域之间的协同运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晶形成能力提高。对非晶样品的压缩实验表明,非晶合金随着Ag含量的增加表现出更低弹性极限,更低的屈服强度和更低的△τ,表明样品有较低的应变局域化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随着Ag的增加,样品的局部剪切应变的分布更加均匀。随着Ag含量的增加,完整二十面体<0,0,12,0>(FI)多面体的比例在变形前后的差值不断增大,W值在变形过程中降低地更多,表明...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Cu-Zr-Ag相分离型非晶合金形变过程中原子结构的演变


图3-3五次对称参数在冷却过程中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相关指数,最近邻,样品,温度


图3-2样品在300K温度下的最近邻相关指数(^随Ag含量的变化??五次对称结构广泛存在于液体和非晶中,在非晶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我们使用W序参数来衡量五次对称结构的平均水平。从图3-3可以清??楚的看到,W参数在所有的模拟体系中表现的随温度变化行为都很相似,W??反映样品中结构的变化,与动力学的减慢有很大的关系[87]。在相同的温度下,??随着Ag含量的增加,样品的W值逐渐降低,表明动力学过程变得更快。接??下来我们研宂/样品在800K温度下的动力学行为。??|。65?F?■?cu?入??|?I?I?.???Cu45Zr?A9,o??E?1?3?5?*?Cu40ZrMAg20??f'o.eo?-?■?■?■?CuJJ5Zr33?5A9???3?l??i?r-?????I?V??5?0.55?-?i?■??il?S?g?■??°?■?*?2?,??.1?8?s?B?,??O0.50?-?I??w??.?I?■?I?.?I?.?I?.???■?I?.?I?■?I?.??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Temperature(K)??图3-3五次对称参数在冷却过程中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原子的动力学受到动力学不均性的强烈影响。过冷液体中的原子表现出??高度的动力学不均性。我们用MSD和NGP来研宄系统的动力学变化。图??3-4(a)表示四种样品在800K温度下的MSD曲线。从图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在??非常短的时间段内

曲线,均方位移,动力学,参数


而是几乎保持在恒定,这表明P弛豫出现。随着Ag含量的减少,平台逐渐??变得显著,系统的动力学明显减慢所以随着Ag含量增加,动力学变得??更快。图3-4(c)表示Cu原子的MSD曲线,其形状和所有原子的MSD曲线??相似,但是MSD值会比图3-4(a)的值略高,而且随Ag原子的加入,平台越??不明显,表明Ag原子的加入使Cu原子的动力学变得更快。平台的长短表??示的P弛豫时间(V),与动力学不均性相关的p弛豫时间的大小与非晶形成??之后的样品压缩变形有很大关系。??100???1.4?????Cu?ZrM??⑶入???/久?12?-??Cu入Ag,,?A??10?■?—?CW9??/z/?—cWg??/?\??。。”?/?^、??〇?001?_????…*?4_??Ml_I?.?__‘?-.“AMi_‘?.???I??.1?■?■?…..i??I????0.001?0.01?0.1?1?10?100?1E3?0.01?0.1?1?10?100?1E3??t(ps)?'(ps)??100???1?4?????Cu*?2、?z??Cu?Zr????CWg,。?//y?12???Cu4SZr4JAg1〇??10?r??Cu”9?????Cu4〇Zr4〇A9??,?\??^?Cuu


本文编号:2939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939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3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