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速火焰喷涂WC颗粒增强复合涂层斜入射沉积工艺及组织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超音速火焰喷涂WC颗粒增强复合涂层斜入射沉积工艺及组织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超音速火焰喷涂和高频感应熔覆工艺在17-4PH不锈钢的基体上制备不同的WC颗粒增强复合涂层。通过斜入射喷涂WC颗粒增强复合涂层,利用喷涂时所设参数计算涂层的沉积效率,使用扫描电镜以及金相显微镜观察涂层的横截面形貌,使用表面轮廓仪获得涂层和熔覆层的表面粗糙度,通过显微硬度计测试了涂层的硬度-深度分布,使用图像法计算涂层的孔隙率,使用液压伺服疲劳测试系统获得熔覆层的拉伸强度、延伸率和疲劳寿命。实验结果表明:(1)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的方法在尺寸为φ19的试验样品上喷涂50-60μm的涂层,并用感应熔覆的方法对涂层进行感应熔覆。WC增强Ni60涂层的熔覆电流为760-780 A要高于Ni60A涂层的熔覆电流700-740 A。当以700 A的熔覆电流熔覆Ni60A涂层时,涂层硬度为8.0-8.5 GPa,基体未出现软化现象;当熔覆电流为740 A时,涂层硬度为6.0-7.5 GPa,基体表面硬度降低,软化层深度为40μm。当以760 A的熔覆电流熔覆Ni6040WC涂层时,熔覆层的硬度为8.0-9.5 GPa,基体软化深度30μm;熔覆电流增大到780 A时,硬度为8.5-9.5 GPa,基体软化深度为50μm。(2)随着喷涂角度的增大,Ni60A和Ni6040WC粒子的沉积率略有增大,涂层的表面粗糙度降低,涂层硬度增大。感应熔覆后,涂层的表面粗糙度降低,涂层硬度降低。熔覆后涂层硬度随喷涂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Ni60A熔覆涂层硬度由喷涂角度为30°时的5.5 GPa增大到喷涂角度为90°时的7.5 GPa:Ni6040WC熔覆涂层硬度由喷涂角度为30°时的6.0 GPa增大到喷涂角度为90°时的9.5 GPa。(3)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的方法在中心尺寸为φ4的试验样品上喷涂50-60μm的涂层。采用感应熔覆的方式对涂层进行感应熔覆。其中Ni60A涂层熔覆电流为860 A,Ni6040WC涂层熔覆电流为880 A。随着试样上升速度的降低,孔隙率降低,涂层硬度分别为9.5和8.5 GPa保持不变。(4)基体试样的轴向拉伸强度和延伸率都最大,分别为1193 MPa和1.575%。加Ni60A熔覆层的拉伸强度最小;45°喷涂和900喷涂涂层的试样拉伸强度,加Ni6040WC熔覆层的后者大,加Ni60A熔覆层的前者大。加Ni60A熔覆层的延伸率比加Ni6040WC熔覆层的大,45°喷涂获得熔覆层的试样延伸率比900喷涂的延伸率大。(5)对熔覆后的试验样品进行表面抛光和热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疲劳寿命,基体喷砂后进行超声清洗也有利于疲劳寿命的提高,以45°入射角制备的涂层试样的疲劳寿命高于90°喷涂的疲劳寿命。
【关键词】:超音速火焰喷涂 感应熔覆 WC颗粒增强复合涂层 斜入射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17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8
- 1.1 硬质合金涂层概述9-10
- 1.2 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10-13
- 1.2.1 热喷涂分类10-11
- 1.2.2 超音速火焰喷涂原理11-12
- 1.2.3 超音速火焰喷涂的应用与发展12-13
- 1.3 感应熔覆技术13-17
- 1.3.1 表面熔覆技术13
- 1.3.2 感应熔覆技术原理13-15
- 1.3.3 感应熔覆技术在涂层方面的应用15-16
- 1.3.4 影响感应熔覆涂层的因素16
- 1.3.5 感应熔覆技术发展展望16-17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内容17-18
- 1.4.1 研究目的17
- 1.4.2 研究内容17-18
- 2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18-22
- 2.1 实验材料18-19
- 2.2 实验设备19
- 2.3 实验方法19-22
- 3 超音速火焰喷涂WC颗粒增强复合涂层感应熔覆工艺22-34
- 3.1 圆柱样品感应熔覆工艺22-26
- 3.2 斜入射圆柱样品感应熔覆前后特性研究26-33
- 3.3 本章小结33-34
- 4 WC颗粒增强复合涂层感应熔覆后试样拉伸强度34-41
- 4.1 拉伸试验样品的感应熔覆工艺34-37
- 4.2 斜入射拉伸试验样品的拉伸曲线37-39
- 4.3 斜入射拉伸试验样品的延伸率39-40
- 4.4 本章小结40-41
- 5 WC颗粒增强复合涂层感应熔覆后试样疲劳性能41-52
- 5.1 熔覆层的表面粗糙度对疲劳性能的影响42-44
- 5.2 界面杂质对疲劳性能的影响44-46
- 5.3 熔覆后热处理对疲劳性能的影响46-48
- 5.4 喷涂角度对疲劳性能的影响48-51
- 5.5 本章小结51-52
- 结论52-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隆正隆;多功能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通过鉴定[J];机床与液压;2002年05期
2 王志健,田欣利,胡仲翔,谢风宽;超音速火焰喷涂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进展[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3期
3 樊自拴,孙冬柏,俞宏英,李辉勤,孟惠民,张济山,乔力杰;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研究进展[J];材料保护;2004年09期
