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动力强度折减法的隧道地震破坏机理探讨
本文关键词:基于改进动力强度折减法的隧道地震破坏机理探讨 出处:《现代隧道技术》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改进动力强度折减法 隧道 地震破坏机理 影响因素
【摘要】:文章分析了影响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破坏的因素,研究了不同围岩级别、不同跨度、不同结构形式和不同埋深等条件下隧道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机理,分别针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静动力转换边界将静力场施加到动力计算中作为初始应力条件,对动力强度折减法进行了改进,通过计算应用证明了其可行性;使用改进的动力强度折减法对深、浅埋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埋深隧道在地震中的破坏过程不同,浅埋隧道是从隧道上方两侧开始破坏的,逐渐形成贯通到地面的破裂面;深埋隧道最先在4个边角的应力集中处出现塑性应变,顶部和底部的塑性应变较小,随后从两侧开始逐渐形成贯通的塑性应变区,直至破坏。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unnel under earthquake damage, study the different classes of surrounding rock, different span,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tunnel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and different depth conditions in the earthquake, are analyzed for various factors; through the static power conversion will be applied to the static boundary field in dynamic analysis as the initial stress condition, the dynamic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was improved by calculating the application proved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deep; dynamic strength reduction improved, failure mechanism of shallow buried tunnel under earthquake scienc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ilure process of different depth tunnel in the earthquake, from the top of the tunnel is shallow buried tunnel on both sides began to destroy, gradually formed through the ground to rupture; deep buried tunnel first in the 4 corners of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at the plastic strain of the top. The plastic strain at the bottom and the bottom is smaller, and then the plastic strain zone is formed gradually from both sides until it is destroyed.
【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8222;51408223;51409102;41402269)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资助
【分类号】:U452.28
【正文快照】: 孙常新1,2吕晓春1(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450011;2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修改稿返回日期:2013-09-161引言隧道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首先,地震波本身就是一个随机振动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其次,地层围岩是一种不能确切描述的弹塑性聚合物,不同围岩对隧道的影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冠超;;边坡求解的强度折减法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12期
2 张肆红;路晓光;;强度折减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运用[J];山西建筑;2010年06期
3 来国英;付永刚;王建新;;强度折减法在高边坡支护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杨光华;钟志辉;张玉成;李德吉;;用局部强度折减法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S2期
5 薛雷;孙强;秦四清;刘汉东;黄鑫;;非均质边坡强度折减法折减范围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6 潘岳;李爱武;;对“基于突变理论的采空区重叠顶板稳定性强度折减法及应用”的讨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7 赵延林;;“对‘基于突变理论的采空区重叠顶板稳定性强度折减法及应用’的讨论”的答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8 李宗伟;尹大娟;;基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邹济韬;李云安;;双强度折减法在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年06期
10 康增柱;韩云山;董彦莉;赵一萌;;边坡主要因素对强度折减法计算精度的影响[J];江苏建筑;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光华;张玉成;张有祥;吴舒界;;变模量强度折减法及其应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汉东;薛雷;李维朝;;非均质边坡强度折减法折减范围研究[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薛雷;孙强;秦四清;刘汉东;黄鑫;;非均质边坡强度折减法折减范围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马天辉;唐春安;李术才;王汉鹏;梁正召;;八字岭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强度折减法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健;高永涛;吴顺川;谢玉玲;胡杰;;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改进强度折减法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杨光华;张玉成;张有祥;;变模量弹塑性强度折减法及其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何润洲;;再议极限平衡与强度折减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对比[A];2014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程晔;赵明华;曹文贵;;桩基下岩溶顶板稳定性评价的强度折减法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9 孔不凡;阮怀宁;;边坡稳定的离散元强度折减法分析[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童有全;李林;;强度折减法在攀钢白云石矿山边坡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林杭;基于线性与非线性破坏准则的边坡强度折减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罗显枫;基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可靠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陈卫兵;考虑岩土材料流变特性的强度折减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有成;强度折减法在斜坡稳定性分析中的适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2 钟志辉;边坡分析的局部强度折减法及其工程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袁灿;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浅变质岩风化层边坡稳定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肖武;基于强度折减法和容重增加法的边坡稳定分析及工程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王成龙;强度折减法边坡稳定分析失稳判据研究及龙潭港岸坡稳定性计算[D];河海大学;2007年
6 陈菲;强度折减法在滑坡三维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7 肖剑飞;强度折减法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8 宋坤;强度折减法在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9 王永刚;基于强度折减法的北京地区土钉支护边坡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翁敬良;基于改进广义Hoek-Brown准则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强度折减法[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91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391977.html