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对锈层界面影响及其耐蚀性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分子对锈层界面影响及其耐蚀性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一些大型建筑设施已经进入维护期,为达到防腐蚀的目的,传统的防腐蚀涂料需要繁琐的、彻底的表面预处理。然而,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加了施工成本,同时,也处理不彻底,残留的铁锈和漆膜将在造成膜下腐蚀。为控制这种腐蚀人们采用含单宁酸,磷酸的成分的转锈剂抑制涂层腐蚀,但是这些关键材料不能满足长效防腐的需要,为此人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先后发现了一些对抑制锈层腐蚀有效的物质,但是,这些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所发现的物质多半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本文基于分子结构与抑制锈层腐蚀的关系,结合分子自组装膜技术,合成及选用了一系列具有结构系统性变化的特殊的分子沉积在铁锈表面,探索转锈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首先,1)合成了三组具有不同侧基链长的功能分子(A_3C_2、A_3C_6、A_3C_(12)、A_3C_(18)、A_2C_2、A_2C_6、A_2C_(12)、A_2C_(18)、A_1C_2、A_1C_6、A_1C_(12)、A_1C_(18)),是以三聚氰胺(A_3)、2-氨基嘧啶(A_2)、2-氨基吡啶(A_1)、乙酸(C_2)、己酸(C_6)、月桂酸(C_(12))和硬脂酸(C_(18))为原料来制备;2)合成了三种环上氮原子个数不等但侧基均有偶联功能的功能小分子(A_3KH560、A_2KH560、A_1KH560),是以A_3、A_2、A_1和硅烷偶联剂KH-560为原料来制备;3)选用侧基官能团不同分子:2-甲酸吡啶、2-羟基吡啶、2-氨基吡啶;4)选用环上杂原子类型不同的分子:吡啶、呋喃、噻吩。其次,利用极化曲线、交流阻抗技术、硫酸铜点滴实验、分子碎片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研究了功能小分子结构系统性的变化带来的对带锈A_3钢的耐蚀性和锈层界面形貌的影响,证实了:1)合理的侧基链长的功能分子A(3、2、1)C_(12)对锈层耐蚀性的提高较其他侧基链长的分子要显著,环上含1个氮杂原子数的A_1KH560处理过的锈层表面比A_2KH560、A_3KH560更耐蚀,含有羧基和羟基官能团的2-甲酸吡啶和2-羟基吡啶比含氨基官能团的2-氨基吡啶对提高锈层的耐蚀性更显著,环上杂原子为N和O的吡啶和呋喃比杂原子为S的噻吩对提高锈层的耐蚀性更显著;2)分子碎片法预估的这些功能分子的疏水参数与缓蚀能力的密切联系,其规律变化与1)中的规律大致相同;3)这些功能分子能够吸附在锈层界面,填充锈层孔洞,使铁锈的生长形貌改变,1)中优选的功能分子与锈层反应形成更致密的膜,使界面变得更平整。最后,将所有经分子处理过的带锈A_3钢表面涂刷上自制的环氧/PVB复合涂料,耐腐蚀性测试的结果表明:1)A_1C_(12)/环氧和A_2C_(12)/环氧涂层分别比同组的其他涂层的耐蚀性更佳;2)A_1KH560/环氧涂层相对于A_2KH560/环氧和A_3KH560/环氧涂层的耐蚀性更佳;3)2-甲酸吡啶/环氧和2-羟基吡啶/环氧涂层相对于2-氨基吡啶/环氧涂层的耐蚀性更佳;4)吡啶/环氧涂层和呋喃/环氧涂层相对于噻吩/环氧涂层的耐蚀性更佳;5)涂层基本性能测试结果也表明A_1C_(12)/环氧和A_2C_(12)/环氧涂层、A_1KH560/环氧涂层、2-甲酸吡啶/环氧和2-羟基吡啶/环氧涂层、吡啶/环氧和呋喃/环氧涂层的综合性能相对于同系列的涂层也是优良的;涂层耐蚀性的规律性变化是与功能小分子单纯的与锈层作用带来的耐蚀性的变化是相一致的。综上所述,在养护生锈的大型设备时,考虑到长效防腐,选取转锈功能分子时,更应该系统性地考虑分子的支链长度,环上的杂原子个数及类型、官能团类型等因素,本文的研究内容为我们选取转锈的功能分子结构提供了系统的、规律的、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耐腐蚀 表面处理 自组装 带锈表面 锈转化 功能分子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174.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6
- 第1章 绪论16-26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16
- 1.2 裸露钢铁表面处理-分子在钢铁表面自组装技术16-19
- 1.2.1 金属-有机配位键作用下的自组装17
- 1.2.2 钢铁表面自组装膜17
- 1.2.3 不同类型的分子对钢铁表面自组装膜的影响17-19
- 1.3 带锈钢铁表面处理-带锈涂料19-22
- 1.3.1 钢铁的腐蚀机理及锈层的性质19-20
- 1.3.2 带锈涂料概述20-21
- 1.3.3 国内带锈涂料的发展21-22
- 1.3.4 国外带锈涂料的发展22
- 1.4 基于钢铁表面自组装技术-分子在锈层转化中的应用22-23
- 1.5 功能分子在带锈涂料中研究意义23-24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24-26