4 袁晓静;王汉功;侯根良;查柏林;;氧气含量对超音速火焰喷涂燃烧特性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7年02期
5 刘雪峰;刘春和;张仕念;彭道勇;;多功能超音速火焰喷涂粒子特性的数值模拟[J];表面技术;2007年03期
6 王华仁;;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及应用[J];东方电机;2007年04期
7 ;超音速火焰喷涂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8年04期
8 余玉辉;张晓军;;超音速火焰喷涂在流体机械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1年10期
9 路阳;丁明辉;王智平;王玉波;杨效田;周晶晶;;超音速火焰喷涂研究与应用[J];材料导报;2011年19期
10 陈利斌;王雪元;徐群飞;傅肃嘉;;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浙江冶金;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建民;;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应用与经济性分析[A];2003'中国西安涂料涂装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2 查柏林;王汉功;徐可为;候根良;袁晓静;江礼;;低温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A];第五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李长久;;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的现状与发展[A];第二届中国北方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韩滔;邓春明;刘敏;罗兵辉;张小锋;陈和兴;陈文龙;邝子奇;;低温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优化及性能研究[A];2013广东材料发展论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阎凯;阎重生;;超音速火焰喷涂中预防枪管结瘤的工艺探讨[A];2004年热喷涂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周贻茹;杨中元;秦颢;李学锋;;超音速火焰喷涂涂层的特性及应用[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刘小康;张永俊;刘晓宁;;超音速火焰喷涂层电解抛光研究[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小康;张永俊;刘晓宁;;超音速火焰喷涂层电解抛光研究[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专辑[C];2005年
9 刘小康;张永俊;刘晓宁;;超音速火焰喷涂层电解抛光研究[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专辑[C];2005年
10 王汉功;汪刘应;;KY-HVO/AF多功能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与机械制造[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我国多功能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通过鉴定[N];今日信息报;2004年
2 朱斌;新型超音速火焰喷涂设备通过鉴定[N];中国冶金报;2005年
3 记者杨扬 通讯员李志梅;一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N];邯郸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晓庆;超音速火焰喷涂焰流特性分析[D];中国民航大学;2014年
2 冯浩;超音速火焰喷涂WC颗粒增强复合涂层斜入射沉积工艺及组织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3 杜学芳;超音速火焰喷涂控制系统的设计[D];长安大学;2009年
4 张建平;超音速火焰喷涂中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与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胡江;超音速火焰喷涂火焰焰流和粒子流的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孙玉伟;超音速火焰喷涂的燃烧特性及喷涂粒子行为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李伟;超音速火焰喷涂修复冷冲压模具的应用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秦清彬;超音速火焰喷涂陶瓷涂层的组织与性能研究及拉伐尔管的设计[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郭崇波;超音速火焰喷涂铁基非晶涂层热应力数值模拟[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10 李智;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流场分析及参数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超音速火焰喷涂WC颗粒增强复合涂层斜入射沉积工艺及组织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6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496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