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铸造论文 >

蠕墨铸铁耐磨性和抗热疲劳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19:40

  本文关键词:蠕墨铸铁耐磨性和抗热疲劳性能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蠕墨铸铁 蠕化率 珠光体含量 耐磨性 抗热疲劳性


【摘要】: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能过剩成为制造业的红色警戒。转变思路,生产低能耗、更可靠的产品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不二法则。重型卡车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安全性与可靠性受到制动鼓的制约,制动鼓在服役过程中承受着强摩擦、高热负荷以及巨大的温度梯度,这使得材料的耐磨性和抗热疲劳性能成为制动鼓性能的关键。本文选择符合生产实际的新型工程材料—蠕墨铸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成分设计、性能研究得到了一种综合性能显著提高的蠕墨铸铁制动鼓材料。本文结合生产实际选择原材料与生产方式,采用商用球化剂RE-Mg-Si与自制干扰剂组成的蠕化剂进行蠕化处理,75硅铁包底冲入法进行一次孕育、硅钡合金倒包冲入法进行二次孕育。调整Cu、Sn含量使蠕墨铸铁的珠光体含量在5%,10%,20%,30%之间变化,调整Mg、Ti、Re含量使蠕化率在60%,70%,80%,90%之间变化。试样的抗拉强度在387MPa以上,延伸率在1.9%以上,硬度在160HB以上,机械性能良好,满足制动鼓材料的要求。摩擦磨损实验采用MG-2000型高温高速摩擦磨损试验机,销-盘磨损形式,研究了不同蠕化率和不同珠光体含量的蠕墨铸铁的耐磨性和摩擦系数稳定性,蠕墨铸铁为盘试样,对磨销取自商用卡车刹车片。蠕墨铸铁的耐磨性明显增强,相同条件下HT250的磨损量约为蠕墨铸铁的1.4~4.5倍,且随着载荷与磨损速度的增加,蠕墨铸铁的优越性更为明显。蠕墨铸铁的耐磨性随蠕化率升高而降低,并与珠光体含量成正比。其中Ru60的耐磨性比Ru90增加69%~76%,P30的耐磨性比P5增加51%~104%。蠕墨铸铁的摩擦系数较为稳定,在中低速度及载荷下,HT250的摩擦系数大于蠕墨铸铁,随着速度与载荷的增大,二者的摩擦系数都逐渐降低,但HT250的降幅更大,最终蠕墨铸铁的摩擦系数与HT250相当,甚至超过HT250。对不同蠕化率和不同珠光体含量蠕墨铸铁的抗热疲劳性能进行研究,采用吉林大学自制的自约束热疲劳试验机。在循环上限温度分别为350℃、550℃及800℃的热疲劳实验中详细观察了裂纹萌生与扩展过程。与HT250相比较,蠕墨铸铁热疲劳裂纹萌生较晚,最终裂纹长度也较小。蠕墨铸铁的蠕化率高,前期裂纹萌生早,但由于热传导性能较好最终的裂纹长度不大。珠光体含量升高,热疲劳裂纹长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这是由于P5的强度较低抗热震性较差,裂纹萌生早,扩展期长;P30热导率低,松弛热应力能力差,最终裂纹最长;P20的机械性能与热传导性能达到最佳配合,抗热疲劳性能最好,裂纹长度最短。对装车实验失效的蠕墨铸铁制动鼓进行分析,其主要失效形式为热疲劳断裂,伴随着摩擦损伤。制动鼓的截面组织呈规律性变化,从非工作面到工作面,石墨逐渐粗大,基体组织的稳定性降低。正常行驶制动时,蠕墨铸铁材料产生的裂纹数目少,主裂纹比小裂纹大得多。制动载荷更大或速度更高的情况下,大多数裂纹都有机会扩展,表现出明显的龟裂特征。下陡坡长时间或频繁刹车等极端情况下,石墨氧化程度明显增加,珠光体粒化甚至发生马氏体转变,作用深度达400μm。
【关键词】:蠕墨铸铁 蠕化率 珠光体含量 耐磨性 抗热疲劳性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143.4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4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2-13
  • 1.2 制动鼓材料性能的要求13-14
  • 1.3 国内外制动鼓材料的研究进展14-16
  • 1.4 制动鼓用蠕墨铸铁材料16-18
  • 1.5 蠕墨铸铁的热疲劳18-21
  • 1.6 蠕墨铸铁的摩擦磨损21-23
  • 1.7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23-24
  • 第2章 实验内容与方法24-30
  • 2.1 实验方案及成分设计24-25
  • 2.2 试样的制备25
  • 2.3 组织观察与力学性能测试25-26
  • 2.4 摩擦磨损试验26-28
  • 2.5 热疲劳试验28-30
  • 第3章 蠕墨铸铁的组织与力学性能30-34
  • 3.1 试样成分30
  • 3.2 石墨形态及基体组织30-32
  • 3.3 试样的力学性能32-33
  • 3.4 本章小结33-34
  • 第4章 蠕墨铸铁的干滑动摩擦磨损34-46
  • 4.1 内外部因素对耐磨性的影响34-39
  • 4.1.1 速度的影响34-37
  • 4.1.2 载荷的影响37-39
  • 4.2 内外部因素对摩擦系数的影响39-41
  • 4.2.1 摩擦系数稳定性39-40
  • 4.2.2 瞬时摩擦系数40-41
  • 4.3 磨损机理分析41-44
  • 4.3.1 磨屑分析41-43
  • 4.3.2 表面形貌43-44
  • 4.3.3 截面形貌44
  • 4.4 本章小结44-46
  • 第5章 蠕墨铸铁的抗热疲劳性能46-62
  • 5.1 裂纹的萌生46-49
  • 5.2 裂纹的扩展49-58
  • 5.2.1 350℃的热疲劳循环49-52
  • 5.2.2 550℃的热疲劳循环52-56
  • 5.2.3 800℃的热疲劳循环56-58
  • 5.3 组织变化58-59
  • 5.4 本章小结59-62
  • 第6章 蠕墨铸铁的失效分析62-72
  • 6.1 工作面的组织与性能变化62-66
  • 6.1.1 石墨形态62-63
  • 6.1.2 基体组织63-64
  • 6.1.3 裂纹形貌64-66
  • 6.2 截面组织与性能变化66-69
  • 6.2.1 组织变化67-68
  • 6.2.2 硬度变化68-69
  • 6.3 断口形貌与机理分析69
  • 6.4 本章小结69-72
  • 第7章 结论72-74
  • 参考文献74-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国蠕墨铸铁技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5年05期

