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基于SCB试验高RAP掺量热再生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5 06:36

  本文关键词:基于SCB试验高RAP掺量热再生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工程 热再生混合料 低温抗裂性 低温疲劳开裂性能


【摘要】:为研究高RAP掺量热再生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提高RAP的利用率,通过低温SCB试验研究了30%、40%、50%掺量下热再生混凝土的低温抗裂性,采用断裂能、弯拉应变等多指标评价方法研究热再生混合料的低温性能,同时与低温弯曲试验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增大RAP掺量,热再生混合料低温抗裂性和低温抗疲劳开裂性能均降低,尤其是RAP掺量超过40%后热再生混合料低温性能显著降低,建议采用低温SCB试验评价热再生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同时可采用橡胶粉和聚酯纤维来改善热再生混合料低温抗裂性,推荐了适宜的橡胶粉掺量为8%,最佳聚酯纤维掺量为3‰。
【作者单位】: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安大学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5099)
【分类号】:U414
【正文快照】: 安710068)0引言“十二五”发展规划确立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即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要求全国公路养护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40%,国省干线公路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70%;高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董晓进;;橡胶粉对热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J];公路工程;2014年06期

2 聂忆华;刘苹;周志刚;侯月军;戴旭;;再生剂对沥青再生机理的影响研究[J];公路工程;2012年06期

3 张美坤;黄晓明;任永刚;;采用弯曲应变能评价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J];石油沥青;2008年05期

4 郭乃胜,赵颖华,李刚;聚酯纤维沥青混凝土的低温抗裂性能分析[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吴少鹏,薛永杰,张登峰;聚合物纤维改性沥青混凝土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春香;橡胶沥青胶结料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2 范勇军;沥青混合料厂拌热再生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3 张文会;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朝辉;范巧娟;李彦伟;郭滕滕;赵娟娟;;拌和工艺对低碳多功能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研究[J];中外公路;2016年06期

2 陈奕琛;赵春铭;郭皓琪;张海涛;;不同纤维掺量对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6年33期

3 张营营;刘至飞;;乳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J];公路工程;2016年05期

4 袁媛;李东浩;;RET与SBS复合改性沥青性能及改性机理[J];公路工程;2016年04期

5 韩娟;姬程飞;;高RAP掺量热再生SMA路面高效再生路用性能研究[J];公路工程;2016年03期

6 岳秀梅;;再生剂对SBS老化沥青及热再生混合料性能的影响[J];公路工程;2016年03期

7 程文静;;掺活化煤矸石SMA混合料路用性能及改性机理研究[J];公路工程;2016年03期

8 高崇;李楚鹏;关晓琳;;不同RAP的质量分数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试验研究[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9 曹洪梅;曹珍平;;硅藻土对Sasobit温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J];公路工程;2016年01期

10 侯晓晶;;PPA对聚合物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技术性能的影响[J];公路工程;201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矿料迁移规律与级配优化设计研究[D];山东交通学院;2016年

2 田鑫新;橡胶沥青胶结料性能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3 娄深鑫;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累积变形及荷载敏感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4 杨建萍;沥青回收料指标和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5 陈芳;新疆地区橡胶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6 李航;热再生设备第二烘干筒的热效率分析和性能优化设计[D];长安大学;2015年

7 于泽民;温拌再生剂对沥青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魏晋;沥青路面老化及旧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9 卢晶晶;基于旧沥青分类分级方法的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10 刘振丘;RAP回收工艺及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青;徐伟;赵劲松;刘平;;高比例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在广惠高速公路试验与评价[J];公路工程;2013年04期

2 况栋梁;余剑英;蔡正文;宋献东;;再生剂对不同老化程度沥青再生性能的影响[J];公路;2011年05期

3 徐志元;练可方;徐伟;;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老化试验方法评价分析[J];公路工程;2011年02期

4 聂忆华;戴旭;班钰镇;徐望国;;沥青老化对集料粘附性能影响规律及评价方法研究[J];公路工程;2010年06期

5 张永兴;熊出华;凌天清;;再生剂与老化沥青微观作用机理[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0年06期

6 李炜;纪小平;;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温度的确定方法[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0年09期

7 侯月军;周志刚;高及阳;;不同再生剂对旧沥青性能的改善[J];交通科学与工程;2009年03期

8 吕伟民;;沥青再生原理与再生剂的技术要求[J];石油沥青;2007年06期

9 郑传峰;马新;吕丹;焦晓磊;;沥青回收方法对沥青老化影响程度的对比试验分析[J];公路工程;2007年06期

10 吴涛;崔伟;顾良军;程莉;;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评价指标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0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晶晶;橡胶沥青性能影响因素与改性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张文武;废胎胶粉改性沥青机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3 曹贵昌;废橡胶粉改性沥青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4 郭朝阳;废胎胶粉橡胶沥青应用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5 张辉;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6 张昌波;沥青混凝土厂拌热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7 肖敏敏;废胶粉改性沥青性能及机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8 王廷国;废胶粉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杨平;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利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5年

10 张敏英;沥青热再生材料及设备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红;;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分析[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2年10期

2 黄彭;;沥青热拌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J];华东公路;1987年05期

3 任拴哲;王晓文;李海;;沥青热再生混合料最大理论密度计算公式[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7年04期

4 刘伟;连续式沥青再生混合料质量的控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4年12期

5 苗乾;魏连雨;周卫峰;魏如喜;;成型方法对水泥再生混合料性能影响试验分析[J];中国市政工程;2010年06期

6 苗乾;魏连雨;周卫峰;魏如喜;;成型方式对水泥再生混合料性能影响分析[J];中外公路;2011年02期

7 倪玮;刘化学;刘强;;基于性能设计法的就地热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与探讨[J];华东公路;2012年01期

8 倪玮;刘化学;刘强;;基于性能设计法的就地热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J];路基工程;2012年01期

9 杨风英;陈文锋;;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J];公路工程;2011年01期

10 郭银涛;刘清泉;刘振清;王松根;;基于改性乳化沥青-水泥双胶结料的半柔性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张艺言 实习生 张彩霞;来之于路“环”之于路[N];中国交通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萍;沥青回收料指标和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2 兰承雄;沥青老化和再生机理分析及其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3 郭康生;基于基准料合成的不同掺配率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4 张云逸;冷拌用沥青再生剂性能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5 许慧;基于RAP材料变异性的厂拌再生过程质量管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6 李茜;常温再生RAP中老化沥青及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鹿世勇;现场冷再生技术在二级公路大修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1年

8 张明科;RAP变异性与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效果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9 陆鹏;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再生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10 张元光;宁波市江北区甬余线路面再生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43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143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1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