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常化工艺对取向硅钢组织与织构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8 00:06

  本文关键词:常化工艺对取向硅钢组织与织构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电工钢是一种应用于电力、电子等方面的一种重要的软磁材料,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加速,对电工钢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普通取向电工钢也称为单取向电工钢,是利用二次再结晶得到的以高斯织构为主的硅钢。立方织构电工钢又称双取向电工钢,由于其特殊的晶粒取向,使得其在轧向和横向都是易磁化方向,都有较好的磁感应强度,因而采用双取向电工钢作为铁芯材料不仅可以有效简化加工工艺,而且可以显著减少变压器的铁芯能耗。因此,对取向硅钢在加工过程中的组织与织构的演变规律,特别是对立方织构的形成机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某钢厂CGO取向电工钢热轧板30AQ130为实验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对30AQ130进行两组对比实验,两组式样的区别在于是否经过常化热处理,通过对加工工艺过程中各阶段的组织与织构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常化工艺对取向硅钢中立方织构形成的影响,最终得到了以立方织构为主要取向,厚度为0.38mm的双取向电工钢。实验研究表明:常化工艺使得晶粒内部和晶界处析出AlN以及Fe_3C,ε-碳化物,在冷轧过程中的变形量小。常化工艺对脱碳退火时的初次再结晶起到抑制作用,对高温退火时的二次再结晶起到促进作用。在最终退火过程中伴随着晶粒长大,出现Σ7晶界增多和Σ3晶界减少的现象,有利于{112}1 (?)和{112}(?)(?)织构向立方织构转变,最终形成锋锐的立方织构。实验确定取向集中的立方织构电工钢的工艺流程为:热轧后的板料经过常化热处理,1050℃保温10min,随炉冷却至950℃保温3min,试样取出置于沸水中冷却;酸洗后采用四道次轧制到0.74mm,经过20%N2+80%H2干燥气氛900℃×10min中间退火,冷轧方向旋转90°后经过两道次轧制至0.38mm;在SK2-2-12管式炉中进行1150℃×10h气氛退火。
【关键词】:双取向电工钢 常化工艺 EBSD 织构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142.1;TG161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9
  • 1.绪论9-22
  • 1.1 电工钢概述9-10
  • 1.2 取向硅钢发展概述10-14
  • 1.2.1 国外取向硅钢的发展历史10-11
  • 1.2.2 中国电工钢的发展历史及现状11-14
  • 1.3 取向硅钢的生产技术概述14-17
  • 1.3.1 (110)[001]高斯织构取向硅钢生产工艺14-16
  • 1.3.2 (100)[001]立方织构取向硅钢生产工艺16-17
  • 1.4 取向硅钢的织构概述17-19
  • 1.4.1 织构简介17
  • 1.4.2 织构的表示方法17-19
  • 1.5 电子背散射技术简介19-21
  • 1.5.1 EBSD技术19-20
  • 1.5.2 EBSD技术在我国的应用20-21
  •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21-22
  • 2.实验研究方法22-28
  • 2.1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22-23
  • 2.2 实验方案23-28
  • 2.2.1 常化热处理工艺23-24
  • 2.2.2 酸洗处理24
  • 2.2.3 冷轧24-25
  • 2.2.4 中间退火25
  • 2.2.5 最终退火25-26
  • 2.2.6 组织与织构观察26-28
  • 3.30AQ130热轧取向硅钢板及常化热处理后的组织与织构28-32
  • 3.1 30AQ130取向硅钢热轧板的显微组织28
  • 3.2 30AQ130取向硅钢热轧板的织构28-29
  • 3.3 30AQ130取向硅钢热轧板常化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29-30
  • 3.4 30AQ130后续工艺试样去应力退火后的显微组织30-31
  • 3.5 小结31-32
  • 4.冷轧各道次的组织与织构32-41
  • 4.1 常化样品在冷轧及最终退火后的组织与织构32-36
  • 4.1.1 常化样品在冷轧及最终退火后的显微组织32-33
  • 4.1.2 常化样品在冷轧及最终退火后的织构33-36
  • 4.2 未常化样品在冷轧及最终退火后的组织与织构36-40
  • 4.2.1 未常化样品在冷轧及最终退火后的显微组织36-37
  • 4.2.2 未常化样品在冷轧及最终退火后的织构37-40
  • 4.3 分析与讨论40
  • 4.4 小结40-41
  • 5.未常化与常化样品在最终退火时的组织与织构对比分析41-46
  • 5.1 未常化与常化样品最终退火组织41-42
  • 5.2 重合位置点阵对比分析42-44
  • 5.3 最终退火过程中的织构对比分析44-45
  • 5.4 小结45-46
  • 6.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51
  • 作者简介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礼智,张信钰,刘壬宝;镍-铁合金立方织构的形成[J];金属学报;1959年01期