- 第2章 功能分子的合成与表征26-36
- 2.1 引言26
-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26-29
- 2.2.1 实验原料26-27
- 2.2.2 原料简介27-28
- 2.2.3 实验仪器设备28-29
- 2.3 三聚氰胺为分子主体的功能分子的合成29-30
- 2.3.1 合成路线29
- 2.3.2 合成方法29-30
- 2.4 2-氨基嘧啶为分子主体的功能分子的合成30-31
- 2.4.1 合成路线30
- 2.4.2 合成方法30-31
- 2.5 2-氨基吡啶为分子主体的功能分子的合成31-32
- 2.5.1 合成路线31
- 2.5.2 合成方法31-32
- 2.6 分析表征方法32
- 2.7 合成路线中目标产物的表征32-35
- 2.8 本章小结35-36
- 第3章 分子结构变化对锈层界面及耐蚀性的影响36-68
- 3.1 引言36-37
-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37-40
- 3.2.1 实验原料37
- 3.2.2 原料简介37-39
- 3.2.3 实验仪器设备39-40
- 3.3 基于配位自组装的分子预处理锈层表面的试验方法设计40
- 3.4 分析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40-41
- 3.5 功能分子侧基链长对锈层转化效果的研究41-50
- 3.5.1 不同侧基链长的功能分子对锈层形貌的影响41-44
- 3.5.2 功能分子预处理锈层表面后测得的极化曲线44-47
- 3.5.3 功能分子预处理锈层表面后测得的阻抗47-49
- 3.5.4 硫酸铜点滴实验49-50
- 3.6 功能分子杂环主体含氮原子个数对锈层转化效果的研究50-53
- 3.6.1 杂环上不同N原子个数的功能分子对锈层形貌的影响50-51
- 3.6.2 功能分子预处理锈层表面后测得的极化曲线和阻抗51-53
- 3.6.3 硫酸铜点滴实验53
- 3.7 分子环侧基官能团变化对锈层转化效果的研究53-57
- 3.7.1 侧基官能团类型不同的功能分子对锈层形貌的影响53-54
- 3.7.2 功能分子预处理锈层表面后测得的极化曲线和阻抗54-56
- 3.7.3 硫酸铜点滴实验56-57
- 3.8 分子环上杂原子类型变化对锈层转化效果的研究57-61
- 3.8.1 环上杂原子类型变化的功能分子对锈层形貌的影响57-58
- 3.8.2 功能分子预处理锈层表面后测得的极化曲线和阻抗58-61
- 3.8.3 硫酸铜点滴实验61
- 3.9 分子碎片法探究分子的疏水亲脂能力与缓蚀效果的关联61-65
- 3.10 本章小结65-68
- 第4章 分子结构变化对带锈涂层耐蚀性的影响68-86
- 4.1 引言68-69
-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69
- 4.2.1 原料简介69
- 4.2.2 实验仪器设备69
- 4.3 基于分子预处理锈层的带锈涂料的制备工艺69-70
- 4.4 分析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70
- 4.5 不同结构的分子预处理锈层表面后对涂层耐蚀性的影响的研究70-84
- 4.5.1 不同侧基链长的功能分子对涂层耐蚀性的影响70-75
- 4.5.2 功能分子杂环主体含氮原子个数变化对涂层耐蚀性的影响75-77
- 4.5.3 分子环侧基官能团变化对涂层耐蚀性的影响77-80
- 4.5.4 分子环上杂原子类型变化对涂层耐蚀性的影响80-83
- 4.5.5 涂层的基本性能测试结果及讨论83-84
- 4.6 本章小结84-86
- 结论86-88
- 参考文献88-9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专利94-96
- 致谢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全成,吴建生,陈家光,杨晓芳,李爱柏,郑文龙,王建军;暴露1年的耐大气腐蚀用钢表面锈层分析[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1年05期
2 王树涛;高克玮;杨善武;贺信莱;;热震对结构钢锈层裂纹的影响[J];腐蚀与防护;2009年03期
3 王树涛;高克玮;杨善武;贺信莱;;低碳贝氏体钢在青岛曝晒一年的锈层力学性能和抗热震性能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10年01期
4 郑莹莹;邹妍;王佳;;海洋环境中锈层下碳钢腐蚀行为的研究进展[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11年01期
5 胡家元;曹顺安;谢建丽;;锈层对海水淡化一级反渗透产水中碳钢腐蚀行为的影响[J];物理化学学报;2012年05期
6 田志强;孔小东;王崇碧;王源升;;外锈层对低碳钢腐蚀影响的电化学分析[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12年05期
7 马如璋,吴继勋,计桂泉,章佩群,吴卫芳;用穆斯堡尔谱学等方法研究低合金钢在海水中的锈层[J];北京钢铁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8 马如章;吴继勋;计桂泉;章佩群;吴卫芳;;用穆斯堡尔谱学等方法研究低合金钢在海水中锈层的相组成[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81年03期
