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研究
本文关键词: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研究
【摘要】:本文从水下隧道环境特点及结构特征出发,针对水下隧道承受水压、混凝土非饱和以及带裂缝的情况,研究了水下隧道非饱和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过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水下隧道外侧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进行系统地研究,并将红外检测技术应用到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渗透的室内试验中,从红外辐射试块表面温度变化角度映证了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规律。本文研究对水下隧道结构耐久性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有:(1)基于双重介质裂缝模型建立适用于水下隧道非饱和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的理论模型。基于非饱和混凝土中水分运动方程(Richards方程)提出隧道非饱和混凝土裂缝中水分渗透系数。理论模型用水头h作为变量,实现了水下隧道外侧与水接触的饱和情况与内侧混凝土非饱和情况的模拟。(2)采用COMSOL Multiphisics软件进行了模型的数值求解。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水势变化区相同位置处外水压力越大,水势越大;初始饱和度越小,裂缝附近的水势变化越大;水势变化范围水胶比为0.43的模型大于0.36的模型;一定范围内裂缝宽度越大,裂缝长度越小,水势变化区域越大;水势变化区相同位置处,裂缝宽度越大,裂缝长度越小,水势越大;一定范围内裂缝深度越大,受影响深度越大,不同裂缝深度对裂缝中水分输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裂缝深度方向上。(3)自制智能控压渗透装置系统,进行了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压力渗透试验。提出了“水分渗透轨迹描点绘图法”,得到表征水分在裂缝底端和左右两侧运动的轨迹。试验结果表明:外水压力对隧道非饱和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有促进作用,水胶比大的工况水分渗透深度大,而初始饱和度较小的工况水分渗透深度较大;一定范围内裂缝宽度越大,水分渗透深度越大,而裂缝长度越大,渗透深度越小;各影响因素对水分在裂缝中各方向渗透产生影响的程度不同。(4)将红外检测技术应用到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渗透的室内试验过程,进行了裂缝水压渗透过程的红外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冷却水入渗过程中,红外热像呈现高温区域包围低温区域的温度场特征。压力渗透的不同阶段,试块表面温度变化的速度不同;在一定范围内,外水压力越大,裂缝长度中线位置处沿预制孔洞两侧裂缝深度方向温度越低;初始饱和度越小,中线位置处,温差越大;随着裂缝宽度和深度增大,温度降低,温差增大。从红外辐射试块表面温度变化角度映证了水下隧道外侧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规律。
【关键词】:水下隧道 混凝土 裂缝 非饱和 水分 输运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5;U459.5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8
- 1.1.1 水下隧道的广泛使用12-14
- 1.1.2 现有隧道开裂渗漏情况14-16
- 1.1.3 隧道裂缝的危害16-17
- 1.1.4 研究意义17
- 1.1.5 红外检测技术的优越性17-18
- 1.2 研究现状18-23
- 1.2.1 水分在完好混凝土中输运研究18-19
- 1.2.2 水分在混凝土裂缝中输运研究19-22
- 1.2.3 红外检测技术在混凝土检测中应用研究22-23
- 1.3 主要研究内容23
- 1.4 技术路线23-24
- 1.5 本文的创新点24-26
- 2 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机理26-38
- 2.1 引言26
- 2.2 混凝土中水分输运26-29
- 2.2.1 饱和混凝土中水分传输26
- 2.2.2 非饱和混凝土中水分输运26-29
- 2.3 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29-33
- 2.3.1 裂缝理论模型29-31
- 2.3.2 裂缝中水分渗透系数31-33
- 2.4 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模型33-37
- 2.5 本章小结37-38
- 3 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数值分析38-47
- 3.1 引言38
- 3.2 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模型38-40
- 3.2.1 模型参数38
- 3.2.2 几何尺寸38-39
- 3.2.3 网格划分39
- 3.2.4 定解条件39-40
- 3.3 数值模拟结果40-41
- 3.4 参数影响分析41-46
- 3.4.1 外水压力41-42
- 3.4.2 初始饱和度42-43
- 3.4.3 水胶比43-44
- 3.4.4 裂缝几何特性44-46
- 3.5 本章小结46-47
- 4 压力水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渗透试验47-75
- 4.1 引言47-48
- 4.2 压力渗透试验方案48-54
- 4.2.1 试验目的48
- 4.2.2 试验原理48
