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铝熔体制备供应一体化的能耗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0 23:20

  本文关键词:铝熔体制备供应一体化的能耗对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能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升级,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制造业向高效节能方向发展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对某铸造企业采用的“熔化、精炼、浇注工序分离的传统熔体制备供应工艺模式”和采用的“熔化、精炼、浇注工序一体化实施的创新工艺模式”的铝熔体制备供应过程能耗数据进行了采集与计算,结合热平衡式对两种工艺模式的能耗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测定铝熔体制备供应过程中的热收入项和热支出项。最后结合工业炉节能措施及途径,分析了一体化炉具有较好节能效果的原因。所得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铝熔体制备供应设备的热平衡式,确定热收入项为:金属氧化热、预热空气携入物理热、预热燃料携入物理热和燃料燃烧化学热;热支出项为:金属熔化吸收的有效热、高温烟气外排热损、炉墙散热的热损、炉门或炉壁开孔辐射热损、炉门盖缝隙漏气热损、炉渣带走热量和燃料不完全燃烧热损;(2)提出了现行工艺模式的熔体制备供应的主要节能技术为:炉型结构与工序改善技术、高温烟气余热利用技术、改进燃烧装置与燃烧控制技术以及炉衬和炉墙材料保温效果提升技术等;(3)提出了一体化炉的主要节能途径为:高温烟气余热利用技术和紧凑设计以减小单位产能炉墙面积技术;(4)对该企业两种熔体制备供应工艺模式的能耗数据分析表明:传统模式下,每小时产能为1吨的铝熔体制备设备的总燃气消耗为B=125 m3/h天然气;而同样产能的一体化炉综合能耗为54 m3/h天然气。说明在相同生产效率下,一体化炉能耗大大降低,有效地节约了能源;(5)能耗数据对比表明:一体化炉的热效率为54.1%,而现行铝熔体制备供应设备热效率仅为21.5%。在诸多热损项中,集中熔化炉的高温烟气带走热收入的24.6%,甚至高于热效率。而一体炉通过换热器将烟气余热用于助燃空气预热,将其排放温度降低至150℃,仅带走4.6%的热收入;(6)最后得出:烟气余热利用是一体化炉最具节能效果的技术手段,它不仅降低单产能耗,还降低烟气排放对环境的冲击;熔体制备供应一体化不仅精简了设备和熔体制备供应过程控制,还减少了人工需求和提供了生产无人化的前景,极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铝熔体 能耗分析 节能 一体化炉 热平衡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29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9
  • 1 绪论9-17
  • 1.1 前言9-10
  • 1.2 节能的背景及意义10-11
  • 1.2.1 节能的背景10
  • 1.2.2 节能的意义10-11
  • 1.3 铝熔体制备供应概述11-13
  • 1.3.1 现行铝熔体制备供应工艺过程11-12
  • 1.3.2 现行铝熔体制备供应模式12
  • 1.3.3 铝熔体制备供应设备概述12-13
  • 1.4 国内外铝熔体制备供应研究现状13-15
  • 1.4.1 国外铝熔体制备供应研究现状13-14
  • 1.4.2 我国铝熔体制备供应研究现状14-15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15-17
  •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15-16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6-17
  • 2 铝熔体制备供应热平衡分析17-24
  • 2.1 热平衡的意义17
  • 2.2 热平衡中的各项热量17-18
  • 2.3 热平衡的计算方法18-22
  • 2.3.1 热收入项18
  • 2.3.2 热支出项18-22
  • 2.4 热平衡分析与热效率计算22-23
  • 2.4.1 减小Q_(炉膛)的方法22
  • 2.4.2 增大q_(有用)的方法22-23
  • 2.4.3 热效率计算23
  • 2.5 本章小结23-24
  • 3 现行铝熔体制备供应的节能技术24-33
  • 3.1 铝熔体制备供应的能耗概述24
  • 3.2 节能技术的具体分析24-31
  • 3.2.1 炉型结构与工序改善技术24-25
  • 3.2.2 高温烟气回收利用技术25-26
  • 3.2.3 新型燃烧装置与燃烧技术26-28
  • 3.2.4 炉衬和炉墙材料保温技术28-31
  • 3.3 节能技术的效果分析31-32
  • 3.4 本章小结32-33
  • 4 一体化炉的节能技术探讨33-44
  • 4.1 一体化炉的工艺过程33-35
  • 4.2 一体化炉的特点35-36
  • 4.3 高温烟气回收利用技术36-41
  • 4.3.1 回转型蓄热式换热器36-38
  • 4.3.2 阀门切换型蓄热式换热器38-39
  • 4.3.3 一体化炉烟气回收装置39-41
  • 4.4 减小单位产能炉墙面积技术41-43
  • 4.4.1 材料的选择41-43
  • 4.4.2 减小炉墙面积技术43
  • 4.5 本章小结43-44
  • 5 现行铝熔体制备供应能耗分布44-55
  • 5.1 集中熔化炉的能耗计算44-48
  • 5.1.1 热收入项44-45
  • 5.1.2 热支出项45-48
  • 5.1.3 集中熔化炉能耗分布情况48
  • 5.2 保温炉的能耗计算48-50
  • 5.2.1 热收入项48
  • 5.2.2 热支出项48-50
  • 5.2.3 保温炉的能耗分布情况50
  • 5.3 静置炉的能耗计算50-53
  • 5.3.1 热收入项50-51
  • 5.3.2 热支出项51-52
  • 5.3.3 静置炉能耗分布情况52-53
  • 5.4 其他用能设备能耗计算53
  • 5.5 小结53-55
  • 6 一体化炉能耗分布与计算55-61
  • 6.1 一体化炉的热收入项55-56
  • 6.2 一体化炉的热支出项56-58
  • 6.3 一体化炉热效率计算58-59
  • 6.4 一体化炉的能耗分布情况59
  • 6.5 两种铝熔体制备供应模式能耗对比59-61
  • 7 结论61-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6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Ravi Tilak ,George Song;铝熔体精炼系统之净化效率——中国铸造现代化战略中的重要环节[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4年02期