9 李守用,陆建培,高殿玉,李稚辉;铸造用芯撑锡防锈层代用的研究与应用[J];铸造;1984年04期
10 孟庆恩;于敬敦;;造船用低合金钢的锈层结构研究[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8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邹妍;王佳;张琳琳;白强;孔祥峰;彭欣;;海洋环境中碳钢表面锈层的性质及研究方法[A];高性能防腐蚀涂装及表面保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第16届全国表面保护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全成;;界面平直化和离子选择性对耐候钢锈层形成过程的影响[A];腐蚀与防护青年学者走入宝钢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4年
3 张全成;;耐候钢表面保护性锈层的形成机理研究[A];海峡两岸第二届工程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朝;匡飞;崔磊;;锈层下金属的腐蚀行为研究[A];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5 何建新;魏薇;周漪;肖敏;;海洋大气环境下碳钢腐蚀锈层电化学行为研究[A];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6 王佳;邹妍;郑莹莹;彭欣;;锈层覆盖碳钢腐蚀电化学行为[A];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7 董俊华;柯伟;;Mn-Cu-P耐候钢锈蚀规律及其锈层结构与性质关系的研究[A];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8 董俊华;刘国超;韩恩厚;柯伟;;Mn-Cu耐候钢耐蚀性能与锈层特征[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董杰;任海鹏;王立军;刘春明;;耐候H型钢耐腐蚀性的研究[A];200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甘肃省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庆;耐侯钢防腐蚀技术研究有新进展[N];中国冶金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邹妍;海水中锈层覆盖碳钢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任安超;高强度耐蚀钢轨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3 卢玉琢;铁锰氧化菌及硫酸盐还原菌在典型水环境中对金属腐蚀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李伟;激光清洗锈蚀的机制研究和设备开发[D];南开大学;2014年
5 米丰毅;稀土对低碳结构钢耐工业及海洋大气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6 彭欣;海水环境中带锈碳钢腐蚀电化学行为及相关参数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金东;薄壁高强度桩管钢的腐蚀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2 刘海霞;内锈层微生物对碳钢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3 王玉;分子对锈层界面影响及其耐蚀性的相关性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
4 刘朝;紫外光下锈层光电催化效应对腐蚀行为影响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5 王秀静;金属材料大气环境早期腐蚀行为及锈层演化机制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3年
6 戚欣;Q235钢在舟山海域的腐蚀行为及微生物影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张丹丹;模拟大气气溶胶对Q345钢腐蚀影响的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8 石振家;耐候钢表面锈层稳定化处理技术的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9 栾鑫;海水中钢铁和防污涂层表面细菌群落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金铎;耐候桥梁钢的组织性能及耐腐蚀机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分子对锈层界面影响及其耐蚀性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4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94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