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磨损的定义其机理_《第五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暨第六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优秀论
本文关键词:驾驶疲劳生成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五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暨第六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集(上册)——智能交通》2009年
基于MTI-3T GPS的车辆超速报警系统的设计
龚剑 吴超仲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MTI-3TGPS模块,实现车辆超速报警系统的设计。本设计采用光电编码传感器采集车轮转速,通过DSP完成累加与计算,将所得的车速与预存在FLASH存储芯片中的路段限速进行比较,通过LED显示界面实现对车辆驾驶员的超速行为进行报警。文中介绍了系统实现的基本原理,各个模块的功能,系统的连接方法和软件设计等方面。该系统具有实时测速、反应灵敏、测速精度高和成本低廉等特点。
【作者单位】:
【分类号】:U463.6
【正文快照】: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与公路网建设的发展,由车辆在公路上超速行驶而引发的事故呈逐年上升的势头。据统计资料显示,,仅2008年1一9月份,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巧中,因超速行驶造车的就占到了10起。超速行驶是肇事最多的交通违法行为,约占事故起数43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曹辉,吴超仲,严新平;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及其在驾驶模拟器中的应用[J];交通与计算机;2004年04期
2 初秀民,严新平,吴超仲,毛喆;汽车驾驶操作信息数据库与采集系统设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3 毛喆,初秀民,严新平,吴超仲;汽车驾驶员驾驶疲劳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淑芳;任兰珍;;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智能驾驶系统模型[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姚凯;吕燚;周明全;;疲劳判断系统的探索与实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3 陈炎;胡江碧;荣建;刘小明;;脑电技术在驾驶行为分析中的应用[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6年09期
4 许少凡;李凯钿;狄红卫;刘卓健;;基于瞳孔几何特征的驾驶疲劳检测嵌入式系统的设计[J];光学技术;2009年01期
5 吴绍斌;高利;王刘安;;基于脑电信号的驾驶疲劳检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6 高晓晶;于鸿洋;;在司机疲劳监控中的人眼状态检测方法研究[J];电视技术;2009年S2期
7 邓三鹏;杨雪翠;苗德华;郭世杰;王创荣;;基于D-S证据理论的驾驶员疲劳监测方法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0年02期
8 王淑芳;任兰珍;;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智能驾驶系统模型[J];测控技术;2006年09期
9 吴春莹;;浅谈汽车驾驶员疲劳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机电一体化;2007年04期
10 段振伟;景国勋;杨书召;;基于安全人机工程学的驾驶疲劳因素及其产生机理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江朝晖;宁艳;安滨;冯焕清;;模拟驾驶期间的多导脑电分析[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胡鸿志;张晖;马丽丽;;基于驾驶操作行为的疲劳驾驶识别实验系统研究[A];第五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暨第六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集(上册)——智能交通[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毛喆;机动车疲劳驾驶行为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志春;驾驶员疲劳状态检测技术研究与工程实现[D];江苏大学;2009年
3 邸巍;基于视觉的全天候驾驶员疲劳与精神分散状态监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谢晓莉;驾驶疲劳生成机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5 任有;交通环境下驾驶行为模拟与应急驾驶可靠性建模[D];吉林大学;2007年
6 王琼;人脸与人脸特征检测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江伟;基于人眼检测的驾驶员疲劳状态识别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张需鹏;信号交叉口不良汽车驾驶行为危险度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曾山;我国汽车召回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谷也;基于方向盘转角信号的驾驶员疲劳监测装置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时清学;基于sEMG信号理论的汽车变速杆位置的优化设计[D];东北大学 ;2009年
6 殷艳红;基于脑电波与眨眼的驾驶员疲劳模拟实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戚基艳;汽车疲劳驾驶的监测与控制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8 孙冉;基于汽车驾驶模拟器的动态情景建模与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张海水;基于红外差频和多特征的疲劳驾驶监测系统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10 方跃;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疲劳驾驶检测算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序谋;国外如何防止疲劳驾驶[J];道路交通管理;2000年12期
2 吉祖勤,黄卫,石子石;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3 易正俊 ,黄翰敏 ,黄席樾 ,廖传锦;智能型自动驾驶系统的多源信息融合算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向多样化发展的新型手表[J];福建轻纺信息;1995年01期
5 王荣本,郭克友,储江伟,初秀民;适用驾驶员疲劳状态监测的人眼定位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3年05期
