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预应力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目标影响因素及地震反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1 10:28

  本文关键词:预应力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目标影响因素及地震反应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连续梁 施工监控 反应谱法 时程分析法 桩-土作用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高铁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列车行驶速度、舒适性的要求也有了很大提高。故而,大跨度梁桥的工程质量、成桥线形及施工安全一定要严格的进行控制。但是由于地震的频繁发生,造成了越来越多桥梁道路的严重损害。故而,梁桥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地震反应分析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宝兰客专南河川渭河特大桥为工程实例,对施工监控的内容和线形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叙述。同时,运用反应谱法以及时程分析法对本桥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文通过通过Midas/Civil软件对实际工程宝兰客运专线南河川渭河大跨度连续梁桥的进行仿真分析,简要叙述了施工监控的内容,同时为实际桥梁结构的施工监控中的线形和应力的监控奠定了理论基础。并运用理论线形位移、梁体主节点应力与实际线形位移、测量的应力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供合适、准确的梁体施工立模标高,使得桥梁的线形位移和梁体应力误差都在规范规定范围内,保证了桥梁的顺利合龙。2.通过对混凝土的容重、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张拉预应力控制力、主梁合龙顺序四个线形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混凝土的容重和弹性模量越大,成桥后期变形位移越小,实际施工质量更加容易分析和控制,而且选择正确合龙方式、恰当张拉钢束的预应力对于降低施工线形控制的难度是非常重要的。3.本文通过本桥自振特性分析、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可知,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力使得梁桥结构柔性变大、结构位移变大、结构内力变化也较大。所以,无论在进行梁桥结构抗震设计还是地震反应分析时,桩-土结构的相互作用是不容许忽略的。4.当考虑桩-土结构作用力时,相对于不考虑其作用时,制定墩的内力都是减少的、位移值是增加的。同时,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制定墩的内力和位移地震反应比其它的桥墩地震反应要大。因此,加强桥梁制动墩及其支座处的抗震设计极为重要。
【关键词】:连续梁 施工监控 反应谱法 时程分析法 桩-土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45.4;U442.5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3
  • 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9
  • 1.2 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现状及发展9
  • 1.3 桥梁抗震研究重要性9-10
  • 1.4 本文研究的工程背景10-11
  • 1.4.1 主要设计指标10
  • 1.4.2 结构主要尺寸10-11
  • 1.4.3 主要工程材料11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1-13
  • 2 桥梁施工控制及线形影响因素分析13-33
  • 2.1 施工控制的目的与内容13-15
  • 2.2 施工控制的原则和方法15
  • 2.3 施工监控计算模型与理论值15-25
  • 2.3.1 计算模型15-16
  • 2.3.2 各施工阶段预拱度计算16-25
  • 2.4 施工监控结果分析25-28
  • 2.4.1 线形监控结果分析25-26
  • 2.4.2 应力控制结果26-28
  • 2.5 施工线形主要影响目标因素分析28-32
  • 2.5.1 混凝土容重γ0对线形控制的影响28-29
  • 2.5.2 梁桥合龙顺序对成桥线形的影响29
  • 2.5.3 混凝土弹性模量E对线形控制影响29-31
  • 2.5.4 预应力σcon对线形控制影响31-32
  • 2.6 本章小结32-33
  • 3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自振特性分析33-40
  • 3.1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33-35
  • 3.1.1 静力法33
  • 3.1.2 反应谱法33-34
  • 3.1.3 动态时程分析法34-35
  • 3.2 动力结构模型建立35-36
  • 3.3 本桥自振特性分析36-39
  • 3.4 本章小结39-40
  • 4 连续梁地震反应谱分析40-50
  • 4.1 反应谱选择40
  • 4.2 桥梁反应谱分析40-49
  • 4.2.1 反应谱计算结果40-45
  • 4.2.2 反应谱结果分析45-49
  • 4.3 本章小结49-50
  • 5 连续梁时程分析50-65
  • 5.1 地震波的选取50-51
  • 5.2 本桥时程分析51-64
  • 5.2.1 时程计算结果51-61
  • 5.2.2 时程计算结果分析61-64
  • 5.3 本章小结64-65
  • 6 结论与展望65-66
  • 6.1 结论65
  • 6.2 展望65-66
  • 致谢66-67
  • 参考文献67-6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玉森,张运波,强士中;矮塔斜拉桥的施工监控技术研究[J];公路;2005年05期

2 黄敏,李建文,蔡健;大跨度钢-混凝土组合梁施工监控[J];广州建筑;2005年05期

3 郭杨;杜勇峰;;派河三桥施工监控仿真分析[J];安徽建筑;2006年04期

4 姜天华;;仙桃汉江公路大桥施工监控组织设计[J];国外建材科技;2007年05期

5 刘平;;浅谈如何进行桥梁的施工监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32期

6 陆德生;张良建;;淳安县城中湖南路一号大桥施工监控[J];山西建筑;2009年08期

7 陈真良;;佛山市Xq沙大桥施工监控[J];四川建材;2009年03期

8 王德森;;桥梁施工监控技术的发展概述[J];经营管理者;2009年14期

9 唐弘玻;;浅析桥梁施工监控的重要性[J];知识经济;2009年13期

10 钟东雄;;黄沙1号大桥施工监控[J];现代交通技术;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俊;董书鸣;张晟;;桥梁施工监控的信息化管理[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王梦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施工监控[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二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磊;钱振东;刘腾爱;冯志龙;;204国道张家港大桥扩建设计及施工监控[A];全国既有桥梁加固、改造与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丁如珍;;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监控技术[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向友诚;;大跨度桥梁施工监控中的应力分析[A];第十五届粤、京、港、沪铁道学会学术年会第八届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小胜;陈舜东;周勇;张三峰;唐英;;厦蓉高速格都段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及总体咨询[A];第十六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7 应瑞芳;姚浩;黄洁林;郑享明;谭文利;孙国红;胡缙昌;;军山长江公路大桥主塔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的施工监控[A];二○○○年湖北省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0年

8 胡建华;刘榕;李瑜;颜东煌;;茅草街大桥钢管混凝土主拱施工监控[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兴冲;王常峰;徐聪;陈玉璞;;松花江特大桥施工监控[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王博铭;龚科;;不对称边跨连续梁桥施工监控技术[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六届(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陈果;广州西塔运用施工监控技术[N];广东建设报;2008年

2 袁弘;请“监工”保质保“靓”建大桥[N];成都日报;2007年

3 ;朝阳第一座悬索桥的科研应用[N];朝阳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刘肖勇 冯海波 通讯员 龚华萍;责任心是他成功的“秘密武器”[N];广东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为;大跨径悬索桥施工监控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徐文胜;基于监测数据的桥梁安全状况评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及温度效应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2 曾逢春;绵阳市城南新区一号桥施工监控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南鹏;6×80m银川兵沟黄河大桥施工监控技术研究与实践[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4 苏春雷;高山地区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施工监控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5 杜佳星;大连北大桥维修加固方案和施工监控[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徐志强;预应力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目标影响因素及地震反应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7 杜迎东;128m系杆拱桥施工监控及施工阶段两个关键技术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8 徐文涛;柴埠大桥施工监控技术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9 夏文龙;桥梁施工监控与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于福华;基于无线网络的高速公路施工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D];长安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12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012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8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