2 屈飞;刘慧舟;杨坚;古宏伟;王超群;史锴;;热轧对涂层导体用镍基带立方织构形成的影响[J];中国稀土学报;2005年06期

3 李念奎;叶淑芬;;工艺因素对高纯铝箔立方织构的影响[J];轻合金加工技术;1993年11期

4 刘楚明,张新明,陈志永,周卓平,蒋红辉;微量铍对高纯铝箔立方织构的影响[J];矿冶工程;2000年04期

5 刘楚明,张新明,陈志永,周卓平,陈文,李成利,林林;成品退火对高纯铝箔立方织构的影响[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6 徐进,毛卫民,冯惠平,舒龙卫;退火加热过程对高压电解电容器阳极铝箔立方织构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1年S2期

7 杨俊杰;;最终退火处理对铝箔立方织构的影响[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彭竹秀;;立方织构电工钢板的生产方法[J];钢铁研究情报;1973年03期

9 李晓东,彭建,潘复生,冯云祥,陈凤初,章宗和;热轧和热处理工艺对高纯铝立方织构比的影响[J];铝加工;2000年02期

10 刘楚明,张新明,陈志永,邓运来,周卓平;微量元素对高纯铝箔立方织构的影响[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玉彬;Andrew Godfrey;刘伟;刘庆;;预退火对冷轧高纯镍立方织构形成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材料科学与图像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刘丹敏;郝斐;张久兴;胡延槽;周美玲;;采用放电等离子方法制备高强度、低磁性及表面具有强立方织构的多层镍合金基带[A];第二届全国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材料科学与图像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赵跃;索红莉;刘敏;祝永华;何东;叶帅;吉元;周美玲;;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立方织构Ni-7%W超导基带[A];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论文集[C];2007年

4 史锴;杨坚;刘慧舟;胡广勇;舒勇华;袁冠森;;立方织构Cu-Ni基带及缓冲层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万和斌;王均安;陈文觉;张海兵;周邦新;;加热速率对铁硅合金中立方织构形成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会议专辑[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左宏;偏析材高压电子铝箔的组织演变与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肖亚庆;强化高纯铝箔立方织构的机理与技术[D];中南大学;2006年

3 彭建;阳极铝箔工艺过程和立方织构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于泽铭;新型Cu-Ni双金属层基带制备及CSD技术制备LZO缓冲层[D];东北大学;2008年

5 李眉娟;Ni-W合金基带的织构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6 刘建才;痕量元素和预处理对高压铝箔立方织构和发孔性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隆浩;涂层导体用镍钨合金基带的立方织构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刚;常化工艺对取向硅钢组织与织构的影响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3 李静远;涂层导体用镍钨合金基带的制备及立方织构的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4 杨梦娟;形变热处理对镍基带立方织构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4年

5 王金华;涂层导体用高钨含量织构Ni基合金及其复合基带的制备[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6 路全彬;高压阳极铝箔退火对织构的影响及腐蚀扩面工艺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7 张永军;涂层导体用Ni-5at.%W合金基带制备工艺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8 贺君;退火过程中高纯铝箔的再结晶行为与织构演变[D];东北大学;2012年

9 王营霞;Ni5W合金基带形变与再结晶织构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10 李媛乐;高压电子铝箔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常化工艺对取向硅钢组织与织构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1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331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0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