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690合金不同加工状态显微组织演变及其对导热性能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2 08:40
  690合金是一种用于制造压水堆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的低碳、高铬镍基耐蚀合金。690合金传热管制造过程包括锻造、热轧、冷轧、固溶处理、脱敏处理等多个冷、热变形和热处理工序。这种加工状态的转变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耐蚀性能产生重要影响,该部分研究内容已有大量系统性研究工作,但加工状态对其导热性能影响鲜见报道。因此本文以690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Thermo-Calc热力学计算软件、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透射电镜(TEM)、金相显微镜(OM)、物理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探究690合金显微组织演变对其导热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期为具有优异导热性能的690合金管提供工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冷轧态690合金热导率最低、锻态次之、热轧态热导率最高,冷轧过程中较高的晶界体积分数和位错密度引起的晶体缺陷增多,以及细小、连续分布的M23C6析出相引起的晶格畸变效应增强,是690合金导热性能下降的主要因素。相应地,热轧态690合金组织大尺寸M23C6相析出带来的固溶原子...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概述
        1.2.1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工作原理
        1.2.2 传热管材料性能发展
    1.3 690 合金的研究进展
        1.3.1 690 合金的冶炼和化学成分
        1.3.2 690 合金材料制备工艺
        1.3.3 690 合金亚结构
        1.3.4 690 合金热处理工艺
    1.4 合金热学性能及研究现状
        1.4.1 金属导热机理
        1.4.2 晶体缺陷对合金导热性能的影响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路线图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材料成分
        2.2.2 实验材料的变形工艺
        2.2.3 实验材料的热处理工艺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仪器
        2.3.2 热力学计算
        2.3.3 晶粒尺寸测量
        2.3.4 析出相观察研究
        2.3.5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观察
        2.3.6 XRD图谱及位错密度测定
        2.3.7 显微维氏硬度测试
        2.3.8 热导率测试
第三章 变形工艺对690合金导热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
    3.1 Thermo-Calc热力学软件计算
    3.2 变形工艺对690 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3.2.1 变形工艺对690 合金晶界的影响
        3.2.2 变形工艺对690 合金退火孪晶的影响
        3.2.3 变形工艺对690 合金位错密度影响
        3.2.4 变形工艺对690 合金M23C6 相及溶质原子的影响
    3.3 变形工艺对690 合金导热性能的影响
    3.4 变形工艺对690 合金导热性能影响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溶温度对690合金导热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
    4.1 固溶温度对690 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4.1.1 固溶温度对690 合金晶界的影响
        4.1.2 固溶温度对690 合金退火孪晶的影响
        4.1.3 固溶温度对690 合金位错密度的影响
        4.1.4 固溶温度对690 合金M23C6 相及溶质原子的影响
    4.2 固溶温度对690 合金导热性能的影响
    4.3 固溶温度对690 合金导热性能影响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脱敏时间对690合金导热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
    5.1 脱敏时间对690 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5.1.1 脱敏时间690 合金M23C6 相析出的影响
        5.1.2 脱敏时间对690 合金M23C6 相形貌的影响
        5.1.3 不同脱敏时间690 合金定性及定量分析
    5.2 脱敏时间对690 合金导热性能的影响
    5.3 脱敏时间对690 合金导热性能影响机理
        5.3.1 M23C6 相析出对合金热导率的影响
        5.3.2 M23C6 相晶格畸变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675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3675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2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