- 4.2.3 试验工况48-50
- 4.2.4 试验设备50-52
- 4.2.5 试块制备52-54
- 4.3 压力作用下混凝土裂缝中水分渗透试验54-73
- 4.3.1 试验步骤54-56
- 4.3.2 试验结果56-58
- 4.3.3 试验结果分析58-73
- 4.4 本章小结73-75
- 5 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水压渗透过程的红外特性试验研究75-89
- 5.1 试验目的75
- 5.2 试验原理75-76
- 5.2.1 红外线75
- 5.2.2 红外成像检测原理75
- 5.2.3 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水压渗透过程红外检测试验原理75-76
- 5.3 试验工况76-77
- 5.4 试验设备77-79
- 5.5 试块制备79-80
- 5.6 试验步骤80-81
- 5.7 试验结果分析81-87
- 5.7.1 水压渗透过程红外辐射变化特征81-83
- 5.7.2 外水压力影响83-84
- 5.7.3 初始饱和度影响84-85
- 5.7.4 裂缝几何特性影响85-87
- 5.8 本章小结87-89
- 6 结论与展望89-91
- 6.1 结论89-90
- 6.2 展望90-91
- 参考文献91-96
- 作者简历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重庆将投资30亿元建水下隧道[J];岩土工程界;2003年12期
2 孔祥金;首座地下转盘水下隧道将在重庆市兴建[J];隧道建设;2004年04期
3 宋建;陈百玲;范鹤;;水下隧道穿越江河海湾的综合优势[J];隧道建设;2006年03期
4 申楠公;李海超;张珂;;水下隧道贯彻国防要求研究初探[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7年02期
5 杨成刚;;水下隧道的防护技术措施[J];天然气与石油;2009年03期
6 杨小勇;;浅谈水下隧道安全风险管理[J];当代经济;2009年04期
7 ;南宁南湖水下隧道工程[J];公路隧道;2011年01期
8 王少飞;涂耘;程崇国;;公路水下隧道应急救援对策[J];公路;2011年10期
9 周书明;潘国栋;;水下隧道风险分析与控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2期
10 何尉祥;;浅谈水下隧道穿越江河湖海的优势与技术难题[J];才智;2013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大建;;广州珠江水下隧道的抗震研究[A];高层建筑与桥梁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2 何益寿;;谈长江中下游的水下隧道建设[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钱七虎;;从河床冲淤分析沉管法修建长江水下隧道问题[A];钱七虎院士论文选集[C];2007年
4 陆培炎;陈晓文;杨光华;;广州珠江水下隧道沉管段内力分析[A];陆培炎科技著作及论文选集[C];2006年
5 陆培炎;陈晓文;杨光华;;广州珠江水下隧道沉管段内力分析[A];高层建筑与桥梁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6 ;杭州市庆春路跨越钱塘江水下隧道工程关于公铁合建与防灾专题专家咨询意见[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7 蔡小稚;冯良平;曾宪武;;跨越长江的桥梁建设成就和水下隧道的发展前景[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8 蔡小稚;曾宪武;冯良平;;跨越长江的桥梁建设成就和水下隧道的发展前景[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2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徐水根;;修建水下隧道的预注浆法[A];第四届中国岩石锚固与注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程亚鹏;凌贤长;王宣青;胡庆立;;水下隧道覆土层安全厚度设计预测数学模型研究[A];东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胡晓伟;首条水下隧道正式通车[N];天津日报;2010年
2 记者 陆娅楠;广深港高铁水下隧道贯通[N];人民日报;2011年
3 关书敏 葛运溥;水下隧道建设的护航者[N];中国交通报;2011年
4 记者 高俊;国内首条穿越黄河地铁在兰州开工[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向红;大型水下隧道与附属竖井的地震响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金立乔;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施晓群;长大铁路水下隧道火灾风险分析及消防安全策略[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谭鑫;考虑流固耦合影响的水下隧道施工力学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欧阳刚杰;长沙市营盘路湘江水下隧道安全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郭家;浅埋水下隧道水压力分布及防排水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6 杨秀军;城区水下隧道营运通风与防灾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7 郑泽源;水下隧道断层破碎带段掌子面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96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09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