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山区公路驾驶人动态视觉特性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典型山区公路驾驶人动态视觉特性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山区公路 动态视觉参数 运行车速 直线路段 曲线路段
【摘要】:山区公路交通安全问题是一个由人、车、路及环境多个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复杂系统问题,以往主要集中在对固定因素(道路、车辆)考虑研究,极少从驾驶人出发考虑,人的因素相对来说更为复杂,因此对驾驶员动态视觉特征研究是很有意义的。目前,在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上已经积累大量关于驾驶人动态视觉特性及及相关理论研究,但是山区公路却极少有相关研究涉及,因此为了山区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问题,有必要进行山区公路驾驶人动态视觉特性研究。本文通过山区公路驾驶员动态视觉特征实车试验,对直线下坡路段、直线上坡路段,左转弯道、右转弯道等四种典型山区公路环境展开研究。运用K-Means聚类分析、正态检、相关性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试验数据的处理与研究,研究了各特征道路条件下驾驶员运行速度、动态视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于直线上坡路段,直线下坡路段行驶时速度差变化稳定,此时驾驶员对车速控制较为稳定,驾驶员对道路线形变化敏感度直线上坡大于直线下坡;(2)曲线路段上车速差与转向无关,但是速度差大小与上一段驶离速度密切相关,曲线半径越小,车辆速度差往往较大,当起始速度较高时,此现象就越明显,出现速度差大于20km/h的情况。(3)山区直线路段上,驾驶员注视点、注视视角分布主要集中在正前方偏左区域,表明驾驶员风险感知偏向左侧道路;瞳孔直径主要集中于2.0mm~4.0mm,随着坡度的增大,瞳孔直径离散性越高,变化率越高。(4)曲线路段上驾驶员注视点、注视角度的分布,与弯道所转方向密切相关,且与所转方向呈现一致性。瞳孔直径的变化与弯道左右转无关,与弯道半径大小直接相关,弯道半径越小,驾驶员最大瞳孔直径每秒变化率越大。(5)直线路段坡度、长度对驾驶员头部水平位移影响较大,垂直位移与前后位移影响较小;曲线路段上驾驶员头部运动规律呈现与驾驶员注视点、注视视角分布规律一致。(6)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对道路线形与驾驶员视觉特性、运行车速与驾驶员视觉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本文研究成果为山区公路几何线形设计、山区公路车辆事故原因分析提供试验依据。
【关键词】:山区公路 动态视觉参数 运行车速 直线路段 曲线路段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1.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论文研究背景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2.3 研究现状评价13
- 1.3 主要研究内容13-14
- 1.4 技术路线14-16
- 第二章 山区公路驾驶员视觉特性实车试验16-30
- 2.1 驾驶员视觉特性基本理论知识16-19
- 2.1.1 驾驶员眼动表征参数16-17
- 2.1.2 驾驶员动态视觉的影响因素17-19
- 2.2 山区公路试验研究目的19
- 2.3 山区公路试验内容19
- 2.4 试验条件19-21
- 2.5 试验过程21-23
- 2.6 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23-25
- 2.6.1 仪器产生的误差23
- 2.6.2 外界环境影响产生的误差23-24
- 2.6.3 误差处理方法24
- 2.6.4 试验数据处理24-25
- 2.7 数据处理方法与理论基础25-29
- 2.7.1 动态类聚分析25-26
- 2.7.2 正态性检验方法26-27
- 2.7.3 相关性检验方法27-29
- 2.8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山区公路试验车速数据处理与分析30-40
- 3.1 道路线形聚类分析30-33
- 3.2 试验车速的正态性检验33-34
- 3.3 山区公路运行车速特征研究34-39
- 3.3.1 山区公路直线路段试验车速分布特征34-35
- 3.3.2 山区公路曲线路段试验车速分布特征35-37
- 3.3.3 两弯道间直线路段不同驾驶员运行车速分析特征37-39
- 3.4 本章小结39-40
- 第四章 山区公路驾驶员行车动态视觉特性研究40-56
- 4.1 直线路段驾驶员眼动特性分析40-45
- 4.1.1 注视区域40-42
- 4.1.2 瞳孔直径42-43
- 4.1.3 注视角度43-45
- 4.2 曲线路段驾驶员眼动特性分析45-52
- 4.2.1 注视区域46-48
- 4.2.2 瞳孔直径48-49
- 4.2.3 注视角度49-52
- 4.3 驾驶员头部运动参数分布特征研究52-54
- 4.3.1 直线路段驾驶员头部运动参数分布特征52-53
- 4.3.2 曲线路段驾驶员头部运动参数分布特征53-54
- 4.4 本章小结54-56
- 第五章 驾驶员注视重心、道路参数及车速回归模型56-70
- 5.1 驾驶员注视重心与道路线形回归模型56-62
- 5.1.1 驾驶员注视重心与道路线形相关性分析56-58
- 5.1.2 直线路段线形-注视重心回归模型58-60
- 5.1.3 曲线路段线形-注视重心回归模型60-62
- 5.2 道路线形下驾驶员注视重心车速回归模型62-68
- 5.2.1 驾驶员注视重心与运行车速相关性分析62-64
- 5.2.2 直线路段运行车速回归模型64-65
- 5.2.3 曲线左转路段运行车速回归模型建立65-67
- 5.2.4 曲线右转路段运行车速回归模型建立67-68
- 5.3 本章小结68-70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0-72
- 6.1 结论70-71
- 6.2 展望71-72
- 致谢72-73
- 参考文献73-76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萨如拉;李文秀;;浅析光与人的视觉特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08期
2 朱自兰;万静华;李章兵;;基于视觉特性的地毯图案色彩量化方法[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年04期
3 朴大植,陈遐举,王强,周丰昆,陈淑芳,焦书兰;中国人眼对物体色的视觉特性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1993年01期
4 胡立伟;李耀平;林玉珍;;不同等级公路环境下驾驶人动态视觉特性规律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4年03期
5 李剑;;浅谈机动车驾驶人的视觉特性与教学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1期
6 张文军,余松煜;基于视觉特性的自适应混合编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7 柳林,姚建平;包装图形的视觉特性及机能性[J];包装工程;1996年04期
8 魏玉芬;野金花;丁艳清;;基于视觉特性的小波零树图像编码压缩[J];装备制造技术;2010年11期
9 庄达民;人机工程讲座(第四讲) 照明与人的视觉特性[J];家电科技;2004年09期
10 孙秋冬,黄思军,许志祥,王飞龙;基于视觉特性的物体边界跟踪法[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文兆;费广正;湛永松;石民勇;;基于视觉特性的多义人脸合成系统[A];图像图形技术研究与应用2009——第四届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倪国强;蔓君;胡宏清;;基于生物视觉特性的真实影像再现技术及其前景展望[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李文育;董浩亮;;数码样张辩色阈值与人眼颜色视觉特性分析[A];颜色科学与技术——2012第二届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焦雪;基于视觉特性的图形图像分割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林贵宝;基于驾驶人视觉特性的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凡城;公交车驾驶员安全驾驶视觉特性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俊翔;城市道路环境下驾驶员应激响应视觉特性[D];长安大学;2015年
3 戚培心;山区弯道路段载货汽车驾驶员视觉特性与行为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周陶;典型山区公路驾驶人动态视觉特性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5 吴家钦;植物作为景观材料的视觉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6 鄂明顺;基于视觉特性的老年产品数字界面交互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张雪;基于视觉特性的压缩感知图像/视频编码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8 王锦;基于视觉特性的密写及密写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刘俊敏;基于蛙眼视觉特性的运动目标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10 付芦静;基于视觉特性的印刷质量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29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129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