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弯桥存在损伤时的位移影响线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4 19:30

  本文关键词:弯桥存在损伤时的位移影响线研究 出处:《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3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弯桥 位移影响线二阶导数 检测 梁格法 弯曲程度


【摘要】:鉴于弯桥的竖向位移便于测量,其影响线反映移动荷载沿某条车道移动时某一观测点的位移变化规律,利用位移影响线二阶导数可以对弯桥进行损伤检测分析。采用梁格法建立分析模型,通过研究同一模型的不同横截面位置、不同程度的损伤与同一车道纵桥向不同观测点的影响线二阶导数关系,验证了影响线二阶导数对弯桥损伤位置及程度检测的有效性。根据以上研究的影响线二阶导数特点,定义影响线二阶导数在损伤位置相邻荷载作用点的平均值与损伤位置的差值,取绝对值作为评价检测敏感度的指标,指标越大表示检测敏感度越高。又通过研究相同跨径时,曲率半径从R=30 m变化至R=220 m的20个有限元模型两条车道的40组影响线数据,发现随着弯曲程度的增大,外侧车道的检测敏感程度也随之增大,而内侧车道则呈现相反趋势,同一条件下内侧车道的检测效果要好于外侧车道。
[Abstract]:In view of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curved bridge to measure, the influence line reflect the moving load displacement variation of an observation point along a lane moves, using the displacement influence line of the two order derivative can damage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urved bridge. The grillage method is used to establish the analysis model, through the different cross section of the same model effect of different observation points to the line, different degree of damage with the same lane two longitudinal derivative,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influence line of the two order derivative of the damage location and degree of curved bridge detecti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line of two order derivative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line definition two derivative in the average difference the damage location and damage location adjacent to the loading point, take the absolute value as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the sensitivity index, the greater the detection sensitivity is higher. An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same span, curvature radius of 30 m from R= 40 sets of data change to R=220 m the influence line of 20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wo lan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bending degree, detection sensitivity of the outside lane also increased, while the inside lane showed the opposite trend, better detection effect inside lane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to the outside lane.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分类号】:U448.42
【正文快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线性灵活外型美观的弯桥被广泛应用于大跨桥梁的桥头引道和大型立体交叉桥中。弯桥相较于直桥具有更复杂的受力特性及变形特点,在车辆超载、混凝土缺陷以及施工设计不当等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出现局部损伤。这些弯桥一旦破坏将给城市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云峰;程伟;陈江攀;;基于状态空间和NR-LMS的结构参数辨识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2 牛彦峰;何静科;刘寒冰;;基于模态频率的简支梁桥损伤识别模糊推理方法[J];工程与试验;2013年03期

3 侯立群;赵雪峰;欧进萍;刘春城;;结构损伤诊断不确定性方法研究进展[J];振动与冲击;2014年18期

4 许斌;辛璐璐;贺佳;;基于二重切比雪夫多项式的多自由度系统SMA非线性恢复力识别[J];振动与冲击;2014年1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阮有兴(Nguyen Huu Hung);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移动荷载作用下桥梁健康监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黄晓敏;桥梁结构模态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算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3 包振明;基于应变模态法智能识别海洋导管架平台的构件裂纹[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许鑫;基于小波分析的线性时变结构参数识别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5 孙熙平;基于动力特性的高桩码头基桩损伤识别方法及承载力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6 毕守锋;铁路运营经济效益指标及其关联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宫美;基于小波有限元的悬臂裂纹梁故障诊断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2 聂彦平;基于梁型结构振动的无损检测技术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3年

3 何静科;基于时域响应统计特征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哲明;;影响线法分析多层框架[J];建筑结构;1982年01期

2 扶名福;影响X4和影响线的有限单元法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1982年01期

3 段明德;影响线的三个程序算法及其分析[J];桥梁建设;1985年02期

4 陆世元,胡世骏;计算机绘制连续梁影响线的程序设计[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5 李永珠;;机动法作连续梁影响线[J];华东公路;1993年01期

6 刘念超;动力影响线初探[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7 姜竹生;谭红梅;许瑞红;肖汝诚;;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施工索力优化的影响线法[J];公路;2006年05期

8 周建庭;郝义;沈小俊;刘思孟;刘国金;王世槐;;递推迭代实测桥梁影响线原理及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6期

9 刘民;龚尚龙;陈思甜;郑建文;;桥梁的影响线试验[J];四川建筑;2009年S1期

10 刘洋宇;李整;文雨松;;流量影响线法的可行性验证分析[J];铁道建筑;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田寿恒;;应力影响线图在倾斜荷载作用下之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城市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7年

2 王炳离;;变截面预应力混凝上连续梁桥的二次弯矩影响线及二次变矩的直接计算方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3 冯振宇;;高架公路的结构及其最不利荷载位置分析[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4 姜震宇;王克海;叶英华;;连续梁桥横向影响线的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5 孙珂;张延庆;;基于对称测点影响线差值的简支梁局部损伤识别[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6 李宁;孙远;徐栋;;简支T梁桥影响线与影响面分析的差异[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沈为平;施平;钟万勰;;桥梁影响面加载动态划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8 朱家槐;;铁路桥梁墩台活载按空间结构分析的建议准则[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城市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整;流量影响线法及其在中小流域桥梁水文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1年

2 王艺霖;基于影响线二次差值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宇;基于流量影响线法的中小桥水害预测可行性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胡Z,

本文编号:1379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3798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7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