6 张明路,戈新良,唐智强,刘兴荣;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杨渝书,姚振强,李增勇,焦昆;心电图时频域指标在驾驶疲劳评价中的有效性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2年05期
8 王耀南,李树涛;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其应用综述[J];控制与决策;2001年05期
9 黄每裕;欧洲人告别疲劳驾驶[J];劳动安全与健康;2000年11期
10 郑培,宋正河,周一鸣;机动车驾驶员驾驶疲劳测评方法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淳飞;具有非线性反馈的光学双稳态装置[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80年01期
2 ;FFT实时信号分析仪[J];仪器仪表学报;1980年01期
3 张应通;;一种转角测量元件—轴角编码器[J];微电机;1980年03期
4 江世椿;;微处理机的最新发展动向——LSI—11,MC68000,μCOM—1600介绍[J];制造业自动化;1980年03期
5 张汉权;;微型计算机在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J];机械;1980年05期
6 陈德忠;;微型电子计算机在电火花加工机床中的应用[J];电加工与模具;1980年02期
7 高昇阳;;机床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国际水平[J];低压电器;1980年05期
8 P.Hopp;李达安;;柔性生产系统中刀具的精简[J];国外机车车辆工艺;1980年02期
9 曾训一;;磁泡材料[J];功能材料;1980年04期
10 森茂次;井本和彦;黄依文;;用微型计算机控制船用发电设备[J];机电设备;198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秀峰;;串行生产线扰动分析新算法及仿真研究[A];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田向东;;ACS-F-JJ型电子条码计价秤的设计与应用[A];首届全国称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卢骏;郭炯;;GPS最佳星座选择新方法[A];空间探测的今天和未来——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4年
4 仲维英;霍宏暹;;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星内带电粒子测量系统[A];空间探测的今天和未来——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4年
5 林宝军;王建中;吴伯冰;王焕玉;张希元;李惕碚;薛景宣;;球载高能天文望远镜的超视距自动跟踪[A];空间探测的今天和未来——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4年
6 李毅;林宝军;王焕玉;徐玉朋;;空间X射线探测中爆发量的自动判选方法[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7 隋厚堂;;星上计算机的单粒子事件和控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郑曼黎;田葆宁;;利用GPS相位干涉测定卫星姿态[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9 陈肇新;荆其一;陈宙;;GPS全球定位系统推动了导航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10 王景泉;宋智;;美国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展——仍围绕GPS政策为焦点[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继明;[N];安徽经济报;2000年
2 何小明;[N];中国电子报;2000年
3 王涌;[N];中国冶金报;2000年
4 成都 姜淑芳;[N];电子报;2000年
5 山东 龙银钢;[N];电子报;2000年
6 ;[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7 ;[N];国际金融报;2000年
8 柳文;[N];金融时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龚杰;[N];计算机世界;2000年
10 记者 张兆军;[N];科技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榕;信息融合与智能处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2 张健;激光动态标刻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陈继承;局部同质的异质DSP处理器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王强;基于声信号检测的管道TPD预警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曾玉金;高性能交流伺服系统及其复合控制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郑诗程;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7 施俊;直线感应电机双边驱动电梯的控制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林伟杰;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刘峙飞;工业平缝机伺服控制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李训根;深亚微米工艺条件下标准单元和存储器逻辑参数提取及建模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霆;机电参数耦合实验台的研制和开发[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2 赵岩;编码器测速方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3 刘春玉;自调节PDF控制系统的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王开军;基于FPGA的测控技术研究及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03年
5 李新民;用DSP实现永磁同步电机的预测控制与矢量控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6 李太富;数控系统插补精度检测装置硬件开发与研究[D];四川大学;2000年
7 张菊;速度高精度运动控制系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8 华旸;磁编码器在电动汽车异步电机矢量控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3年
9 魏东;剑杆织机电动引纬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东华大学;2004年
10 朱春海;卫星天线伺服驱动机构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驾驶疲劳生成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0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30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