2 李远兵,向德成,李楠;铝熔体精炼用透气陶瓷的研究现状[J];耐火材料;2005年04期

3 兰治淮;朱代希;孔祥芝;;铝熔体净化技术的新进展[J];世界有色金属;2010年01期

4 王祝堂;;《当代铝熔体处理技术》出版[J];轻合金加工技术;2010年11期

5 张育钦;;铝熔体的处理方法[J];轻合金加工技术;1982年05期

6 牛建兵;;铝熔体净化技术浅析[J];有色金属加工;1997年05期

7 牛殿臣,周庆;铝熔体净化技术的进展[J];铝加工;2000年02期

8 顾晓波;;铝熔体净化处理方法分析[J];有色金属加工;2000年02期

9 韩成年;铝熔体的氧化吸气与旋转喷吹氩气精炼[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01年04期

10 傅高升;康积行;;铝熔体净化的理论基础及净化技术的发展现状[J];有色金属加工;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高升;陈文哲;陈鸿玲;钱匡武;;铝熔体处理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概况[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傅高升;陈文哲;陈鸿玲;钱匡武;;铝熔体处理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概况[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疏达;孙宝德;李天晓;周尧和;;铝熔体中夹杂的去除原理及工艺[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傅高升;陈文哲;陈鸿玲;钱匡武;;铝熔体高效处理的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A];第六届21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傅高升;康积行;陈文哲;钱匡武;;铝熔体的高效活性熔剂过滤净化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云一峰;陈光;陈茅;曹瑞林;黄仙才;李洁;陈启元;;再生铝熔体净化熔剂的研究现状[A];2006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李坊平;刘卫民;钟华萍;;铝及其合金熔体净化技术的实践[A];全国铝合金熔铸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傅高升;陈文哲;陈鸿玲;康积行;;铝熔体高效净化的理论及净化处理技术的现状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三届学术年会装备制造业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疏达;孙宝德;李克;周尧和;;利用交变磁场连续分离铝熔体中夹杂物的理论分析[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李天晓;许振明;孙宝德;疏达;周尧和;;稳恒磁场交互直流电作用下铝熔体中非金属夹杂的电磁分离[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祝堂;铝熔体旋转喷粉除气机应用于铝加工企业[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2 王祝堂;中铝青岛再生铝合金公司购进两套EMP系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柳洋;铝中氢行为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张忠涛;外场对铝熔体异相粒子运动及其凝固行为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丁海民;铝熔体中TiC合成与演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向杰;铝合金低频电磁铸造过程中的热量传输[D];东北大学;2009年

5 高建卫;硼化物对铝熔体中杂质铁的净化作用及机理[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朋;铝熔体制备供应一体化的能耗对比分析[D];重庆大学;2016年

2 梁慧强;铝熔体净化工艺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3 刘荣光;超声波在铝熔体中的声场分布和空化效应及其对凝固过程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4 闫红涛;铝熔体除氢净化理论与工艺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谭勇;多孔喷头铝熔体净化技术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6 李文凤;铝熔体电熔剂净化工艺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4年

7 李西前;铝熔体快速定量测氢系统的研究开发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胡永清;磁场作用下连续铸轧过程中铝熔体流动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蒋海霞;铝熔体除氢的动力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10 秦学智;铝熔体高频电磁净化效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铝熔体制备供应一体化的能耗对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297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f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