2 ;全国蠕墨铸铁技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铸造技术;2005年09期

3 ;2005年全国蠕墨铸铁技术研讨会成功举办[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05年06期

4 张忠仇;李克锐;吴建基;;关于蠕墨铸铁标准的几点看法[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06年01期

5 张忠仇;李克锐;吴建基;;关于蠕墨铸铁标准的几点看法[J];现代铸铁;2006年01期

6 邱汉泉;;蠕墨铸铁的生产技术[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06年06期

7 曾圣湖;魏结练;武炳焕;;GJV SiMo4.5-0.6蠕墨铸铁排气管的生产工艺[J];铸造;2008年02期

8 邱汉泉;;国内外蠕墨铸铁牌号标准述评[J];铸造;2009年10期

9 柯志敏;;合成蠕墨铸铁气缸盖的试制[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10年02期

10 王作函;;欣特卡斯特携先进蠕墨铸铁技术拓展中国汽车市场[J];商用汽车;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党怀;陈龙;王永康;张忠礼;陈琴语;赵红梅;;蠕墨铸铁在载重汽车缸盖上的试生产[A];2010年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党怀;陈龙;王永康;张忠礼;陈琴语;赵红梅;;蠕墨铸铁在载重汽车缸盖上的试生产[A];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重庆铸造行业协会2010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党怀;陈龙;王永康;张忠礼;陈琴语;赵红梅;;蠕墨铸铁在载重汽车缸盖上的试生产[A];2010年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0年

4 张伯明;;蠕墨铸铁在发动机上的应用[A];第八届中国铸造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忠仇;;蠕墨铸铁新标准的制定将促进蠕铁生产应用的发展[A];第十二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11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1年

6 张忠仇;李克锐;曾艺成;;我国蠕墨铸铁的新进展及对今后发展的看法和建议[A];2012年全国蠕墨铸铁研讨会暨机床铸铁件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史蒂夫·道森;;蠕墨铸铁可靠和大批量生产的过程控制[A];2012年全国蠕墨铸铁研讨会暨机床铸铁件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文景宝;伊立冬;;新制订的《蠕墨铸铁件》和《蠕墨铸铁金相检验》两项国家标准[A];2012年全国蠕墨铸铁研讨会暨机床铸铁件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刘金城;;蠕墨铸铁的标准,组织性能和过程控制[A];2012年全国蠕墨铸铁研讨会暨机床铸铁件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陈跃;张永振;沈百令;李全安;张一民;;蠕墨铸铁/钢摩擦副干摩擦速度-载荷特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谢桂珍;蠕墨铸铁实现批量生产 欣特卡斯特力拓中国市场[N];机电商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赵三明;蠕墨铸铁:让发动机瘦身[N];中国工业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玉爽;蠕墨铸铁喂线蠕化处理数值模拟与控制方法[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研;水介质激光仿生蠕墨铸铁热疲劳性和耐磨性的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孙娜;不同仿生耦合单元体对蠕墨铸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喜岗;铸铁合金的石墨形态表征及控制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2 徐倩;高蠕化率蠕墨铸铁热分析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张绥鹏;蠕墨铸铁喷吹法蠕化处理工艺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4 解骐鸣;耐热砂轮模具用蠕墨铸铁及石墨畸变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5 武正东;不同蠕化率的蠕墨铸铁滚动磨损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6 李梦楠;蠕墨铸铁耐磨性和抗热疲劳性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黄瑞;普通低磷铁生产蠕墨铸铁汽缸盖渗漏的防止[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8 洪观镇;钒钛蠕墨铸铁汽车制动鼓材质研究及铸造工艺设计[D];重庆大学;2011年

9 朱刚;云南生铁生产蠕墨铸铁的工艺及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吕烨哲;锡对蠕墨铸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10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gonggongyi/610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6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